循着法律发现的路径司法方法的视角(1)_第1页
循着法律发现的路径司法方法的视角(1)_第2页
循着法律发现的路径司法方法的视角(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循着法律发现的路径?司法方法的视角(1)    内容摘要:法官在判案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始终充满了分歧和争议。我们的审判思维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才不被指责呢?这是每一个法官都不得不时常反思的问题。运用司法专门技术发现对个案而言正当合理,同时又符合现行法的法律原则与规范,是法官们的司法能力的展现与审判职责所在。综观世界各国,面对案件数量的激增,都努力在公正和效率、诉讼效益和诉讼成本之间寻找一条纠纷解决途径。运用不同的司法方式和不同的审理标准,法官不仅经由解释和推论,更借助主观评价,去发现具体案件中的法,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但并非是随意而无轨迹可寻。不同审级

2、的法官,法律发现的路径不同:在一审,法官在制定法所确定的拘束力与其同时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下发现解决纠纷的办法;在二审,法官藉法律适用的审查指引一审、确立规则,并承担法制统一的责任。    关键词:法律发现、思维路径、司法权威 The approach to law-finding A judicial perspective    Abstract: There has always been divergence and controversy over the judges' role in the pr

3、ocess of trial. What kind of thinking mode should we adopt in the trial and subject no criticism? This is a question every judge has to rethink. Faced with the sharp increase of cases, every country is trying to find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 to settlement of disputes between impartiality and effici

4、ency. Using different judicial approach and trial standard, judges can find the applicable law in particular case through subjective evaluation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which is a creative process, but not a casual process which has no track to follow.    Keywords:

5、law-finding; thinking process; trial authority    对二审发回重审、改判案件在一审法院举行听证,明确责任,不仅在基层法院广为流传,而且在一些中级法院也开始采用。但也有法官并未把听证作为法官自身权利的救济制度,而是在此时怀恋起法律文书签发的行政审批制,在行政化的集体决策中来寻求对自我的保护。于是有心人就会发现上审委会讨论的案件越来越多,一审案件采取合议庭方式审理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了。为了减少办“错案”的机率,下级法院甚至不得不通过请示汇报与上级法院保持“步调一致”,司法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而法官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6、?起到什么作用,办案思维应遵循怎样的路径呢?    一、实然与应然:法官法律发现路径探索的必要性    (一)对法官办案思维现状的反思    1、典型案件的审理。大部分案件,我们的法官在适用法律上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为法律规定很清楚,事实与之也很吻合,似乎只要运用简单的三段论:规则加事实就可以产生无懈可击的结论,法官对法律的适用,不过是从法规范中找出对于本案来说确定的答案而已。直接的法律推理加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判断似乎是产生正确裁判结果的路径。笔者通过法官办案思维调查问卷

7、向本省经济较发达地区遵义市中级法院及辖属基层法院、经济欠发达地区黔西南州中级法院及辖属基层法院发出问卷调查,遵义地区收回70份,黔西南地区收回64份。根据问卷统计来看,两地区分别有22.85%和20.45%的法官选择了"根据办案经验即可大致得出裁判结果,然后再从法律条文中找依据",实际上,我们的部分法官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大致结论,而结论的形成有的是依赖直觉、经验,这被学者称为“被倒置的和被省略的法律推理”,在判决文书说理简单甚至不说理的场合,“判决又是如何被首先确定的,却是一个黑箱”。1    2、疑难案件的审理。面对这样

8、的案件,法官在思考成文法向判决转换的过程时,需要寻求判决的合理基础。在规范与个案事实的互动关系中,寻求正当性、合法性的裁判基础,要求审判应符合法治的技艺。在调查中,遵义、黔西南两地区法院分别有21.42%、29.54%的法官认为 “案件事实难以认定”是疑难案件的一种情形,两地区上年度法官们被发回重审、改判的分别有11.42%、15.90%是因为“对于案件事实认识不同”,案件事实难以确立成为困扰一审法官的重要因素。    3、新类型案件的审理。经济模型预测法律变革开始时期的诉讼率通常都会很高,新法颁行之初,催生了大量的新类型案件,普通群众来到法院“讨个说法

9、”,他们深信法律是公正的、确定的,这应该是发挥法院确定规则职能的最佳时机。由于对新规范中法律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一审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审理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4、审判方式改革后的审判。审判方式的改革,赋予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独立裁判的权利,裁判的一贯性和稳定性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的二审法官的审理结果往往相去甚远,自由裁量内容也被纳入二审的审查范围并随意改动。在调查中,上年度遵义、黔西南两地区法院分别有31.42%、34.09%的一审法官们认为自己所办理的案件被二审改判、发回是因“对法律适用理解不同”,认为因程序问题被改判、发回

10、的只占5.7%和9%,而认为“虽没有上述理由,仍被改变了裁判结果的”以及“还有其他原因”的共占改判、发回案件的32.85%、34.08%。“其他干涉因素的存在”固然是案件难办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查显示,两地区分别有45.57%、34.09%的法官选择了这项),但“对法律适用理解不同”以及“虽没有上述理由,仍被改变了裁判结果的”和“还有其他原因”三种因素导致裁判被推翻的可能性愈大,随之而来的是法律变得不确定了,这使得各方当事人对上诉结果作出类似的估计,变得更加困难。这也将间接影响到一审期间的当事人的和解可能,因为如果争执各方对法院究竟如何判决案件有一种共识,他们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可能性会大于

11、诉讼。    (二)对公众期待的回应与对法律方法的遵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意味着有了矛盾可以有效地加以解决。它要求将制定法置于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力量之下,明确了制定法在法的意义上被安排应当具备的功能。“司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弄清法律文本的真实含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判定什么样的司法裁判能为当下的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2司法的权威正是在人民的期盼与信赖中建立起来的,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可预见性、平等性和统

12、一性,是司法权威的基础,“诉诸法律的理由一致,判决就必须一致。3      59 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60 尹田:论“委托物”与“脱离物”区分之价值,收录于物权法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8页。  61 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

13、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62 参见王利明、王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  6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研究室编著: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56页。  6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研究室编著: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57页。  65 参见董彪、何延军:公法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影响以赃物为例,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6期。  6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

14、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59 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60 尹田:论“委托物”与“脱离物”区分之价值,收录于物权法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8页。  61 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

15、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62 参见王利明、王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  6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研究室编著: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56页。  6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研究室编著: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57页。  65 参见董彪、何延军:公法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影响以赃物为例,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6期。  6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

16、7年版,第244页。      59 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60 尹田:论“委托物”与“脱离物”区分之价值,收录于物权法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8页。  61 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62 参见王利明、王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