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_第1页
#30《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_第2页
#30《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级八年级课题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知识 能力1、有感情朗读并熟练背诵诗歌。过程 方法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情感 态度3、体会诗歌带给我们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起送别,大家都不陌生,也许大家也都有过 送别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渡荆门送别,看看这里的送别有何奥妙。二、朗读诗歌,读懂诗意。1、教师范读。2、布置学生自己朗读诗歌。3、指名读。4、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归纳

2、:本诗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 己的感受。三、美读诗歌,发现美点。学生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例:我喜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作者用 流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 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 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喜悦互动。听读 熟练朗读。学生美读诗 歌,赏析语言,找 出自己喜欢的诗 句,并说说理由。 思考,作答。品味诗歌语 言,领会诗歌意 境,体会作者情 感。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开阔的心情和冃春的逢勃朝气。学生自主欣品味诗歌语我喜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这两句由欣赏美景转赏,说出喜欢的理言,领会诗歌意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呀,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由,并有感情的朗境,体会作者情还不忍分别。这两句含蓄支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读。感。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体会诗歌感四、再读诗歌,体会情感。情。问: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听通过对长江两岸的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读诗歌,正字情怀和奋发的精神,冋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思念之情。音学习登岳阳楼品读,' 理解诗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意。江南有二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米,

4、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一、初读诗歌,读准子音。1、教师范读诗歌。2、指名读。3、齐读诗歌。4、明确节奏。5、再读诗歌,注意节奏。三、品读诗歌,读懂诗意。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明确:全诗描写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游离来到湖南,在登临岳阳楼时,看到夕阳西下,联想屋自己的经历,感慨起国家的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5、命运和社会现实,流露出亡国后的苦闷和悲伤之情。赏读诗歌,体通过欣赏诗四、赏读诗歌,把握情感。会情感。歌,把握诗人情1、这首诗中,你感觉全诗在表达作者情感时,运用最精炼的找出诗中最能感。一个词是哪个?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体现诗人情感的赏析诗歌意(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明确:“悲”景悲己悲国悲诗歌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 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 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 阳,

6、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上句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 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 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 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 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 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 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

7、,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 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 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 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词。体会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赏析诗歌,把 握情感。境。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民的心绪。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 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 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 悲从心来。2

8、、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五、总结归纳。诗人在逃难三年后,登上岳阳楼。国家经此天翻地覆的大变 动,但岳阳楼似曾依旧,诗人赁栏“吊古”,表达了面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抒发了悲伤国事的爱国情怀。有感情朗读。能读出情感。作 业 设 计背诵这两首诗。板 书 设 计事一一船过荆门渡广登洞庭景色一一夕阳西下荆山、江岳门景彳阳陈送李'月、云楼与别白义抒发感慨一一苦闷悲伤情一一思乡之情相关链接关链接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歌赏析: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

9、,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 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 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 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 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 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 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 出自己的痛苦之情。戎马关山北,凭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