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对"一双"、"一对"的概念不太清楚,经常会说出一些笑言。现在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戴起了手套,但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找到一只,丢了另一只,或者是找到的两只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双双对对这个数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一双"、"一对&q
2、uot;的含义,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二、活动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双"、"一对"的含义。难点:能准确将物品进行配对。三、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3.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四、活动准备: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五、活动过程:(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对"的概念。1.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教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
3、东西放在一起。【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全部打乱放在一起,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配对。】2.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双"、"对"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一双或一对由两个组成,理解"双"、"对"的概念。】教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一双筷子"。【向幼儿简单介绍"双"、"
4、对"的含义及使用条件。】(二)分类游戏,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1.教师展示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教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或"一对××"。(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
5、东西呢?(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漂亮啊!【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的让幼儿理解了活动的意义,也增进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知识能力也有所提升。】(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经验。1.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2.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3.幼儿成果展示。【这一环节里,主要是考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再次强化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
6、双成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五)结束部分游戏成双成对。六、活动反思: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会认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个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7、【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教学过程】一、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二、检查识字 、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考一考字形: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大田 口自、猜一猜: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比较组词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拢扰、注意区别多音字:似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大
8、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板书:爬天都峰、课文叙述顺序: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了解大意理清顺序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引发思考:、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五、学习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探究为什么爬? 假日游览黄山。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
9、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
10、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七、总结收获 、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板书设计】爬天都峰我 老爷爷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谢谢您
11、 谢谢你汲取终于 居然力量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体会笋芽儿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题中的句子。2使学生知道笋芽儿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作业本2比一比,组词。(2)听写个别生字词。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1)出示课后1(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思考。(2)讨论课后1(1),理解央求。(3)想象表演:谁能来扮演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4)在这段中,春雨姑娘、笋芽儿、竹妈妈的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试
12、读)指名读春雨姑娘的话,并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温柔、关心)(声音要稍低些)然后齐读。指名读笋芽儿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撒娇、畏缩)(声音要尖嫩些)指导齐读。指名读竹妈妈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担心、害怕)(声音要粗些、快些)指导齐读。(5)齐读第一段,并选好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对话部分站起来读。3学习课文第二段。(1)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2)小结:围绕课后思考题,理解内容。抓住对话部分体会,并感情朗读。(3)自学并反馈学习情况。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做?(讨论)自愿扮演雷公公、笋芽儿和竹妈妈,朗读他们所说的话。其余学生进行评议。师生共同讨论本段中对话
13、应采用的正确语气。雷公公粗重(声音低沉)竹妈妈不放心(理解唠叨)笋芽儿坚决(音稍高、有力)(4)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4、学习课文第三段。(1)自学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2)讨论,有感情朗读。小草:坚强、不屈不挠笋芽儿:勇敢、自豪春雨姐姐、太阳公公:关爱。分角色读,齐读。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4、。【教学重、难点】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切入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2、板书课题:观潮(指导写潮字。)二、检查学生预习1、检查生字(音难字):罩、薄、沸、踮、崩、霎。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识字游戏(借
15、助PPT课件完成)。三、自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2、初步理解:天下奇观。(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3、再默看课文: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
16、的感受。江面:平。观潮的人:人山人海。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理解: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体会:两丈多高,六米多高。(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理解: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体会:飞奔。(速度快。)体会:浩浩荡荡。(横贯江面,潮水奔涌。)体会:山崩地裂。响声巨大。体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指导学生读好。)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肯定
17、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4、男生读、女生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
18、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练习说话: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7、教师介绍: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8、分享感受: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五、积累好词好句板书设计潮来前观潮 潮来时天下奇观潮头过后第二课时(略)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教学设计方案 篇5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过程:一、引导抓住重
19、点语句阅读理解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二、指导理解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三、指导理
20、解第二段1指名朗读第二段。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
21、样想,是为丈夫担心。)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四、指导理解第三段1指名朗读第三段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
22、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六、布置作业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2看看“读
23、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教学设计方案 篇6一、导入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二、新授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1)测量胸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
24、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教师指出: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教师做曲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
25、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问题: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通过演示
26、,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反之,缩小。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
27、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1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
28、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学生讨论之后,每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
29、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2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播放课件:演示肺泡的结构和肺泡,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师生探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让学生明确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道理。问题: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师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
30、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3教师讲解: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4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使学生明确: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其原因是: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教学设计方案 篇7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师提问,生都去过哪里旅游,请生回答(2) 猜想师怎么去旅游的?从而导入本课,板书索溪峪的“野”二、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思考问
31、题:“野”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自学文中生字词文章从哪几方面讲索溪峪的“野”(二)检查初读情况,回答问题,读准生字词,理解词意(三)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方面来讲(1)索溪峪的山“野”出示各个名山图片,通过与桂林、黄山、庐山等名山比较,思考问题索溪峪的山“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二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2)索溪峪的水“野”出示水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三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三自然段(3)索溪峪的动物“野”出示动物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动物“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
32、情的朗读文章第四自然段(2)索溪峪的人“野”出示水的图片,思考问题索溪峪的人“野”体现在哪里?(从书中第三自然段找答案,并请生回答)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五自然段(3)山野、水野,山水都野,带动的整个人都野起来了,使人不免的放松心情,回归自然,所以返璞归真。思考问题:作者在领略了这一切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4)小结:课文开头先概括索溪峪的一个总的 特点是“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在山水间行走的游人也是野的,最后总结出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前后照应,首尾连贯。(5)想一想课文为了描写索溪峪的野,运用了怎样的文章结构?山野(分)野(总) 水野 (分)动物野(分)人野(分)三、课堂总结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知识培训目的课件
- 防汛知识培训
- 特许经营合同
- T-CSAA 24.2-2023 基础研究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指南 第2部分:成果内容要素
- 第三方支付市场需求分析与发展策略与市场标准
- 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 目标跟踪与识别-洞察及研究
- 防恐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委托保证合同2篇
- 锅炉购销合同-锅炉购销合同样本6篇
- 呼吸专科护士培训课件
- 三腔空肠营养管构造及护理
- 2025年(数学学科)中考模拟测试卷(三模)附参考答案
- 传感器应用技术 课件全套 梁长垠 项目1-8 传感器认知与测量系统搭建-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电路设计与调试
- 《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解读与培训
- 矿山买卖居间协议书
- 2025年(第一季度)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加密)
- 2025小学音乐教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 中国传统木工工艺课件
- 社区两委测试卷及答案
- 板房拆除协议书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