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_第1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_第2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阜成门外第一小学 孙春丽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 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 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取得成功。这篇 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 是,我要求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 “我” 不同层次的心理历程产生的原因,以及老教授如何引导,是孩子学习的难点。这个难点,为了避免琐碎的提问和分析,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事情的

2、发展脉络后, 引导学生对故事 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教师努力创设让每一位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 自己发现和自己获得的空间, 给足自主研读的时间, 由此充分调动六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广泛地参与和有深度地参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课文, 注意人物心情的变化, 把不同的心情所反映的内心活动表 达出来作为这一课时的突破口和教学主线, 力求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中, 适时引导学 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想像,既能加深对“我”所处困境的理解,又为深入理解“老教授”无言 的关爱做铺垫,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之间产生碰撞。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尽

3、可能多的为学生的 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如:以多种读书形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适时进行词 语的积累运用,鼓励学生学用结合等。二、教学背景分析(一)从难点入手,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1、从孩子们不太明白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和求知的欲望。2、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练习中, 为了不让朗读变成枯燥单调的训练, 我们通过带角色表演, 换位思考, 再配合学生的肢体动作, 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 习兴趣。(二) 突出高年级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1. 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自己在读书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困难

4、,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 学生的互相补充之中明白自己的疑惑。从而锻炼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2. 抓住时机,重视积累。在积累语言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结合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扩展 书中没有写出来而暗含着的内容。 补充的同时不仅是语言的一种训练, 更是对文章的一种深 层次的理解。3. 培养朗读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 探索。并通过换位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 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 : 不同

5、层次的心理历程产生的原因,以及老教授如何引导。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能演奏出这样 美妙音乐的音乐家在小的时候却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 父亲和妹妹甚至把琴声称之 为“锯床腿”的声音。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侮辱,然而,我最终却成了真正的音乐家。你们认 为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同学们回忆都有哪些 变化?(根据回答出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通过课后的思考你认为是什么

6、让我有了这么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呢?(老教授的语言 和神态)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老教授是怎样帮助我走出困境的?二、研读: (一)、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全文,画出老教授对 “我 ”讲的几段话。 2、想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为什么讲这样的话?简要批注。3、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二)、重点交流 .1.重点句: 语言:(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有一次,她说我的

7、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神态:(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2)以后,每天早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同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平静的望着我。(3)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 水,2.交流过程: 结合你画的句子说一说老教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那样说? 随机出示:( 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出示:老教授听到了 ,老教授看到了 ,老教授想 。总结:老人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看到我羞红的脸,呆呆得挺了几秒,之后尴尬笑容。相信老人把一切都尽收眼底,并且善意

8、的说是否受到打扰。 )问题: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 ) 追问: 此外, 除了老人的话语还有什么我也感受到了老人的尊重呢?平静的望着我 过渡:若干年后,当我提笔回忆老人时,这初次的见面竟然还是这样的清晰,因为,老 人的话、老人的眼神像是一团火温暖了我最初冰冷的心。(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问:你如何理解老人的谎言? 老教授看到了 ,老教授想 。总结: 面对木纳的我, 她故意装聋, 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 减轻负担, 鼓足勇气。 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9、每天早晨?”老教授看到了 ,老教授想 。(总结:面对我的不自信,老人主动做听众, 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使 我的内心受到了震动。因为她是唯一欣赏“我”的人。 )(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老教授看到了 ,老教授想 。(总结:每次沮丧拉不下去的时候, 老人的话像似春雨, 又萌发了我心中希望的幼芽。 这 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从而使我受到了鼓舞。 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 一种鼓 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令 我开始自觉并发奋的练习。 )( 5)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老教授看

10、到了 ,老教授想 。(总结:我的尽心尽力,我琴艺的突飞猛进,让老人欣喜。但是,如果就此而沾沾自喜, 还为时太早。 )追问:老人用什么方式告诉我不应该自满?眼神 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何我会忘了她是聋子? (总结: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 了小提琴。因此,面对唯一欣赏我的老人,让我找回自信的老人,我会忘了她是聋子。 )过渡: 从一开始的灰心, 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 这正是由于老人 诗一般的语言和默默无闻的眼神打动了我。能否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吗?读一读感动你的地方,然后给大家展示。 有一天,我的一曲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当妹

11、妹告诉我给与我帮助的 老人竟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我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作者,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出示: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 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 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惟一的听众 ,你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 (总结: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 ,敬仰之情 .是她的循循善诱 ,积极鼓励 ,真诚无私地帮 助 , 使我树立了信心 ,刻苦练习 ,最终获得成功。 )(播放音乐)听这就是作者用心的演奏啊! 与其说作者弹奏的是美妙的音乐, 不如说, 作者在

12、用琴声感谢这位心地善良的老人, 感 谢她给予作者的“看不见的爱” 。(课件出示,老师引读)“看不见的爱”是那悄悄打着的拍子; “看不见的爱”是那多少次“平静地望着” ; “看不见的爱”是那一声声鼓励的话语;“看不见的爱”是每天早晨来做惟一的听众。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板书: 敬佩感激三、拓展: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 ,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填空:(二选一)(真诚有爱心的老教授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 )我想对老教授说(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 ,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你真幸运,遇到了伯 乐),我更想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做事相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四、升华: 说实话,我们作为

13、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 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 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 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孙老师也希望六( 1)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五、板书设计 :唯一的观众我 敬佩感激 老教授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完这篇课文后, 我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比较注重词语、 句子的理解, 自己 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所揭示的内容。 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导入环节做得较好。 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老妇人这个关键人物,然后可以接着问学生这个老妇人是怎样鼓励我的 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老妇人语言、

14、 神态的句子认真体会,这样的设计,环节紧凑,也便于 学生理解。但是有很多不足,首先我觉得在教学中自己说的过多,比较罗嗦, 如:我在让学生谈体 会时, 一个学生说完后, 我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担心学生说不出来, 又怕耽误时间讲 不完课, 所以很多地方自己包办代替, 反而浪费了时间。 以至于全文的体会不是学生自然的 领悟,而成了我的一种灌输。第二,感觉自己对课文的朗读给予的关注不够,没有给孩子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 因此学生理解不到位,理解课文困难。反思后我想这是一种必然。 我自己深知“读书百遍其 意自现”道理, 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往往往会因为时间课时的关系, 压缩孩子读书的时间,今 天的课

15、让我真正领略了读书不到位的坏处。 这不仅不是提高效率的办法, 反而会成为理解课 文耗时的症结所在。 以后应该加强多种阅读的艺术教学, 让课堂书声朗朗, 真正实现语文教 学的从读到思,从读到悟的过程。第三, 备课不深入, 难点突破的不好。对学生估计太高。 我原以为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 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点拨的问题较少。 当课堂上学生 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时,我发现了 一些学生精彩的批注, 但是没有想到绝大多数孩子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比如: 学生能够体 会出老教授给与“我”的帮助,但是, “我”不同层次的心理历程产生的

16、原因,以及老教授 如何引导, 是孩子学习的难点。 这个难点,由于没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在实际客堂中产生了 问题,既耗时又理解的不透彻。以后应在备学生上下功夫。第四, 品味语句的设计单一, 对孩子的思想无形中进行了禁锢。 使得孩子的思路产生了 局限性,不利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如:在感悟每次老教授的语言的时候,我都会提示学生 思考老教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得, 当时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这 几个问题是理解老教授言行的重要因素, 因此,把这三个问题都出现在了每次体会老教授的 话语之后。 但是,却忽略了语文应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应该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不应 该不放手。以后应该在突破难点上多思考方法,避免单一的、呆板的循环往复式的问题。纵观本课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