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教案)_第1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_第2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_第3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_第4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新闻两篇目的: 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系时事。重点: 筛选信息、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难点: 分析原因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朗读课文】朗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讲授新课】(一)解题请问题目有几层含义? 两层。一

2、层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一层是英国撤离香港(或说:香港结束英国殖民统治)。(二)理解导语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标志着英国撤离香港。(三)理解主体部分1第二到倒数第二段是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展开,我们叫它为新闻的主体。请问主体部分写了哪些重要事实?分别发生于什么时候?有哪些意义?(1)6月30日下午4时30分,举行降旗仪式。(2)4时40分,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3)6时15分,举行告别仪式。(4)7时45分,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5)6月30日最后

3、一分钟,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6)7月1日第一分钟,五星红旗升起。(7)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2对于有些事件,作者还指出了意义,请找出来。(1)意义是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3)象征英国管治结束。(5)表明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6)表明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四)分析结尾1最后一段是新闻的结尾,起总收全文的作用,常与导语呼应,最后升华主题。这篇新闻的结尾告诉我们哪些重要事实?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从1841年1月26日开始,于1997年7月1日结束。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英国人从

4、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对香港殖民统治;英国人现在又乘船离开香港,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关键词语:“从海上来”“从海上去”)(五)分析背景材料这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加入了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如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第4段就是背景材料,请问这段背景材料起到什么作用?这段背景材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并由它成为历史遗迹表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成为了历史,彻底结束了。【探究】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告别仪式在晚6时15分举行,这时是日落时分。英国曾被

5、称为“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拥有殖民地,而香港是它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而香港的回归标志着在香港,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小结】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重要程度依次降低。新闻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五个部分。标题表明重要事实,有的标题揭示重要意义;导语揭示信息的内容核心;有的新闻有背景材料,介绍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等,对新闻事实起到明注释等作用,背景材料的位置不固定,可以穿插在导语中,有的出现在主体中。有的新闻有结尾,起收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我们读一篇新闻,需要提取的重要信息是新闻事实和事实的意义。【作业】典中点【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号驶

6、离维多利亚港 英国撤离香港(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举行降旗仪式 殖民统治结束离开了港督府 统治成为历史告别仪式 彻底结束第二次降旗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第二课时【复习】新闻结构特点和新闻内容新闻结构特点是呈倒金字塔结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朗读课文】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讲授新课】(一)分析导语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什么事实?布热金卡居然阳光明媚,白杨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事情是最可怕的?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二)理解主体1第3和第4段介绍了背景材料,核心内容是什么?布热金卡

7、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各种实验。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贴有囚徒照片的长廊执行绞刑的地下室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特别恐怖,终生难忘。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浑身发抖。庆幸没有他没有打开门,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她在想什么呢?感到窒息。跪下,画十字。恳求离开。【探究】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毁灭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象征生命的雏菊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纳粹的暴行能够残害生命,但不能阻止生命的进程。2第6段写道:“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可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纳粹的暴行让作者产生写作的使命感,必须写文章来揭露纳粹的暴行,纪念遇难的人们。【作业】典中点【板书】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居然阳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