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案例作业_第1页
马原案例作业_第2页
马原案例作业_第3页
马原案例作业_第4页
马原案例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作业题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成员:日期:2016-01-10一、磁生电与电生磁的发现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18 世纪末时,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电现象和很多磁现象,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电和 磁是 截然不同的力。1820 年,在哥本哈根任职的奥斯特作出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发现。 那时,尽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电和磁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也有很多理由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比如,那 时人们早就知道, 指南针遭受雷击之后有时会改变极性。 奥斯特也早已注意到热辐射和 光有某种相似性,尽管他不能证明它们都是电磁波。那时,他可能已经相信电和磁是物 质辐射出的力,并且二者彼此之间有某种相互作用

2、。4 月 21 日,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奥斯特在搭建他实验仪器时, 发现当他把电线接到 电 池两端接通电流的时候, 旁边的一个磁针偏离了正常的磁北极。小磁针只有很轻微的 变化,课 堂上的学生都没有注意到。但是,这一轻微的现象对于奥斯特来说是很显著的 了。这一发现激发了奥斯特的极大兴趣。 他没有立即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述这一发现, 思考了三个月之后, 他继续做实验, 直到他确信电流可以产生磁场 (他称之为电磁场) 。7 月 21 日,奥斯特以单行本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他的结果, 这片单行本在物理学家和 科学 团体间私下流传。 他的结果主要是定性的, 但是效应很清楚电流可以产生磁力。这篇论文立即引起了

3、轰动,有人开始研究这一新发现的电和磁之间的联系。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写出了一个数学定律来描述电流之间的磁力。奥斯特实验之后一两年内电流与电流,磁铁与电流,电流与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很快被揭示。 当年就出现了安培定律和毕奥萨伐定律。同时科学界认为既然可以有电生磁,那么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让磁生电,也就是之后的电磁感应。而电磁感应的研究却迟迟得不到突破,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电磁感应是暂态过程,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而 非以往的恒定状态。1823 年克拉顿做了磁棒插入或拔出线圈的实验, 尝试研究磁生电。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流计, 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就是观察其能否使小磁针偏转。克拉顿为了排除磁棒对小磁针的影响

4、,把电路接入隔壁房间,使得小磁针和磁棒足够远。在一个房间插入磁棒,然后跑到隔壁房间去观察小磁针的变化,而这时小磁针已经偏转过又回到原位置。 所以他想观察一个持续 的电流(使小磁针保持偏转状态)而不可得。一直到法拉第在首先发现电路开合的瞬间的感应电流后才猛然醒悟到电磁感应是发生在运动变化之中的, 既而马上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之前苦求 电磁感应随处可见, 既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 种情况: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 电流,运动的磁铁,导体切割磁力线,并提 出感应电动势的概念。在法拉第的工作之后,麦克斯韦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终于将电和磁统一起来。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小组分析得出了一下马克思

5、主义原理:1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 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 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之前科学界大部分人认为电和磁没有联系而将两者单独研究, 但是依旧有科学家认 为联系具有普遍性,电与磁之间可能有很强的联系,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实验,的确验证了电和磁直接的联系。2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事物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二者也是对

6、立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在电磁学的发展中,奥斯特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电生磁的现象,并且抓住了现象背后的必然性,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生磁,促进了电磁学的发展。3 、实践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奥斯特和法拉第都是在实践中突然有了灵感,得到了验证磁电关系的认识,体现了 实践产生了认知的需要,实践为认知提供了可能。科学家们进行的实

7、践,使得电磁学由 最开始的电和磁分开,到电生磁和磁生电,再到电和磁的统一,反映了实践使认识得以 产生和发展。对于电磁学的认识,都是通过进行科学实验验证的,反映了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克拉顿没有发现电磁感应是暂态过程,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而非以往的恒定状态,因此将电路与磁针安置在了两个房间,因此错过了观察磁生电现象的好时机。法 拉第则醒悟到电磁感应是发生在运动变化之中的, 进行了正确的实验得到了结果。法拉 第和克拉顿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不同的实践结果。这说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反 过来认识对实践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错

8、误的理论则阻碍 实践。4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然后是从认识到实践 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最终从实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经过从实 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奥斯特和法拉第在研究电磁学时,都是偶然有了认识,开始时指示灵光一闪,后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设计科学实验, 然后进行实验

9、, 达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越。 一开始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电和磁没有关系,而奥斯特和法拉第理论的发布, 启发了其他科学家有了新的认识和实践,直到最终马克斯韦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电磁统一起来,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反复。“非典”事件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2003 年春夏之交,中国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蔓延的非典疫情,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传染病,如天花、疟疾、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疯牛病等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人类从未放弃过与疾病斗争的努力,随着人类对各种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 1885 年狂犬病疫苗问世, 1921 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发明成功,

10、 1928 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 1970 年乙肝疫苗培 育成功等。 这为人类战胜各种病魔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 人类摆脱各类疾病束缚的速度正日益加快。 人类正是在同各种疫病作无止境的斗争中推 动了科学和人体自身的不断进化。 非典是人类从未遇到过的疫病,是一种尚未被人类 完全认识的新型传染病。 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随着人们在实 践基础上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人们就能正确反映非典型肺炎 这种疫病的本质和规律,就能研制出彻底制服非典病毒的疫苗和药物。 2003 年 4 月 10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科研人员用分子

11、生物学手段对3 例死于非典病人的肺标本进行检测,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这是引起非典的元凶。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确定冠状病毒变种是导致非典的病因。4 月16 日,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就成功地研制出了非典快速检测技术。 4 月 17 日, 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共同完成了荧光定量PCF 快速检测冠状病毒技术,可在2 小时内实现对非典病人的确诊; 而后科学家又把这一检测过程缩短到 1 小 时。4 月 16 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成 功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这为研制诊断制剂、 疫苗和治疗药

12、物奠定了 基础。 4 月 24日,国家批准第一个用于预防非典的新药一一重组人干扰素a2b 喷雾剂。4 月 28 日,我国科学家表示, 两三个月内即可开出抗非典药方, 数月内非典疫苗可望问世。即便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家也找到了治疗非典的有效手段,可以使绝大多数非 典患者得到救治。短短几个月之内,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对非典 的一无所知,到揭开其病毒的真相,再到逐步寻找制服疫魔的有效手段。这表明,人的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非典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非典的认识能不断深入和发 展,人类有能力战胜非典病毒。案例分析 :1.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矛盾是普

13、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 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而不能害怕矛盾、回 避矛盾和掩盖矛盾。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疾病是与人类社会相伴随的,特别是传染病 的发生与流行,都会吞噬无数生命。人类就是在不断地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中发展和壮 大起来的。2. 世界的可知性。人们对非典病毒认识深化的过程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 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

14、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一定能够认识和战胜非典病毒。3. 认识过程的辩证性。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 人们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主观上要受到自己实 践的广度和深度、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客观上又要受到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 学技术等时代条件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程度的限制,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和战胜非典病毒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医生首先尊重了客观规律,了解了病毒的结构等等,从实际

15、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 规律。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最终研发出了疫苗。、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 :获得诺奖: 2015 年 10 月 5 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 , 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在这个将要宣布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日子,世界认识了一张“中国面 孔”一一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中 , 屠呦呦戴着眼镜, 嘴角微微带笑 , 简介中写着“生于 1930 年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北京 , 中国”。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 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

16、家们带来新的启 发。开发青蒿素: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几千年来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1967 年,由中国 60 多个研究机构、 500 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旨 在尽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 523 项目”正式启动, 1969 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 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523 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分离治疗 疟疾的有效成份。但初期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 屠呦呦改变了原来对青蒿的提取方法,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份,并去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 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

17、,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 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1971年提取的 191 号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 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 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 100%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 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此后,为了快速证明青蒿素对人体的效果,让疟疾不再危害人类。屠呦呦及其研究 小组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又深入海南,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结果表明青蒿素在临 床医疗中的效果出奇的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对照组疟疾病人相比较, 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 物形式是片剂,后来

18、改成一种新的形式一一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 抗疟疾新药的道路。除了考虑药物的配方和生产之外,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还考虑如 何将这一发现推向世界,以造福于全人类。 。 1975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协助下,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化学结构。造福世界: 1981 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在北 京举办的抗疟疾科研工作小组第四次会议上,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屠呦呦在会议上第一个发言,作了关于青蒿素研究的学术报告。上世纪 80 年代,青蒿素及其衍生药物在中国治愈了成千上万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 并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 20

19、05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采用青蒿素综合疗法的策略, 该疗法可大大减轻疟疾的各种症状,在世界各地被普遍采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大多数为非洲的儿童。在多年 的临床实践后,青蒿素已被认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呦呦获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义不仅打破了此前一些人所预言的“中 国大陆和科研不可靠”的说辞,对于中国医学界乃至科学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更 为整个社会, 整个人类带来巨大利益。案例分析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屠呦呦坚持真理,用实践去检验真理,不在意世人的看法,为提取青蒿素,她数十 年如一日地潜心投入追求真理的事业中,由于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 使得屠呦呦的身体

20、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前后共经历了 190 次失败,但她自始至终都坚持下来。最终在实践中证明了真理。2.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首先,屠呦呦坚持真理,不在意世人的看法,只听从真理的指导,投身科学,追求 真理。其次,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2005 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该疗法 可大大减轻疟疾的各种症状,在世界各地被普遍采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在疟疾重灾区非洲 ,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

21、统计数据,自 2000 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 2.4 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 约 150 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屠呦呦的成功正是既遵循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四、诺基亚发展与没落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诺基亚公司的发展】诺基亚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自 1996年以来,诺基亚一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面对苹果公司于 2007 年推出的 iPhone 和采用 谷歌安卓的智能手机夹击,诺基亚连续 15 年的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 2011 年第二 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以下是诺基亚的里程碑:1865 年,诺基

22、亚创始人弗雷德里克 ? 艾德斯坦 ( Frederick Idestam )在芬兰的 "诺 基亚河”沿岸创建了一家木材纸浆厂, 取名诺基亚。 1922 年诺基亚的近邻、生产高统皮套鞋和轮胎的芬兰橡胶厂与制造电力电话电缆的芬兰电缆厂合并。 1960 年,已经发展成为纸张、橡胶、电缆等综合性生产企业的诺基亚,在电缆厂成立了电子部,以光线电传输为发展核心。当时,半导体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诺基亚便由此奠基。1967 年诺基亚与合并后的芬兰橡胶电缆厂联后组建诺基亚集团。 该集团对电子工业进行了大量投资。1992 年奥利拉执掌诺基亚公司。 他将公司业务重点放到电信业, 推动了 GSM 标准

23、制式电话的生产。1994 年诺基亚公司股票在拍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1996 年诺基亚公司卖电缆及彩电生产业务,并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飞速发展。1998 年生产出第一亿部移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移动电话生产商。1992 年,当时诺基亚已由造纸、橡胶、电缆等传统型工业转变为一个经营计算机、 电消费品和电信产品的高科技集团公司。1992 年以前,通信只是诺基亚 13 个多元化经营项目中的一项, 约占总营业额15% 2010年上半年诺基亚完成的 86.47 亿美元销售额中,有90% 以上来自通信。有关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诺基亚目前全球手机销售所占市场份额已近40% 。诺基亚现在在 100 多个国家有业务合

24、作, 7 万多名员工遍布全球,产品销售到全世界。诺基亚股票在全球六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股东遍布世界各地。【诺基亚的没落】2002 年,诺基亚通过最初的塞班S60 系统将老顾客带入了智能手机的新世界, 成为 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军者。 接下来的五年里,诺基亚不费吹灰之力就保持了其在智能手机 市场的领头羊地位。直到 2007 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 。拥有大触摸屏和基于应 用的操作系统的iPhone 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定义。遗憾的是, 诺基亚并没有对苹果带来的新变革给予有力的回应, 也忽视了在iPhone 冲击下消费者产生的更高需求。随着时间流逝,塞班系统逐渐老化,与ios 和安卓

25、相比更显老旧。同时,智能手机市场呈爆炸式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有着“口 袋电脑”之称的智能手机,而不是只有乏味WAF 功能的老式手机。案例分析: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浪潮中,没有抓住机遇,就失去了竞争力。2. 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从电话到 手机再到智能手机,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前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出现了 新事物,完成了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通信方式的发展是对前一事物的否定,

26、 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如现在的智能手机继承了原先手机的基本通信功 能,克服了原先手机的功能单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智能化等。五、“三顾茅庐”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 ' 凤雏 ' ,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 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 “诸葛

27、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 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 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 自己对 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 诸葛亮自己醒 来,才彼此坐下谈话。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 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