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题的创编_第1页
---感悟新题的创编_第2页
---感悟新题的创编_第3页
---感悟新题的创编_第4页
---感悟新题的创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源 归真 -感悟新题的创编江西省临川二中 黄金声(344100)中考,是莘莘学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驿站;中考试题,是老师们课堂教学的最真最爱。那一道道构思精巧、意料之外却又在情里之中的试题新题,为老师们提供了最亮丽的舞台。那么,新题从哪里来?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潜心钻研,偶有所悟,现忐忑上呈,求教于智者。OBCDA来源一:课本习题 课本,是教之本,学之本,它的博大、深邃,是新题的源头之一.原型题 如图,AB是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是BAD的平分线。点评:这是一道课本例题,旨在考查对切线性质定理及其推论的掌握程度。如何挖掘此题的潜能呢?我们注意到题

2、图中有“机”可乘,即B、C未连结,过B点可作CD的垂线,AD与圆O相交 ,但未标出交点等。至此,一个源于课本但又OACEDFB高于课本的新题便“应运而生”. 创编题1 如图,AB是O的直径,CD切O于E,ACCD于C,BDCD于D,交O于F,连结AE、EF。(1)求证:AE是BAC的平分线;(2)若F是EB的中点,求BF:FD的值;(3)在(2)的条件下,试判断EF与AB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创编题2 探究性活动:折纸找正多边形的边长(1)材料:透明纸,圆规,直尺,笔(2)步骤:在透明纸上画O;ACEGOBDF过圆心O将O对折,折痕交O于A、B两点;将O再对折,使点A、B重合,折痕交O于C

3、、D两点;将点A与点O重合对折,折痕交O于E、F两点,交AB于点G。如图所示,连结AB、CD、EF、AE、EC、AC。(3)问题: 写出图中所有的互相垂直的线段: 经探索后可知,线段AE是正 边形的一边长。求证:以点E、F、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现确认,再折一次,能折出正八边形的边长,请结合上图加以说明。再让你折一次,你能折出正二十四边形的一边长吗?若能,请结合上图加以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结合本次探究性活动,请你探寻折纸找出(部分)正多边形边长的一般规律。 点评:本题来源于课本的”读一读”,将它以折纸的形式展示出来,便赋予了习题新的内涵. 来源二:高中习题 降低试题难度,尝试用初中

4、的知识去解决它,就能编出漂亮的新题。O(A)CBPxy 创编题 3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斜边AB在y轴的正半轴上,一直角边AC在射线OP上,且顶点A与原点重合,已知AC=3,BC=4,随着顶点A由O点出发沿OX滑动(点A始终在X轴上),顶点B也沿着y轴向点O滑动,这样,顶点C的位置也相应改变。(1) 当顶点A的滑动距离OA=2时,顶点B下滑的距离是多少?(2) 设点C的横坐标为m,问在滑动过程中,顶点C是否总在射线OP上?若在,请加以证明,并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情况下,当顶点B下滑到点O处(即B、O两点重合)时,顶点C在从滑动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

5、移动的路程是多少?说明:此题的原型题为求点C的轨迹。来源三:各类资料中的素材创编题 4 下面的数据来源于网站: http:首页网上调查(03/1/2) 生成时间:2003/01/02-17:37:59 2003/01/04-11:16:27CCTV.com将推出音乐频道,您最想看到的内容是: 试听最新流行歌曲7011票民族音乐作品欣赏3490票经典交响音乐点播2930票学习各类音乐知识2708票大型音乐活动报道2064票了解名家成长历程1484票音乐名家在线交流1386票(1)共有多少人参与了投票?(2)请算出七个内容各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3)请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大致反映出上述内容。(

6、4)假如你是音乐频道的总策划,你认为应该突出的节目内容是什么?创编题 5 江西省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情况如下:普通小学: 2000年为9.55元,2001年为17.76元,增长率为85.97%。普通初中:2002年为17.89元,2001年为25.08元。普通高中: 2002年为 40.92元,2001年为43.96元,增长率为7.43%。职业中学:2000年为80.90元,2001年为73.61元,增长率为-9.01%。(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4日)(1)请算出相应的普通初中的增长率是多少?(2)职业中学的增长率为负数,这说明了什么?ABCDEMN(3)请用一个统计表来表

7、述题目中所有的数据。(4)针对表格中的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相关问题? 来源四:各类复习资料中的习题 原型题 如图,RtABC中,C=90,AC=BC,D、E分别在BC和AC上,且BD=CE,又M是AB的中点,求证:M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评:在证明时要连结CM,证明BDMCEM,若用动态观点审视它,实际上是将BDM绕点M逆时针旋转90得CEM,这样本题就“变死为活”,新题便跃然纸上。创编题 6 将一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M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的中点,另两直角边分别与线段BC、AC交于D、E两点。ABCDEMNABCMN(1)如图,当点D是BC的中点时,求证:MD=ME;(2)当绕着直

8、角顶点M旋转时,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与ABC两直角边的交点位置随之发生变化。有三位同学提出各自的判断.甲:MDE的周长会发生变化乙:MDE的面积会发生变化ABFCDE丙:MDE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判断是错误的? 请加以证明原型题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线段AB上,点F在线段BC上, 已知BEF的周长为2,求EDF的度数. 点评:这是学生课后问我的一个题,我当时便脱口而出:EDF一定是特殊角.果然,经过求解得EDF=45.但在求解的过程中,感觉入手较难,结合求解过程并经过深入思考,得到下面新题.ABFCGDE创编题7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线段AB上

9、,点F在线段BC上,且EDF=45,延长BC到G,使CG=AE。(1)求证:DEDG;(2)将EFD绕点D任意旋转(点E、F均不与点A、B、C重合) 问:BEF的周长是否为一常数?若是,请求出BEF的周长;若不是,请说明理由。创编题8 已知关于x的方程 + =2 (1)若方程有增根x=-1,求a的值;(2)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点评:这是由一个常见的解分式方程题改造而成的新题,此题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分式方程增根的产生等知识的考查巧妙地结合起来,韵味多多。来源五: 生活实践 有人说过,我们生活在数学世界.确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一例就是明证.

10、创编题9 甲、乙两车相向行驶在一段狭窄的道路CD上,当发现两车不能同时通过时,甲车停在A处,乙车停在B处。经测定,必须使甲车倒至C处或乙车倒至D处,这样让道才能通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两车倒车的速度均为各自正常速度的1/5,AB=5米,BD=30米。为了使两车尽快通过,当一辆车在倒车时,另一辆车可以对方倒车相同的速度跟进直至驶出窄道,设AC=x米(x0),甲车的速度为v,且若由甲车倒车然后两车均通过狭窄道路的时间为t。(1)用含t、v的代数式表示x; (2)若由甲车倒车可使两车更快都通过这段狭窄的道路,求x的取值范围。BACDFCBDAE来源六 : 竞赛题. 将竞赛题难度适当降低,并

11、根据其所含知识点重新整合,是新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原型题 如图,已知ACE=CDE =90,点B在CE上,CA=CB=CD,过A、C、D三点的圆交AB于点F,求证:F为CDE的内心。(95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创编题10 如图,ACBC,AC=CB=CD,过A、C、D三点的圆交BC于E,交AB于F,CD交AB于点H。FCBDAEH(1)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不再添加其它的字母及线段);(2)求证:CF平分DCB;(3) 线段AF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以AP、PF、FB三条线段长为三边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找出符合条件的所有P点,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解:ABCEBF,

12、ACHDFH,CDFCBF(2)证明一:连结DBCD = CB CDB = CBDA=CBF =45A=CDF =45CBF=CDF FDB=FBD FD =FB CD = CB在CDF与CBF中, CF = CF CDF CBF FD = FBDCF =BCF 即CF平分DCB。证明二:连结ADCA =CD CAD =CDA又 CDA = CFA CAD =CFACAD = CAB +BAD = 45+BADCFA = FCB +B = 45+FCBBAD = FCDFCD = FCB即CF 平分DCB(3)存在,且满足题意的点有两个。证明一:连结AE,作AE的中垂线交AF于一点,则该点为符

13、合条件的点P。连结PE,则AP =PEPFE =90 EF=FB PE2 = PF2 +EF2即AP2 =PF2 +FB2又 在AF上截取AP=PF,则有AP2 +FB2 = PF2故点P也是满足题意的点。证明二:连结AD,作AD的中垂线交AF于点P,则点P为符合题意的点。连结PD,则AP=PDPAD = PDACA =CD CAD =CDA CDP = CAP =45PDF =90 PF2 =PD2 +DF2又DF=FB PF2 =AP2 +FB2又 在AF上截取AP =PF,则有AP2 =PF2 +FB2故点P也是符合题意的点。证明三:过点D作DPDF交AF于点P,则点P为符合题意的点(连

14、结CP、AD。证略)点评:本题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垂径定理推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勾股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基本作图等,考查了“特殊与一般”、“转化”、“构造”、“分类讨论”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解答此题时,学生要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等探索过程,立意自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基本作图为探索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考查空间思维能力模式,寓意新颖。题(1)答案中有CDFCBF,这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全等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的特殊情况,且解题的启示来源于题(2)的问题,即从未知中获得已知,捕获信息的角度独特。题(2)中的“证明一”,学生极有可能误用“边边角”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即CD=CB,CF=CF,CDF=CBF=45),但是从另一角度考虑,这又为学生论证“两个钝角三角形可用边边角证明全等”提供了空间,从而拓展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寓学于考,相互融合。题(3)突破了传统的存在性问题思维模式,以基本作图为阶梯,并通过从题(1)(2)中获得(或推出)的结论FB=EF=DF进行转化,巧妙地以多种方式构造直角三角形,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突出了对数学思想及思维方式的考查,进一步使三个问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