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1页
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2页
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3页
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4页
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刘三(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湖北荆州434020摘要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把握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内涵, 改革不适宜社区发展的阻碍因素, 完善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探索一套独立、完整的社区建设体制, 努力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社区。关键词新农村; 和谐; 社区建设中图分类号F32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 6611(2006 17 - 4420 - 02Thought about the Pro

2、blems inthe New- Countryside Community ConstructionLIU San ( Political and Legal Institutions in Yangtze University , Jingzhou , Hubei 434020 Abstract The New- countrysid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vital strategy to i mprove the countrysides economy and the social all- side development . Itis also

3、 the main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of new- countryside inthe socialism. We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as a chance , have a clear knowledge aboutits harmonious connotation, innovate the improper factors which hindered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community.

4、Following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ing concept , and exploring a independent and perfect construction system, we should try our bestto build a graceful environment , the harmonious humani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countryside community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 Community

5、 construction ; Harmony1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 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农村社区是人类最早的社区形式, 是指以农业劳动为主, 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其显著特征是: 人口规模和密度小, 社会关系封闭且结构简单, 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原则, 笔者认为, 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 新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村的产业化, 培育社区生活需要的第二、三产业, 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

6、会,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是要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体制, 促进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 增进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 三是要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统筹协调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四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定社区发展的合理规划, 不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社区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综上所述: 新农村社区建设应以农民为根本, 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机制和环境, 继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 就是要以满足社区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基础, 积极开展社区的和谐建设, 并以此推动整个社区事业

7、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促进农民、社区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把社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治安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社区, 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2 阻碍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因素2 .1 社区发展的动力不足2 .1 .1 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阻碍了社区发展。城乡间市场的自由流通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源动力, 而我国长期推行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 国家通过牺牲农作者简介刘三( 1984 - , 男, 湖北荆州人, 本科生, 专业: 行政法学。收稿日期2006- 06-06村、限制农民流动为工业化提

8、供原始积累, 城乡市场的封闭使农村社区难以真正融入社会。这种城市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农村资源锐减、环境恶化、农民收入下降, 而且制约了农民自身的创造力, 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导致社区发展的源动力丧失。2 .1.2 僵化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其他歧视性政策。首先, 模糊不清的土地所有权不仅使那些进城务工经商和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永远眷恋着土地, 一方面造成农村房屋大量闲置, 另一方面阻碍了城市工商企业对农村的投资, 社区建设难以有效开展。其次, 城乡户籍制度的区别, 使得农民成了一种社会或政治身份, 造成了城市阶层对农民的严重歧视, 影响农民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2 .2 制约新农村社

9、区发展的内部因素2 .2.1 人员素质。一是干部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社区专兼职工作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不足; 社区志愿者来源渠道较窄、层次低、参与率不高; 干部中从事社区理论工作的队伍几乎为零, 社区人才的缺乏制约了社区的发展。二是部分群众素质偏低, 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 而留守的老弱病残又大多安于现状, 眼光只看见有限的土地资源, 缺乏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2 .2 .2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政府角色的转换不到位, 对社区事务干涉过多, 当前一些地方撤消村民小组改建农村社区客观上造成了行政隶属体制的模糊, 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

10、。二是在社区运行机制上, 缺乏有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 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弱; 没有形成便捷有效的社区建设的参与机制和系统的社区规划体系。2 .3 制约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外部因素2 .3 .1 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文教等,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上。交通是连结社区与社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 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部分农村公路虽然可以通车, 但路基松软, 路面狭窄, 行车难, 通达能力较弱, 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 道路质量越来越_差, 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滞后, 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 缺乏建前、建中、建后

11、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2 .3.2 国家对社区建设投入不足, 社区公益资金的来源渠道少。目前, 大部分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所需资金主要靠村集体自筹, 这对经济整体情况较好的社区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一些松散的农户和因政府征地而导致的失地农户组成的社区来说, 各种活动所需经费来源则十分紧张, 无法满足社区的正常运转需要。3 建设新农村社区的对策3 .1 深化改革, 增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动力3 .1.1 改革城乡二元化结构, 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开放的城乡统一市场。建设好新农村社区必须尽快消除二元结构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促使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社区现代化的基

12、本前提。3 .1 .2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解决好进城务工经商和以非农收入为主农民的后顾之忧, 为城市工商企业投资农村创造条件, 必将增强农民建设新社区的热情, 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新动力。3 .1.3 创新户籍制度, 取消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在各种媒介上宣传、强调农民也是社会职业的一部分, 增强农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必将发挥其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3 .1 .4 改革现行的村级行政体制。可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设立农村社区,积极探索新的农村行政管理运行模式。3 .2 努力创造建设新农村社区的内部条件3 .2 .1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在由

13、政府主导的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社区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和考核体系, 更新干部观念, 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储备人才; 充分利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 进一步完善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机制, 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和优惠待遇,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 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不断提升农民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开展“乡风文明村”创建评比活动。3 .2 .2 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社区的主体作用。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 是我国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14、, 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转变作风, 把握好自身的作为力度, 着重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让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 开办新农村社区建设讲座, 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 尊重农民意愿, 发挥农民首创精神, 支持农民大胆创新; 引导农民建立各种自治组织, 鼓励他们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动力支撑。3 .2.3 深入开展社区服务, 凝聚民心。良好的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结合各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围绕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有针对性的

15、开展社区服务。针对当前农民主要在农业生产信息、文化娱乐休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迫切需要的现实, 应分别提出不同对策。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信息需求, 应该构建农业管理、农业科技、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农民技术培训等“三农”服务信息网络, 引导有经验、有技术的农民建立专门的农村经济协会, 促使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对于农民的文化娱乐休闲需求, 应在相对集中的多个社区建设农村文化娱乐中心, 并进行相应的人员和设施配置; 鼓励开发有地方传统、区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 发展农村文化俱乐部, 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农民社会保障的需求, 如医疗卫生、养老幼托、

16、就业等, 政府应该引导社区进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首先是培育社区自身力量, 可建立社区中心福利院, 形成统一受理、分层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合作医疗救助制度; 其次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 鼓励民营服务组织进驻农村社区,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需求。3 .3 统筹规划, 创造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条件3 .3 .1 加大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资金不足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该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在投资方式上, 切实改变传统的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政府引导,

17、 建立新农_村建设的新机制, 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首先, 按照自愿和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村企联合投入, 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或农民自主投入、自己受益; 其次,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政府应该努力改善服务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扶持农村提供条件。同时把各项目的实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 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和合理分配, 才能让新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3 .3.2 树立科学发展观, 搞好社区规划建设。社区规划是关系到新农村社区建设能否

18、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规划,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尊重各地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可分别采取城中村模式、城郊村模式、集镇村模式和边远村模式, 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社区规划建设, 鼓励城中村利用城市资源优势吸引社会力量进行旧村改造工程, 对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荒、散、乱”村庄, 进行迁移和撤并; 鼓励城郊村对村民的宅基地进行治理, 利用村周边的丘陵坡地开展新社区规划建设; 鼓励集镇村利用自身条件在现有规模内实施社区建设, 加大对边远村的政策扶持, 对那些零散、闭塞的村庄进行撤并搬迁, 建设新社区。参考文献 1 徐永祥. 社区发

19、展论 M .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3.2 陈晓华, 华波, 周显祥, 等. 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 .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 :559- 561 ,566 .3 高强. 全面小康依托下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内源式”和“外推式”建构模式分析J . 学习与实践,2006(2 :94- 98.4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赣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 EB/ OL .(2005-10-31 2006-06-05 .http :/ / www.sdpc .gov .cn/ gzdt/ t20051031-47379摘要: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农民利

20、益在时空上拓展、维度上深化、内容序列上优化组合,力求实现利益逻辑与社区建设在时空、组织、制度和文化上的契合。基于农民利益逻辑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双重视角对新农村社区发展进行机理考量,归结出利益逻辑的三个层次即利益参与、利益发展和利益和谐。通过对社区民主建设、社区经济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来构建社区发展的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和导向机制体系,实现农村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载体的互动共进与和谐发展。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利益逻辑;利益和谐;社区建设;实践机制一、问题与视角: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背景研究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农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加剧和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利益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群体显性化

21、,这加剧了农村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的尖锐化和激烈化。和谐社会下要实现利益发展就要求利益在时空上的拓展、在维度上的深化、在内容序列上优化组合,必须促使利益发展与组织载体的培育实现时空上的契合,实现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载体之间互动互促、同质同向*。利益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整合利益即是实现利益参与,对多元利益中的共有利益、共同利益和共享利益能够实现统一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实现农民的和谐利益表达。要促进和谐利益的实现关键是做到利益诉求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实现利益的低成本表达。通过对农民利益诉求的主体、诉求的方式、诉求内容、诉求的机制体系和诉求的模式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和创新

22、的建构,力求建构主体多元、内容全面、机制和谐、模式可行和依法保障的农民和谐利益实现体系。其二是利益发展,发展利益包括存量利益的增加和增量利益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壮大农村集体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投资主体下的农村利益(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实现社会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共进互促。其三是协调利益即是实现利益和谐。通过对农村社区组织文化的建构和创新,用社区的组织文化来引导、沟通和协调农村的差异利益、冲突利益和矛盾利益,最终做到在认同差异利益的基础上缩减差异利益和平衡冲突利益。*农民利益发展的要求必然促使农村社会组织创新和制度变革。而建立在利益主体发展与利益客体发

23、展融合实现的时空载体基础上,以农村社区发展整合经济、政治与文化各方面的利益。英国社会学家R麦基弗认为社区是建立在成员的共同利益之上,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善或公共利益,社区不是简单的个人利益的集合,因此需要一种组织作为载体,这种组织可以小到家庭,大到国家。1303-335这一社区理论的研究论述了社区是一个利益聚合的组织体,具有同质利益的认同、异质利益的协调和多维、多向利益之间的整合功能。根据米格戴尔的“国家的社会嵌入与互动论”可以推断,个人、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界是通过互动而内生的,是相互转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2该分析范式与哈贝马斯认为的“公共领域”即“公民社会”独立于国家的分析范式形成了明显

24、的对照。“国家的社会嵌入与互动论”分析范式强调人们必须意识到,私人领域(个人权利域、公民社会、有限政府的形成是通过互动内生而成的。这意味着,私人领域、公民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较量推拉关系。私人领域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维护能够促成有限政府,从而达致多赢格局。市民社会的社区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而市民社区中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元结构出发,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体系。农村社区具有区别于城市社区的自身特点,主要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具有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社区成员血缘关系浓厚等特点。310-1

25、1我们认为应着力发展社区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增强基层民主,以发展促规范,以发展促保障,具体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实践社区发展理论,从而促进农民权益的共同实现。我国农村社区的产生是社会变迁、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的内在需要,是和谐社会发展、社会利益协调的内生变量,它具有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组织性特点,这些特点契合了和谐社会下对农村社区利益整合的需要,它是通过农村社区的建设来实现同质利益的认同、异质利益的协调和多维、多向利益之间的和谐。新农村社区建设就是通过社区这一时空载体实现利益的整合,通过社区促成共有利益、共同利益的聚合,促进利益参与、利益诉求的低成本、规范化、制

26、度化和法制化表达,实现和谐利益,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经济利益的发展,扩大存量利益、增加增量利益,实现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区对差异利益、冲突利益的协调实现社区和谐利益的各种运行模式、运行方式和运行机理。和谐新农村社区的构建可以实现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的和谐发展。第一,农村社区作为政府和农村社会信息沟通、对话、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它可以有效的平衡协调政府和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实现农村共有利益和共同利益表达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农民组织化、制度化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降低政府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成本、政策制定的风险、政策执行的成本,实现农民的和谐利益。第二,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可

27、以参与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由于供给公共产品的针对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能够高效的促进农村社会利益的发展,增加农村的增量利益。社区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促成对政府竞争,增加政府公共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提高政府公共产品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实现社区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社会自组织体,通过社区文化的培育来协调差异利益和冲突利益,在认同差异利益的前提下缩减差异利益和平衡差异利益,最终实现利益之间的和谐。目前学界关于农民利益发展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往往突出农民利益逻辑关系或农村社区建设的单一视角,或者对农民利益逻辑层次的研究只停留在平面的视角上,没有从立体化和系统化的视角来

28、研究农民利益的逻辑和农村社区的建设,不能实现农民利益逻辑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互促共进和同质同向,因此从利益逻辑和社区建设双重视角研究新农村社区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构至关重要。二、利益逻辑: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机理考量利益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基点,社区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空、组织、制度、文化载体。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住利益这个关键的问题,这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和谐、农民利益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们通过对利益参与、利益发展与利益和谐的利益逻辑进路来论述新农村社区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对“三农”问题解决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一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政治基础:利益参与新

29、农村建设的抓手是农村社区发展,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社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要实现农村社会利益的参与,必须发扬村民民主,使农民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去,并使农民可以在体制内进行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并通过利益代表和表达机制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促进和谐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社区对农民利益参与的保护,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政治基础。但是,近些年在人大代表的选举方面,农村每一人口的选举权只相当于城市每一人口的1/81/4,这本身已经很不公平。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农民代表的名额还是没有达到要求。2002年末,全国有乡村人口7824

30、1万人,根据农村每96万人选代表1人的规定,农村应选出全国人大代表815名,可实际上只有252名,还不到规定的1/3。在地方选举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从1983年以来,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农村代表比例从来没有超过20%。县、乡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例较高,但也远远没有达到法定比例。农民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中没有足够的代表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很难在利益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更难通过制度化的利益参与来争取更大的利益了。所以在以往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带来农村社会发展“帕累托效应”,而是出现了“马太效应”,社会利益关系严重失衡。一部分人利用政治经济改革,成为

31、社会改革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大量的增量利益,而另一部分人却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牺牲者,不仅没有享受到改革的增利益,甚至其原本的有限利益还被侵犯,社会出现了强势利益群体和弱势利益群体、既得利益群体和争取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但是,更可怕的是强势群体、既得利益群体利用他们的力量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使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关系合法化、制度化。而中国大量的弱势群体由于缺乏组织性,没有影响公共政策的能力,即没有人或组织来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利益主张、利益诉求,并通过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来实现社会制度上的公平,来实现他们合法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与我国的农民弱势群体不同

32、,国外的农民弱势群体常常通过非政府组织来影响政府政策,实现自己的合法利益。比如,美国的农民协会、农民联盟、农场局三大农民团体代表农民的利益,对政府决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法国的农民工会、农民协会、农会等组织代表农民利益,日本则有全国农协联盟代表日本农民利益,使不足5%的农民人口,却控制25%的选票,政府的农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农协的制约,任何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很可能导致执政联盟的崩溃。所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农民组织起来,真正促成社区的和谐利益的实现。农村社区是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社会组织,它有利于实现分散群体的利益整合,使农民弱势群体找到组织表达他们的利益。第一,社区是村民在自愿

33、和公益的基础上组成的,具有相对共同的生活背景和价值取向,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需求相对趋同,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有效的组织起来,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每个组织成员的利益主张都能在社区内得到有效的表达、沟通,促使社区能够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主张。第二,社区作为一个组织体系,有更强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组织的利益识别和利益判断,进而使代表的农民利益更加广泛、全面、系统。第三,通过社区来实现利益表达,能够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由于农村利益主体的数量很大,利益主体非常分散,他们达成一致所需要的信息量较大,需要进行多次谈判、沟通、协商、妥协的才能达成一致,信息、契约成本非常高昂

34、。社区可以利用组织优势,在组织内部实现农民利益的整合,降低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处理的次数,即降低农民个体利益代表的成本也克服了农民个体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4169-120 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利益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和谐利益的实现问题,尤其是农民弱势群体的和谐利益表达问题至关重要,当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受损,却不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充分表达时,农民可能会通过体制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导致社会的动乱和不稳定。当前我国农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以下矛盾:第一,农民利益表达客观必要性与表达意识主体缺失之间的矛盾。第二,农民利益的群体性和表达的个体化之间的矛盾。第三,农民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方

35、式的不正当性之间的矛盾。社区是群体利益一致并在自愿和公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成员之间拥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观,组织成员在组织内能够自由的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要求,社区作为一种组织中介能够真正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需求,进而平衡协调各个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群体化、农民群体利益表达一致化,并将农民个体利益表达控制在合法的范围内,避免不正当的利益表达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二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经济动力:利益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动力。新农村社区发展的经济动力是促进社区利益的发展,以社区组织体的完善和创新来促进利益的增加,以社区组织的变革来实现社会结构的变

36、迁,尤其促进在三元互动的社会结构下社区对是农村增量利益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在保持存量利益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增量利益的分配,实现“罗尔斯”的分配正义。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问题,以湖北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例,由于受投资总量偏低的影响,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占51%, 70年代的占35%, 80年代以后的占14%,大部分已运行三四十年。同时,在水利设施运行过程中,病险设施数量多、比重大,全省排灌泵站老化率高达60%以上, 782处大中型泵站电机和水泵老化率分别达到62. 6%和70. 8%,渠道建筑物老化率在40%以上。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得灌溉能力下降,据统计,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旱

37、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仅分别为67. 3%和54. 7%。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是从增加对农村的经费投入到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从“以工促农”到“城市支持农村”,都是要增加农村利益对象供给的总量。利益动力实际上就是增加农村利益对象的供给,克服利益对象供给不足导致的利益冲突,促进农村社区的利益驱动功能。同时社会三元主体的竞争互促可以降低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如农村公共卫生的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娱乐设施、农村的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对农民的培训等。并且三元互动互促也增加政府对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挑战,实现制度的和谐变迁。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对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来论证

38、它的利益发展功能。第一,社区参与农村供给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首先在数量上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即增加了农村的公共利益。同时,社区参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必然与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展开竞争,政府在外部竞争的压力下,将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和降低公共产品价格,从而促使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第二,社区具有公益性、自治性和组织性的特点,使社区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的良好沟通,社会个体的利益可以通过社区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展开政府和农民的对话、沟通,政府可以更了解农民的呼声,并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进行协调,促使与农民相关的制度供给相对均衡,加快农村制度变迁的速度,降低农村社会制度变迁的

39、社会成本,更好的实现农村利益的制度协调,使制度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和社会利益。由于政府和农民的良好、有效沟通,政府的合法性更普遍的得到农民的认可,农民对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更易于理解、接受,降低了政府在农村的执法成本以及法律的救济成本。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日益分化为众多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人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经济利益越来越多样化,政府作为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唯一合法代表,必须对各阶层一视同仁,提供统一的服务,否则,可能会被指责为“歧视性”政策行为。通常,政府在成本收益的压力下,往往只供给统一、单一的公共产品,实现政府供给的规模优势,没有能力满足各个农村利益群体的需求。社区却能够有效的满

40、足农村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支持农村社会的多元格局,满足农村中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彼此冲突的“局部性”的利益需要,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利益主张,增加农村社会差异利益的总量。5第四,社区发挥政府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作用,降低制度变迁、创新的成本。农村一直是我国文化、制度创新的摇篮,社区没有政府的种种严格限制,可以在自己的组织里大胆的创新,如果社区的制度创新成功,政府认为有必要推广,可以直接借鉴,减低政府制度创新的社会成本。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组织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社会结构变革就是有二元的社会结构变革为三元的社会结构,组织的创新就是社区这一时空载体的创新。只有在稳定多元的社会结构和

41、发育完善的社会组织的环境下,才能构建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农村社区利益动力机制是调整农民之间、农民和其他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来增加农村利益对象的供给,促进农民对利益对象的追求的动力基础。利益参与是农民个体利益通过群体利益的形式以社区为中介合理有效表达自己利益需求,实现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使政府在增加利益对象供给的基础上,通过公共政策来促使和谐利益的实现,促使不同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通过利益动力机制来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使农民个体之间、农民和其他主体之终实现社区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三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文化导向:利益和谐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主体的变迁、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

42、对象的发展往往是以文化的变化、变迁、挑战和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通过社区组织文化来融合、协调和约束分散农民的利益。农村社区的利益是多元的、差异的、冲突的和矛盾的,建设和谐新农村社区必须促使差异利益之间的和谐,实现利益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性取向,也是利益的多维度、多向位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差异利益的和谐首先要在承认利益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社区文化的导向功能来缩减利益之间的冲突,并对多维、多向和多序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农村建设中必须发挥文化对利益的整合功能,即在农村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尤其是建设农村先进的社区文化,通过社区先进文化实现农村的社会利益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的,

43、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民个体分散、分化,农民对利益需求呈多元化、差异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出现混乱、迷失,农民缺乏科学的信仰,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同时,城市中心主义导致农村文化的断裂,以创新、进取、理性、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以落后、愚昧、保守、狭隘为主要特征的农村落后文化发生冲突,导致农村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如焦虑感、失落感、不平感、漂泊感和缺乏归属感等,这些精神疾病背后隐藏着农民个体与其他主体之间利益观念的差异、对立和不和谐。而社区文化能有效的协调个性化的、分散的农民个体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协调农民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44、、世界观。社区是自愿组成的群众自治组织,人们在组织内部就共同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形成社区内部的组织文化。社区文化具有群体性、共享性、参与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社区通过社区文化来协调农民个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通过培育社区的组织文化,实现农民个体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认同感,提高农民个体的奉献精神,从而降低农民利益冲突的观念根源。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冲突在观念上得以有效的溶解,将农民个体经济利益在自己的社区内实现协调,避免农民利益的冲突、扩大和激化。社区用社区文化来引导农民个体,使分散的农民个体利益实现在组织内的整合,在组织内部,

45、农民个体利益的整合是通过社区文化来实现的,社区成员在相对统一、协调的文化导引下,彼此相互信任,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诚信、道德、伦理机制得到最大的发挥。社区对农民个体的利益协调不是仅仅建立在利益对象、社会制度的供给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社区文化、道德、伦理的基础上,降低了农民个体之间的信息收集、判断、分析和处理成本,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利益导向。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民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并通过群体的力量影响政府农村公共政策,建立合理的和谐利益生成机制和利益发展机制,实现农民利益的保障功能。目前我国农村实行村民直选,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却有效地推进农村的民主,村民在直选的

46、过程中学会了谈判、沟通、协调、了解和妥协,这些经验是民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如托克维尔所说“正是在自治的过程中,美国公民在力所能及的有限的范围内,试着去管理社会,使自己的习惯与自由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相一致他们体会到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产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了解权力和谐的优点,并对他们的义务的性质和权利范围终于形成明确的切合实际的概念”。6368这说明在社区组织中形成的社区文化,可以改变农民个体的利益观念,导引农民个体的利益行为,从而通过对农民的利益行为的导引来实现农村社会利益的整合。三、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民利益的实现为本,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以

47、农村社会的利益和谐为最终目标。利益主体和客体的发展必须要以社区的发展为基础,利益的实现以权利为表现形式,以社区发展权为权利基础、以社区为时空、组织、制度、文化载体,所以在社区功能性整合利益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社区的发展促进农民权利(利益的实现,进而通过社区组织实现农民从平等的生存权向平等的发展权过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建设的三个层次即社区民主建设、社区经济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来促进增量利益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保障机制、力机制和导向机制,实现农村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载体的互动共进、和谐发展。(一社区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保障机制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农村社区利益整合功能,必需

48、建立在依法自治的基础上抓好村民自治的民主建设,发展农民的民主权力,这是实现农村社区利益整合的政治基础。在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建设社区民主即是实现社区的自治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通过社区民主建设促进和谐利益的诉求。社区的自治首先应进行农村社区权力合理配置,在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村社区治理从行政权力的单向制约向多元权力互动转变,从政府型主导逐渐向社会型主导转变,形成社区组织凭借社区公共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实现社区完全自治,完善农村社区的直接选举制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基本自主权力:财务自主权、日常事务决

49、策权、干部人事任免权、民主监督权、不合理摊派拒绝权、管理自主权。农村社区治理的优化,不仅强化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而且从制度上拓展了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途径,从而最终保护农民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促进 农民发展权的实现。其次,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对于处在经济 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织的历史时期,农村社区既要大力发展,又要强化农村社区的控制,以 避免权力被异化而侵害农民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目前,广大农民素质相对低下等诸多现实 性问题,农村社区容易出现农村个别精英主义歪曲民主,重视短期效益而无视长期效益,不利 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社区建设应明确以经济效益、社会效

50、益、生态效益统筹协 调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首先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 层党组织的作用。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制度,强化运行程序。再次,建立民 主监督机制,强化农村社区治理透明度。最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强化农民的权利意识。 提高农村社区的组织化程度关键要大力培育社会中间组织,调动整个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 的民主建设。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加大对社区公益组织和其他中介组织 的培育,发挥社区组织主体的利益聚合和利益协调功能。第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大量 公益中介组织的出现,可以实现和谐利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表达,解决和谐利益诉求的

51、渠道和 方式问题。第二,社会组织代表农民表达和谐利益可以提高和谐利益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民 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多维诉求和利益诉求内容的立体化。第三,组织化的利 益诉求可以整合整个社会的资源,实现自助型的利益诉求模式和政府救济型的利益诉求模式 的维度和向度的统一。 (二社区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如邓小平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农村的贫穷更不 是我们理想中的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质量、规模、速度、效益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 发展的水平与方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动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

52、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476,经济的发展是利益 发展和社区发展的源动力,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利益发展功能,必须大力发 展社区经济,以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社区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社区经济 发展的质量、速度、结构、规模和效益是构建新农村社区的内在源动力,新农村社区构建的 落脚点也是通过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农民的利益发展。 社区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农村社区企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 建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首先,发展农村社区企业。其一,整合内外部资源,充分抓住 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利用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多予、少取、放活”

53、的方针,以争取更好的发展环 境。如充分利用公共产品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发展服务。其二,灵活发 挥地方优势,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农村社区建设应依据农村的内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地理资源 优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加强对农业衍生品的加工,积极进入第二、 三产业,从而建立以农村社区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其 次,建构新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的主体多元化体系,即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时要发挥政府的 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社区组织的主体作用,根据农村社区经济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 分工。根据产品的技术属性将农村公共产品细分为三类:资本密集型产品(

54、农村供水、供电、 道路、通讯、文化场地、养老设施等基础设施、基础教育、金融体系、社会保障、医疗保健 等;技术密集型产品(预防病虫害、新品种试验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村民之间的生产互助、精神互助、生活互助、资金互助以及社区民主和社区自治活动等。 896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其一,要发挥政府在资本密集型经济供给的主导作用。 我国 新农村建设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文化场地、养老设施等基础设 施、基础教育、金融体系、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点,它具有消费的非 排他性、投资的巨大、周期收益长等特征,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建设主体只能由政府来履行

55、 主导作用,这是保障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其二,要发挥市场在技术密集型经济中的基础作 用。市场投资行为具有唯利性、投机性、短期性和盲目性,所以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社区的过 程中必须建立市场的利益驱动、利益保障机制,使市场投资主体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能够通 过市场的利益机制来实现和保障自己的利益,这样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以提高 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弥补政府行为的低效和滞后,有效地形成多元互动的竞争局 面。其三,要发挥社区自组织和社区中介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新农村社区必 须发挥社区自己的主体优势,因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服务的对象也是农村社区, 我国农村社区拥有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可以抓住“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促进乡村”的机遇 发挥劳动成本优势在劳动力密集型经济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既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由于农民自己的参与也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