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综合实验――竖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_第1页
传热综合实验――竖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_第2页
传热综合实验――竖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_第3页
传热综合实验――竖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_第4页
传热综合实验――竖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 指导老师:成绩:_实验名称:传热综合实验竖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二、实验装置与流程示意图三、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原理 四、注意事项五、原始记录数据表 六、整理计算数据表七、数据整理计算过程举例 八、实验结论九、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一、实验目的和内容1、 掌握空气在普通和强化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 和强化传热的途径。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 nBRe=Nu 形势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相应公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二、实验装置与流程示意图本实验

2、装置流程如图 1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变送器、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及温度传感 器、智能显示仪表等构成。 图 1 竖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表 1 竖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符号说明表 气进行换热交换,冷凝水经排出阀排入盛水装置。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 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内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 出。注意:本实验中,普通和强化实验通过管路上的切换阀门进行切换。三、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采用间壁式换热方式进行换热。所谓间壁式换热,就是冷、热两 种流体之间有一固体壁面,两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两流体

3、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传 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本装置主要研究汽气综合换热, 包括普通管和加强管。 其中, 水蒸汽和空气通过紫铜管间接换热, 空气走紫铜管内,水蒸汽走紫铜管外,采用逆流换热。所谓加强管,是在紫铜管内加了弹簧,增大了绝 对粗糙度,进而增大了空气流动的湍流程度,使换热效果更明显。1、 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如图 2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 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Tt图 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图 2 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间壁式传热元件,在传热过程达到稳态后,有(111222211122(1p p W W M Mm

4、Q m c T T m c t t A T T A t t KA t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2式计算:(11221122(2ln W W W mW W T T T T T T T T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3式计算:( 3(ln22112211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4式计算:4(ln ( (12211221 t T t T t T t T t m -=冷流体(空气的质量流量可由(5式计算:5(' 02 V m =注意:空气在无纸记录仪上显示的体积流量,与空气流过

5、孔板时的密度有关,考虑到实际过程中, 空气的进口温度不是定值, 为了处理上的方便, 无纸记录仪上显示的体积流量是将孔板处的空气密度 0当作 1kg/m3时的读数,因此,如果空气实际密度不等于该值,则空气的实际体积流量应按下式进行校 正:6(' 0VV =当内管材料导热性能很好,即 值很大,且管壁厚度较薄时,可认为同一截面处换热管二侧壁温近似相等,即 T W2 tW1, T W1 tW2, 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由式(1可得:7( ( (1221222 m W p t t A t t c m -=-即:22212( (8( p W mm c t t A t t -=-一般情况下,直接测量

6、固体壁面温度,尤其是管内壁温度,实验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工程上也常 采用通过测量相对较易测定的冷热流体温度来间接推算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对流传热系数。 下面介绍其 他两种测定对流传热系数 2的实验方法。(1近似法求算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 2。以管内壁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间的关系为:9(11112121222 d d d d R d bd R K s m s +=总传热系数 K 可由式(1求得:10( (1222 mp m t A t t c m t A Q K -=用本装置进行实验室时,换热管外侧、管壁,内侧污垢热阻均忽略不急,则可由式(9近似得出:11(2 K 由此可见,被忽略的

7、传热热阻与冷流体侧对流传热热阻相比越小,此法所求得的结果准确性越高。2、 准数方程式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对流传热时,传热准数经验式为:14(Pr Re 023. 08. 0 n Nu =式中:Nu 努塞尔数, 22'd Nu =,无因次;Re 雷诺数 , 2Re d u =,无因次;Pr 普兰特数, 2'Pr p c =,无因次;上式适用范围为:Re =1.0×1041.2×105, Pr =0.7120,管长与管内径之比 L/d 60。当流体被 加热时 n =0.4,流体被冷却时 n =0.3。故可由实验获取的数据点拟合出相关准数后,在双对数坐标

8、纸上,即可作出 NuRe直线,确定 Nu=BRen 的拟合方程,并与公认的经验公式进行对比,以验证实验效果。通过普通管和强化传热管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四、注意事项(1开始加热功率可以很大,但当温度达到 100左右,有大量不凝气体排出时,加热电 压一般控制在 250V 左右。(2实际实验管路要和仪表柜上选择开关及计算机上的显示一致,否则实验失败。 (3实验中不凝气体阀门和冷凝水阀门要一直开启,防止积水,影响实验效果。(4 测定各参数时, 必须是在稳定传热状态下。 一般传热稳定时间都至少需保证 8分钟以 上,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第一组数据的测定至少稳定 15分钟

9、。 (5实验过程中,要确保蒸汽发生器内水位不能低于警戒水位。五、原始记录数据表 六、整理计算数据表普通管定性温度 t/ 48.30 49.20 49.85 50.30 51.00 51.25 密度 /( kg/m3 1.100 1.095 1.093 1.092 1.091 1.091 比热 Cp/J/(kg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黏度 µ/10-5Pas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3 普兰特准数 Pr 0.698 0.698 0.698 0.698 0.698 0.698 导热系数 0.02

10、81 0.0282 0.0283 0.0283 0.0284 0.0285 雷诺数 Re 0.236 0.185 0.145 0.114 0.089 0.071 校正流量 质量流率 平均流速 -3 3 10 V'/(m /s 103m/(kg/s u/(m/s 对数平均温度 (tW-t)m 51.22 53.12 52.77 52.58 52.00 51.93 2/ W/(m2K 103.09 81.85 67.11 55.00 44.20 35.80 努赛尔准数 Nu 58.70 46.44 37.94 31.10 24.90 20.10 5.25 5.77 26.12 4.14 4

11、.53 20.59 3.26 3.56 16.22 2.57 2.81 12.81 2.02 2.21 10.07 1.60 1.75 7.97 以 Re 为 x 轴,Nu 为 y 轴作图如下: 直线方程:lg Nu = -2.07617 + 0.87869 lg Re R = 0.99978 即有 n = 0.87869 B = 0.0084 Nu = 0.0084 Re0.87869 强化管 定性温度 t/ 56.45 56.65 56.65 56.80 密度 /( kg/m3 1.073 1.073 1.073 1.073 比热 Cp/J/(kg 1.005 1.005 1.005 1.

12、005 黏度 µ/10-5Pas 1.99 1.99 1.99 1.99 普兰特准数 Pr 0.697 0.697 0.697 0.697 导热系数 0.0287 0.0287 0.0287 0.0287 雷诺数 Re 0.161 0.122 0.092 0.070 校正流量 质量流率 平均流速 -3 3 10 V'/(m /s 103m/(kg/s u/(m/s 3.76 2.84 2.14 1.62 4.03 3.04 2.29 1.74 18.70 14.11 10.63 8.07 对数平均温度 (tW-t)m 36.47 36.83 37.08 37.23 2 W/(

13、m2K 138.82 104.36 78.64 59.72 努赛尔准数 Nu 77.39 58.18 43.84 33.29 以 Re 为 x 轴,Nu 为 y 轴作图如下: 直线方程:lg Nu = -2.33326 + 1.00325 lg Re R = 0.99999 即有 n = 1.00325 B = 0.0046 Nu = 0.0046 Re1.00325 七、数据整理计算过程举例 以普通管的第一组为例 定性温度: t = 0.5*(t 1 + t 2 = 48.298 查表得: 密度: 0 = 1.100kg / m3 比热容:c p = 1.005kJ / kg K 粘度:&#

14、181; = 1.95 ×105 Pa s 普兰特常数:Pr = 0.698 导热系数: = 0.0281W / m K (2) 、空气的质量流速和其在管内流速 体积流率V ' = V 0 = 5.25 ×103 m3 / s 质量流率m = V ' 0 = 5.774 × 103 kg / s 平均流速u = 4V ' = 26.11m / s d2 (3) 、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固体壁面与冷液体之间的对数平均温度: ( tW t m = ( tW 1 t1 ( tW 2 t2 = 51.217 ln tW 1 t1 tW 2 t2 (4

15、) 2 的计算(以内表面为基准) 、 用壁面温度与冷流体之间传热求得: 2 = Nu = m 2c p 2 (t2 t1 A2 (tw t1 = 103.09W / m 2 k 2d = 58.70 八、实验结论 1、普通管 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 随着冷流体流量的增加, 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2 逐渐 增大,Nu 与 Re 的关系式为:Nu = 0.0084 Re0.87869 2、强化管 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随着冷流体流量的增加,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2 逐渐增大,Nu 与 Re 的关系式为:Nu = 0.0046 Re1.00325 由普通管和强化管的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可以

16、看出强化管的2 值增大很多, 即是强化 管的传热效果比普通管好。 在实验中可以看出, 当用强化管时, 其流速明显低于用普通管, 因为在管内增加弹簧, 虽然可以提高传热效率,但是却降低了管路的效率,增加传热时功率的消耗。 九、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思考题: 思考题: 1.实验中冷流体的和蒸汽的流向,对传热效果有何影响? 答:逆流传热优于并流传热,主要是tm 有所不同,在本次实验中可近似无影响,因 为在本次实验中近似认为热蒸汽的温度是不变的,则不管是逆流还是并流,tm 可以看做 是不变的。 2.在计算冷流体质量流量时所用到的密度值与求雷诺数时的密度值是否一致?它们分 别表示什么位置的密度,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计算? 答: 不一致, 计算冷流体质量时所用到的密度值, 是冷流体进入管道的温度下的密度, 而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