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堤契诺秋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高中语文《堤契诺秋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高中语文《堤契诺秋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堤契诺秋日学案自学指导作者作为一位“历经沧桑的旅人、沉静的旁观者及画家”,长年体验着堤契诺的美丽,又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却细腻健朗的笔触,描绘了他所体验到的安详宁静与闲情逸致,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本文的写作特点,首先就体现在舒缓而细腻的笔调。或许是作者心情闲适的缘故吧,在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也有一种有意无意的感觉,既漫不经心,有些散漫不经,又时断时续,有些藕断丝连。往往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会出现许多描写对象,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些跳跃性,如:“越过篱笆,看着居有定所的人采收葡萄,酿酒,将马铃薯放入地窖,嫁女儿,或在花园里随意生一小堆火,然后将森林周围刚掉落的栗子放进火中烤,这都会令我感

2、到羡慕或感伤。”再如“牧牛的菲力斯,以及人称伯爵的富农法兰吉尼;在田里生火烤栗子,围着火以树枝勾出栗子的家伙;歌唱的孩童;爬在花朵上的蜜蜂;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以及原始农村的生活等,这一切总是令我羡慕。”所有这些,都像我国古典绘画中的“散点透视”一般,焦点虽然不太统一,却彼此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也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方式之一。同时,作者还注重短语的使用。全文经常可以看到像:“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树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

3、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之类的短句子。短句子,焦点较多,便会给人一种散漫而丰富的感觉。作者是画家,笔下的文字也色彩斑斓。本文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明丽、澄澈、健康的秋天。试看如下几段文字:“那样安静而友善的夏日,就和施蒂弗特作品中所描写的夏日一样,是如此地澄蓝、金黄、平和与温柔,间或穿插着焚火对着树林吹上一两天,提早摇落栗树绿色多刺的果实,将蓝色更添上一层蓝,让暖紫、明亮的山脉显得更明亮,为蝉翼般剔透的空气增添了一分透明。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树中提早变黄的椭圆

4、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褐色亮丽的小蟾蜍为了避开我的手,躲到一旁伸伸脖子,以宝石般的眼睛看着我。灰色的蝗虫飞了起来,飞翔时展开那蓝色砖红的翅膀。草莓丛小巧、精细的叶子里长着小白花,黄色小星星般的花蕊闪耀着。”短短几段文字,就基本色而言,就有蓝、黄、绿、红、紫等,更细微处,如暖紫、绯红、砖红、澄蓝、金黄等,都反映了作者对色彩的娴熟把握。散文的灵魂在于神韵,贯穿本文的主线便是作者那种对大自然的亲切情感。尽管描写了很多景物,色彩斑斓,笔调甚至有些漫不经心,但有了大自然引发的勃勃诗情,便一切景物都有了生命,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统一。最为典型的是倒数第2段,这段文字从少年多里欧写起,写他试奏的悠闲

5、,写他简单原始的旋律,由此联系了堤契诺的秋景,联系到了古人和诸神,上升到精神,落实到对大自然的虔诚。有了对大自然的这种虔诚,便可以容纳人世间的一切,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其他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大多都饱含情感的句子来引领。如,“我觉得羡慕与感伤”,“令人羡慕,也值得效法”,“一切随缘吧”等等。细读全文,注意以下问题:1.作者是位画家,对于色彩和光线的变化把握极为精准。请找出相应集中表现色彩与光线的段落,体会其妙处。2.全文以农牧田园为表现对象,处处充溢着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眷恋之情。细读全文,找出作者所描绘的田园景物,看他是如何融入情感的。3.熟读本文,并结合后面的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黑塞自然观与人生观

6、的认识。参考资料一、作者简介(叶廷芳)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长在德国的瑞士作家(1923年加入瑞士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杰出建树。艺术风格受多种流派影响:既有传统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早期作品,如在轮下等),又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甚至被誉为“浪漫主义最后一个骑士”(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有诗集浪漫主义之歌)。他的小说则有心理分析特征。他的小说成名作是彼德·卡门青德(1943)等。黑塞的精神世界中具有东方情结,对印度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尤感兴趣,成为他不少作品的题材或话题。黑塞的散文艺术品位极高;人生况味浓烈,文笔潇洒、飘逸;常诗文交替,

7、富有美感;时见异国情调,令人神往。(选自外国百篇经典散文,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二、黑塞:“桃花源”里安家读堤契诺之歌(韩光智)人人心里都有一份社会理想。这是千百年来“桃花源”声名显赫的根本所在。人类是相通的,“桃花源”并非只有炎黄子孙所独珍。读罢赫尔曼·黑塞所著的堤契诺之歌,我明白:外国有人不仅找到了“桃花源”,而且还在“桃花源”里安家落户。痛苦虽难免(他引用一个诗人的诗句曰:即使在此地,我仍是陌生的异乡人),但秉承“对土地、水、空气、四季、植物、动物活力的信仰”而“怡然自乐”;享受着暴风雨之后的宁静,享受着自由、空气、阳光、寂寞以及创作而快乐着:阳光轻柔地舔舐着我/照看着我

8、,让我释然/让我忘却异乡的苦涩。(选自诗罗卡诺之春)这个人就是“新浪漫主义者”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年出生于德国南方,1923年入籍瑞士。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堤契诺之歌是他在战争及苦难日子的阴影,妻子精神崩溃,家庭支离破碎的双重压力下寻求解脱,终于在1919年寻到位于瑞士南方、靠近意大利的堤契诺(Tessin)后的精神产品。在堤契诺,他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如流浪者之歌(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赫尔曼·黑塞的声名也由这些力作而远播。如果说像荒原狼这类长篇小说作品是作者用人生的主要材料来创作的话,那么堤契诺

9、之歌不过是作者精神领地里的“边角料”,也正如此,堤契诺之歌更能反映出一个“桃花源”村民的精神世界。堤契诺四面环山,湖水清澈,四季分明,但天气变化多端,难以捉摸。在这里,黑塞有充分的机会融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在在堤契诺重生(1931年)中,他写道:“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我在艰苦的那几年苦苦思索,写了许多作品、画了许多画,但那都只是聊以自慰的绚丽幻影;我与这里的一草一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自少年以来在另处未曾有过的经历。为了回报房子给我的一切,我一次又一次地描绘它、歌咏它,尝试以不同方式来回报我的感激之情。一有空,他便背上画架,描绘树林、葡萄园、农村。万物均有灵性,散文、诗、画都是他与万物对话

10、的桥梁。他希望借此灵性的沟通,而与万物相融合。他的这种大自然观,不觉间步入了中国诗人所传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境界。住在堤契诺,黑塞毕竟与原居民不同。他从战争中来,从苦难中来,心中生出一股反现代文明、反美的倾向。在他眼中,美国正是现代文明的化身。作家寄情山水,融合自然,过隐士般的生活。他在宁静中见动静,内心的渴望、焦虑、无奈成为冰山在海水中漂流:天气即将变得冷冽,雨水愈来愈多,落进花丛,落进紫色葡萄园及缤纷的森林里。我得爬上阁楼找出油灯,跪在那个讨厌鬼前小心翼翼地伺候它,它才会再度为我点燃温暖。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黑塞的作品确也如此,在蒙塔娜拉四十年(1960年)一文中他这

11、样写道:我一再将我的感激诉诸于文字,经常反复歌颂这里的山岳、森林、葡萄园与谷中之湖,另外还有克林格梭尔屋内的小阳台及大紫荆树,那是我生平见过最大的紫荆,但却在一场焚风中折断,因此,我以文章来咏赞它。我用掉的好画纸达数百卷,挤干了许多颜料,只为了以水彩及钢笔来画一间老屋、空心砖檐、花园围墙、远近的山峰,以表达我的敬仰。黑塞也有痛苦,但他此时的痛苦不再是往昔做丈夫、做父亲肩上的负担,而是忧虑自然在现代的持续攻击下不断“现代化”:由于旅客络绎不绝,这中欧仅存的桃花源,一年比一年更像柏林的卫星城。这里的车子逐年增多,旅馆家家客满,连脾气最好的老农也架起铁丝网,以免蜂拥而来的观光客踩坏他们的草坪。“一片

12、片草坪及一座座森林消失了,变成建筑用地,筑起了围墙。钱、工业、技术、现代精神,早就征服了不久前仍如梦如诗的景色,而我们这块土地的老朋友、知己、发掘者就和讨厌、落队的东西一样,也该被堆弃在墙角。在土地投机客砍倒最后一株栗树之前,我们之中的最后一人会在栗树上上吊自尽。”(返乡1927)中外对比,陶渊明及桃花源和黑塞及堤契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陶渊明41岁辞官后执笔描绘桃花源。黑塞42岁以后便在堤契诺安身立命。二者的“理想”均是在人生不惑、知天命之年对战争等人生苦难的“精神逃避”。步入桃花源,“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恬静平淡的自然风光。展望堤契诺:“夕

13、阳西斜,黑夜来临/金色光芒悄悄染透屋舍/在深沉的暮色中/兀自绽放如花/屋已歇息/沉静,一如晚祷”“栉比鳞次的宁静屋舍/依山绵延,亲密如手足/古朴如歌/人人皆可朗朗上口。”(暮色中的屋容)一边是“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边是“多里欧”(堤契诺一少年)看着他的牛:如今,他已是个不大不小的十一岁少年,他也感受到季节交替的空气、夏天的厌腻、秋收后的懒散,并迎向亟须休息、梦幻般的冬天。终于,他在短短的青草地上躺下,取出牧笛轻轻吹了一下,试试该吹哪一首曲子;笛子只有两个音阶,但也够他吹出许多曲子。从那以树皮和木头制成的乐器里吹出的音乐,足以歌颂蓝色的风景、艳红的秋、袅袅的轻烟、红色的康乃馨。那简单原始的旋律忽高忽低,令人想起诗人维吉尔与荷马;那旋律表达对诸神的谢意,以及对土地、青涩的苹果、甜美的葡萄酒、粗糙的栗子之尊崇;那旋律赞颂蓝、红、金黄交错的湖谷的轻爽及远方高山的宁静,歌颂都市人不知道、也想像不到的生活,那种生活既不粗犷、也不可爱,没有深奥的哲理和英雄式的生活方式,但却深深吸引着每个有人文素养与英雄性格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