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试题十七答案_第1页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七答案_第2页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七答案_第3页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七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注意:因以下项目填写不清而影响成绩责任自负学号(考试证号)姓名系部 专业 班级 适用班级: 考生总人数:主任审批签字:土壤肥料学试题十七答案(考试时间100分钟)题 号一二三四五六总 分题 分核分人得 分复查人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15分)1、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2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3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4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5、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二

2、、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1、土壤水分的类型有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水 、重力水 四种类型。2、土壤有效水范围是从 凋萎系数 到 毛管持水量 之间的含水量。3、土壤耕性的好坏一般用 耕作难易程度 、 耕作质量的优劣 和适耕期的长短 来衡量。4、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 、土壤胶体类型 、土壤酸碱反应5、 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肥料混合后不能降低任何一种养分的肥效 、 不能使物理性质变差 、 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工效。6、 目前常用的化学氮肥有 碳酸氢铵 、 尿素 ;等;常用的化学钾肥有 硫酸钾 ; 氯化钾 。6、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 发热阶段 、

3、 高温阶段 、 降温阶段 和 后熟保肥阶段 四个阶段。三、判断题。(各2分,共10分)1、 土壤中毛管孔隙能吸持水分,却不能通气透水。( × )2、 理想的土壤结构为核状结构。(× ) 3、常用的化学氮肥、磷肥都易溶于水,而常用的化学钾肥则不一定易溶于水。( × )4、植物缺乏氮磷钾时,症状首先表现在老叶片上;植物缺乏微量营养元素时,一般症状首先表现在幼嫩叶片上。( ) 5、常用的化学氮肥、磷肥皆不能与石灰混存或混施;常用的化学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或混施皆有好处。( )四、选择题(各2分,共10分)1、下列元素中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是。 【 C 】A、硼 B、

4、锌 C、磷 D、铁2、养分归还学说是由下列学者_提出的。 【 A 】A、李比希 B、施普林盖尔 C、米采利希 D、泰尔3、下列肥料中不能与草木灰混合贮存和施用的是_。 【A 】A、过磷酸钙 B、硫酸钾 C、磷酸二铵 D、硫酸锌4、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自北而南呈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土壤分布规律称为【A 】A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B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C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 D土壤的经度地带性5、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时,三个Mg2+可以交换【A 】 A三个Ca2+ B三个Al3+ C 四个K+ D五个H+五、简答题(30分)1. 为何尿素特别适合作为根外追肥施用?答: 1)尿素以

5、分子态溶于水,水溶液离子强度小直接接触作物茎叶不易发生危害; -2分2)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2分3)尿素进入细胞不易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即使发生也易恢复。-2分2、简述氮肥施入土壤中的主要损失途径及其如何减少这些损失?答:化学氮肥施入土壤的主要损失途径:(1)氨的挥发损失;1分(2)硝酸盐的淋溶损失;1分(3)硝酸盐的反硝化脱氮损失。1分减少损失的主要途径:(1)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特性以及氮肥的性质合理分配氮肥;1分(2)确定合理的施肥量;1分(3)深施覆土;1分(4)使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1分(5)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1分(6)使用缓释肥料。1分3、简述

6、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1) 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性。1分(2) 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因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分(3) 土壤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的多种物理性状。1分(4)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1分(5) 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自净能力。1分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措施: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有机肥料的施入、如堆肥、厩肥、绿肥等,植物残体归还和根系分泌物。3分4、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特点比较(1)有机肥料含养分种类多、养分含量低,而化学肥料含养分种类单一、养分含量高;2分(2)有机肥料肥效长,供应养分数量少,而化学肥料肥效短,供应养分数量多;2分

7、(3)有机肥料含腐殖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化学肥料常含副成分,影响土壤的性质;2分(4)有机肥料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改良土壤性质,而化学肥料易流失、固定、挥发损失。1分六、简述题(10分)简述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10分)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 母质: 1分A. 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0.5分B. 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0.5分C. 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0.5分D. 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0.5分E. 母质的层次性,

8、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0.5分2)气候: 1分A.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0.5分B.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0.5分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1分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分A.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0.5分B. 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0.5分C. 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0.5分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

9、事物运动变化形式一样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时间愈长,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亦愈大-1分六、计算题(13分)某一公顷的麦田耕层深30cm,其容重为1.2g/cm3,田间持水量为30%,灌水前测得含水量为20%,测后灌水600m3/hm2,10天后测得同一根层含水量19%,期间降水5mm,问小麦的日耗水为多少mm(需要判断灌水后有无渗漏损失)?解:首先判断灌水和降水后有无深层渗漏田间持水量为3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30%*30*10*1.2108(mm)1分灌水前含水量为2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20%*30*10*1.272(mm)1分灌水600m3/hm2相当于水层厚度为:600/1060(mm)1分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为72+60+5137(mm)1分即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13710829(mm)1分所以有深层渗漏29 mm1分水收入60+56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