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曲面精华内含曲线研究和9九种拆面方法高手必学_第1页
曲线曲面精华内含曲线研究和9九种拆面方法高手必学_第2页
曲线曲面精华内含曲线研究和9九种拆面方法高手必学_第3页
曲线曲面精华内含曲线研究和9九种拆面方法高手必学_第4页
曲线曲面精华内含曲线研究和9九种拆面方法高手必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曲线的连续性1.曲线的连续性G0、G1、G2、G3这些都是NURBS软件中表示连续性的词。那么如何能更好的去理解他们呢?下面我们以三个控制点的两条曲线为例,分别来介绍下它们的涵义。从字面上来理解,两曲线的端点没有相接就谈不上连续,如图1;下载 (6.96 KB)2009-3-3 13:05(图1,无连续) 那么当它们的端点相接以后,就至少是G0。可以执行CurvatureGraph命令下载 (1.05 KB)2009-3-3 13:05,俗称曲率梳命令来对曲线进行连续性的检测。完毕之后,两曲线相接处的曲率梳呈现出v字形(黄色高亮显示)或锐角,也就是曲率梳有开口,这种情况我们就称它为G0

2、,如图2;下载 (7.13 KB)2009-3-3 13:05下载 (8.25 KB)2009-3-3 13:05(图2,G0)两曲线端点相接且相切就是G1,它们的切线方向一致。特征是:两相接曲线最末端的两个控制点相互排成一直线。再来看曲率梳,你会发现,原来在G0中出现的V形开口消失了,却重叠成一条平滑直线,这种情况我们叫做G1,如图3;(图3,G1)下载 (8.81 KB)2009-3-3 13:05下载 (8.91 KB)2009-3-3 13:05我们用Match命令下载 (1.03 KB)2009-3-3 13:05将这两条曲线匹配成Curvature(曲率),即G2。如图4。G2可以

3、理解为光顺。依然打开曲率梳来看G2的情况,如图5,两曲线相接处的曲率梳呈现出1字形(黄色高亮显示),并且两边的曲率梳还一样长,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G2。下载 (5.73 KB)2009-3-3 13:05(图4,Match命令对话框)下载 (8.46 KB)2009-3-3 13:05下载 (8.54 KB)2009-3-3 13:05(图5,G2)那么G1、G2他们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在G1的图上来标示圆角看下,可以发现曲线的任意处都有他的曲率圆,如图6。下载 (10.83 KB)2009-3-3 13:05下载 (12.05 KB)2009-3-3 13:05(图6,曲率圆)我们把这图拆开来

4、,对着曲线标注半径。会发现G2连续的两条曲线有共同的曲率半径,如图7。下载 (12.29 KB)2009-3-3 13:05(图7,标注半径工具检测G2曲线的曲率半径)说了半天的曲率梳,那么他代表的是什么呢?曲率梳的梳齿代表的是曲率半径的大小以及垂直曲线的方向(法向)。长度代表曲率半径大小,曲率方向代表法向,如图8。下载 (7.92 KB)2009-3-3 13:05(图8,曲率半径,以及法线方向)比如G1就是法向一致,所以两曲线相接端点处的切线方向也会一样,斜率相同。而G2则是两曲线相接端点处斜率相同并且曲率半径相同,如图9。下载 (8.42 KB)2009-3-3 13:05(图9,G1的

5、曲率梳)在通过对G0、G1、G2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下G3的概念。如图10,G3的曲率梳感觉不出来是两个扇形。下载 (11.08 KB)2009-3-3 13:05(图10,G1、G2、G3的曲率梳的对比情况)现在看下如何手动调整两曲线的连续性到G3,如图11。图中线段的点都是等分点,三条直线各被点分成了5等份,其实还可以不同的等分值,只要满足比例条件就可以了。下载 (20 KB)2009-3-3 13:05(图11,G3连续的控制点比例位置)图11,红色、蓝色两条各有三个控制点的二阶曲线,在满足公式AD:DB=CE:EA=EF:FD时,两曲线的连续性达即可到G3。ISO连续和曲面连续的关系

6、:下载 (12.07 KB)2009-3-3 13:05(图12)下载 (6.4 KB)2009-3-3 13:05下载 (10.18 KB)2009-3-3 13:05(图13)图13两曲面就是斜向关系,也就是他们的ISO不连续,但是曲面是连续的。为了证明这点,我们打开模型的控制点,选择中间三排控制点后一起往上拉来做强调。看到的是G2连续的,如图14。下载 (8.17 KB)2009-3-3 13:05(图14)对于Untrimed曲面,边界也是ISO,边界ISO不连续时,内部ISO也会有部分的不连续。如果ISO不连续,这两个曲面之间就只能是逼近连续了。其实这没什么大影响,因为两曲面ISO不

7、相等时,也只是属于逼近连续,只要在我们误差要求范围内,都是容许的。绝对连续只会发生在ISO相互对应且零误差缝隙的曲面之间。平时做模型,只要求逼近就行了。一般做法都是先做出一阶面,然后Match自动提升到3阶,这样比较容易达到平滑且不扭曲。边界有夹角,ISO连续时,其实也是逼近的,尤其是夹角小于30度时,曲率误差会很大;夹角大于45度时,肉眼基本上看不出斑马纹的瑕疵了。如图15,这个夹角其实也是逼近G2而已,但是看不出瑕疵。除了汽车行业,一般做产品设计的都能允许这种公差。下载 (8.72 KB)2009-3-3 13:05下载 (11.76 KB)2009-3-3 13:05(图15,曲面ISO

8、与连续性)如图16,这两个曲面的尖端处也比较容易出现误差。一般两种方式可以降低不顺。其中一种就是提升曲面到5阶或更高阶,就会降低误差。下载 (7.64 KB)2009-3-3 13:05(图16,边界不连续两曲面)下载 (27.18 KB)2009-3-3 13:05来看看这图ISO不连续时,角度夸张的情况下,Match G2就只会得到G0。而左边是Degree=5的1Span,MATCH G2 OK且保持iso不连续。5阶应付两个面的匹配已经够了,虽然理论上5阶也会有问题,但是已经没有工具能分析他的误差。三面的匹配非要7阶不可,三面混接的时候会互相干扰,因为控制点不足,所以5阶误差就会大些。

9、这种情况下要么+span,要么就升阶来解决这个问题。看下三个曲面都是match G2下3、5、7阶显示的区别,3阶:下载 (9.06 KB)2009-3-3 13:11下载 (6.89 KB)2009-3-3 13:115阶:其实还是有锐角存在,转动时还是看得出来微微的消失锐角。下载 (8.81 KB)2009-3-3 13:11下载 (6.17 KB)2009-3-3 13:117阶:下载 (8.66 KB)2009-3-3 13:11下载 (8.89 KB)2009-3-3 13:117阶的时候肉眼很难察觉这个锐角了,转动也查不出来。这个误差关系到A级曲面,A级曲面会要求这种地方的误差不是

10、1 span而已,上面这个实例同样都是1 span ,但是衔接的地方质量不同!A级曲面的定义是:必须满足相邻曲面间的间隙在 0.005mm 以下(有些汽车厂甚至要求到 0.001mm),切率改变 ( tangency Change ) 在0.16度以下,曲率改变 (curvature change) 在0.005 度以下,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确保钣件的环境反射不会有问题。原生边相接(没剪切)曲面间的间隙是0mm,这就要求曲面的属性也必须相同。不过很难作到整车都不用剪切。其实原理不深入了解也没关系,方法知道就好办了。保持曲面连续性同时移动控制点位置改变曲面造型:1span (最简)就是 2阶3个控

11、制点  3阶4个控制点.一此类推容易修改造型也是1Span的好处之一。原因是最简曲面边与边之间没有误差,如图17。下载 (12.57 KB)2009-3-3 13:11下载 (11.59 KB)2009-3-3 13:11下载 (9.82 KB)2009-3-3 13:11下载 (9.46 KB)2009-3-3 13:11下载 (9.32 KB)2009-3-3 13:11(图17,最简曲面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对图17中的模型,我可以任意修改造型而不用重新构线画面。拖曳模型控制点的时候不会有裂缝,甚至可以保持连续性。如平面只要点在一直线,就可以保证G2的连续,注意看图17最

12、后三个图例。这个特性在画车的时候非常有用,画汽车时候最需要修改,而绝不会画好的面就不动了。要最简曲面画车有个重要的技巧:首先整体分析车体大型。通常先铺出一阶面,然后在Match中自动升阶或者也可以用手动升阶,不过手动升阶时候不可以用Rebuild ,而应该用Change Degree。Change Degree会保留曲线的节点均匀性,这是跟重建曲线最大差别。当然阶越高文件会越大,提高阶数的目的是为了降低iso不连续时曲面连续的误差。而画汽车的时候也非常注重曲面的质量,一般我们说质量好也就是曲面该顺的地方顺,衔接的地方误差很小或者零误差,曲面尽量没有多余的控制点,使文件量缩小,导到实体软件时运算

13、量减小而失败率降低。如图18,汽车曲面都在五阶以上。下载 (27.11 KB)2009-3-3 13:11(图18,最简曲面画汽车)1.曲面的连续性对直线做G2连续的数学涵义先向各为介绍这王教授简历:CAD&CG高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王国瑾教授(浙江大学数学系)。男,1944年10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器辅助几何设计与图形学。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以下向王教授求证所言:按数学上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你们对NURBS曲线理解欠妥。因为一般一次NURBS曲线,也就是一段直线。把它与已知直线做连续拼接,那是无实用价值的平凡情况,且是无限阶连续。所以你的事情应当是指3阶NURBS曲线与

14、已知直线做连续拼接,那肯定是G1连续,做不到G2连续。因为G2连续必须两者在拼接点有公共的曲率圆。ICAD 曲面设计人员参考手册中这样描述:C0 连续性意味着两个相邻段间存在一个公共点(即两个段相连)。C1 意味着有一个公共点,并且多项式的一阶导数(即切向矢量)是相同的。C2 意味着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都相同。几何连续性没有数学连续性严格:G0和C0的意思相同,即两个段在位置上的连续。G1意味着切向矢量的方向相同,但模量不同。G2意味着曲率相同,但二阶导数不同。下面为问答:C:从数学上是否意味着任何2次以上的曲线对着直线(1次)做G2连续,最高只能得到G1?王教授:对, 只能得到G1。C:直线曲

15、率=0, 只要曲线末端曲率=0, 就可以称为G2, 这样的理论正确吗? 王教授: 错误, 因为曲线末端曲率=0是不可能的C:那么从数学上如何解释呢?王教授: 曲线上任何一点(包括末端)处的密切圆的半径都是一个有限数, 而此点处的曲率为以上半径值的倒数, 故不为0。以下为结论:不论Gcon如何该改判定, 只是为了减少使用者的争议, 就数学上来说直线只能做到G1。Cafer跟Mikko讨论后决定未来Rhino V4 Gcon判定:另一边由曲线接直线接G2这里的认定,因为与直线端点一样是没有曲率的(曲率圆无限大),所以"曲率圆无限大=曲率圆无限大",改为判定为G2。也就是说:1)

16、打断直线;2)对直线衔接或是混接G2的共享点处;3)两边六点控制点共线。曲面的连续性在讲曲面连续性之前,我们先来看下曲线倒角下载 (838 Bytes)2009-3-3 16:51。将下图直角线段倒角。下载 (7.61 KB)2009-3-3 16:51倒角后其实就是补上一个圆弧。下载 (8.21 KB)2009-3-3 16:51下载 (8.34 KB)2009-3-3 16:59这段圆弧对两边直线产生G1连续。为什么是G1?因为控制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倒角命令出来的就是G1。倒角一定有三个控制点共线的状况,这也可从曲率梳来看。下载 (8.91 KB)2009-3-3 16:51下载 (

17、9.39 KB)2009-3-3 16:51你会发现直线没有曲率梳。前面讲过梳齿长度就是曲线瞬间半径,直线没有半径,所以没有曲率梳。但是它仍然具有方向。而G1的含意就是方向一致。所以直线可以做到G1。没有曲率半径,所以数学含意上不能做G2。因此弧线与直线连续的话,顶多只能到G1。对直线做G2连续,严格来说也不叫G2。原因就是前面说的“直线没有曲率,只有方向”。这里留个问题,“既然说曲线对直线的连续只能做到G1,那么对两直线做Blend G2有意义吗?”虽然我们用GCON检测工具检测曲线对直线的连续能得到提示是G2的结果,这当中的缘由就是前面那段王国瑾教授与原厂CAFER讨论的对话历史。Rhin

18、o2.0时,曲线对直线的连续判定为G1,数学上是正确。后来因为造型上争议,把直线判定改成G2。在3.0后就改了。来看下直线Blend后的曲率梳,右边的是Blend G2,看它的梳子图,你会发现接近直线处急速向下为零。也就是说端点顺接处的曲率半径趋近消失(无曲率)。趋近消失不代表没有。单一的1Span曲线是不可能没有曲率的,除非所有控制点都在同一直线上。只要有一点不在这一直线上,整条曲线就有曲率圆存在。下载 (8.36 KB)2009-3-3 16:55回过来看前面留的那个问题,“既然说曲线对直线的连续只能做到G1,那么对两直线做Blend G2有意义吗?”试着将曲线拉成曲面,右边是G1,左边是

19、Blend G2。会发现光顺度有些差别,原因是阶数存在差别,Blend G2多了一个控制点的缓冲。所以对两直线做Blend G2在造型上是有意义的。下载 (9.81 KB)2009-3-3 16:51总的来说,对直线做G2 做出来的不是G2,只是在衔接处的光影会比较顺畅。光影是一种感觉,因为曲面接近平面时,曲面也几乎变平面了,所以光影会比较缓和,其实G1也是很顺的。你们有空可以观察一下iPod的倒角,它的光影顺不顺。在“G2倒角”和“G1倒角”之间我会选择G1。因为G2倒角曲线化了,没有G1那么有型。G2的光影会有扭曲,G1的光影则是很正的弧线。对实际的产品来说,G1的倒角比G2的倒角漂亮些。

20、因为倒角是很几何的形状,曲线化就没那种Shape的感觉了。主要造型时倒角的感觉就很重要,iPod主要造型的倒角四周都是G1。Blend已经不是正圆弧了。总之,你想要几何些的倒角就选择G1,软些的倒角就G2,G2的圆角感觉是比较软的。现在来讲下斑马纹。斑马线的原理只是一种规范,用它来判断曲面对平面的连续性有失客观。你们只知道斑马纹接顺没,实际的产品光影却不是看斑马纹。斑马纹也是一种贴图,把黑白条纹贴在了曲面上。既然是说到贴图,就是多边形原理。我们画个圆球,Ctrl+Alt+S调到Shade显示模式。下载 (8.6 KB)2009-3-3 16:51放大这圆球来看,会发现涂色阴影偏离线形框架。下载

21、 (8.53 KB)2009-3-3 16:51放更大些,会看到其实涂色阴影圆球只是以多边形式去渲染来逼近正圆球线形的。例如正30边形或更多,斑马纹也是这原理。下载 (8.32 KB)2009-3-3 16:51点下 Asjust Mesh键,你就可以观察到它渲染的多边形球体。下载 (13.64 KB)2009-3-3 16:51下载 (6.28 KB)2009-3-3 16:51下载 (22.03 KB)2009-3-3 16:51将多边形球体放很大看,如下图。下载 (11.52 KB)2009-3-3 16:55因此斑马纹显示想要越准确就要用越密的多边形显示,特别是放大看时要更密,可能你会

22、觉得斑马纹放大看老是不顺。其实没必要放很大,因为斑马纹也只能看大概,再怎设置永远都不准确。最后看到的结果跟斑马纹密度和斑马纹多边形种类都有关系。多边形种类还有很多种,下面这些选项都会影响多边形种类。(转Part02   由于发帖有字数限制  各位谅解!)(续Part01)下载 (11.82 KB)2009-3-3 17:09曲面的连续性几乎都是逼近的。做个实验,这里有两个曲面。下载 (12.36 KB)2009-3-3 17:09我们用BlendSrf G2混接它们,你认为它会是G2吗?下载 (12.97 KB)2009-3-3 17:09阶数是3没错,

23、但只能是逼近G2。为什么它不是正真的G2呢?Blend的精度是由设定好的公差值影响的。依照公差值去逼近两面达到G2。我们把模型放很大时就会看到有裂缝。下载 (5.86 KB)2009-3-3 17:09这个裂缝就是公差值范围内的,所以BlendSrf做出来的曲面都是逼近的。而斑马纹原理也是逼近的,那测出来就更不准了。所以说斑马纹只能测个大概,不可能无限的去放大后都还能接顺的。既然斑马纹测不准,那就只有曲率梳了,只有它能测出是否绝对的G2。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是绝对G2呢?先想想怎样能让两条线完全重叠。控制点位置相同、阶数相同、均匀、有理。简单的说,只要两条线属性完全相同,就能重叠。或者说复制上去的

24、曲线就可以了重叠。因此,除非两个曲面属性完全相同,否则不可能两边能100无缝接。这跟Span数量无关,只要两曲面的衔接向的UV属性相同就可以无缝隙。例如,曲面a的U衔接曲面b的V,只要曲面a的U跟衔接曲面b的V属性一样就行了。属性包含控制点数量、阶数、有无理、是否均匀。四大属性一致就能无缝隙。就以刚才的两曲面来举例,它们是镜像的,属性自然相同,match后就能100无缝隙,不论你放大多少倍,都不会有缝隙。下载 (11.18 KB)2009-3-3 17:09下载 (11.26 KB)2009-3-3 17:09平时建模,遇到四大属性不同时,想办法把它们弄成相同,不然就只能是逼近。很多人建模ISO十分复杂,就是逼近的原因。但我们建模不求全部100相同,至少有一部分做到100相同。这样就能大大简化曲面。能避免逼近。就尽量不去逼近。什么情况是不能避免的呢?例如:剪切边,剪切本身就是一个逼近的命令。投影也是一样的原理,曲线要投影在曲面上,既然不属于曲面本身的ISO线,就是逼近了。切割Split也是逼近的,除非Split ISO。SW2是一个全能的命令,逼近、互补、最简都能做。像刚才的例子中,两曲面的边都不是剪切边,接G2就没必要用逼近了,这里可以选择用SW2做无缝G2连续的混接面。下载 (13.1 KB)2009-3-3 1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