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三节学案_第1页
专题一第三节学案_第2页
专题一第三节学案_第3页
专题一第三节学案_第4页
专题一第三节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第三节学案1(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2(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

2、题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4(2008年江苏高考3题)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5(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3、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6(2009年上海高考5题)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7(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

4、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8(2009年广东高考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9(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8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0(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

5、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11(2009年海南高考6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1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3(2011年高

6、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4(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5(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7、(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7(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4题)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1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4题)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8、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19(2008年上海高考A9题) 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20、(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1、(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

9、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22、(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324(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网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25(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10、,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26(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27(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11、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8(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29(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3031(

12、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32(2013年江苏高考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33(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

13、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35(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

14、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36(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37(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38(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

15、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9(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25题)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

16、理念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本题主要考查对元朝行政区划的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被称为“山川形便”原则。秦、汉、唐等都以此划分地方行政区边界。政区的边界既以山川划定,则该政区往往就形成一个自然地理区域,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虽然实行山川形便的原则有经济上的需要和文化方面的益处,但对中央集权制而言,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容易形成凭险割据的现象。元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以“犬牙相入”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边界,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

17、,但是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容易产生分裂局面。 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因此,元代以前的朝代地方行政区大都是横长竖短,而元朝分省的趋向与之相反,省的形状比如陕西、湖广、江西、江浙四省南北长而东西短,便于中央在军事上实行由北向南的控制,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4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41(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

18、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

19、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4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

20、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