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_第1页
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_第2页
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如下:1、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T0=【0.9( mceTce+msaTsa+mgTg )+4.2T(mw+wsamsa-wgmg)+c1(wsamsaTsa+wg mgTg)-c2(wsamsa+wgmg)】【4.2mw+0.9(mce+msa+mg)】式中T0 混凝土拌合物温度C)mw、mce、msa、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T0、Tee、Tsa、Tg水、水泥、砂、石的温 度(C)wsa、wg砂、石的含水率(% )cl、c2水的比热容【KJ/ ( KG*K )】及熔解 热(kJ/kg)当骨料温度0C时,c仁

2、4.2,c2=0;< 0C 时, c1=2.1,c2=335。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T仁T0-0.16 (T0-T1 )式中T1 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C)T0 搅拌机棚内温度(C)3、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T2=T1-(at+0.032n) (T1-Ta)式中T2 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C);tt 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a温度损失系数当搅拌车运输时,a=0.254、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吸收影响,混凝土浇筑成 型时的温度:T3= ( CcT2+CfTs)/( Ccmc+Cfmf+Csms)式中T3 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

3、;Cc、Cf、Cs混凝土、模板、钢筋的比热容【kJ/ (kg*k )】;混凝土取 1 KJ/ (kg*k );钢材取 0.48 KJ/ (kg*k );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mf、m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 钢筋重量(kg);Tf、Ts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 时的环境温度(C)。根据现场实际情况,C30混凝土的配比如下: 水泥:340 kg,水:180 kg,砂:719 kg,石子: 1105 kg。砂含水率:3% ;石子含水率:1%。材料温度:水泥:10C,水:60C,砂:0C, 石子:0C。搅拌楼内温度:5C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输,运输自成型历时30分钟, 时气温

4、-5 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接触的钢筋、钢模板的重量为450Kg,未预热。那么,按以上各步计算如下:1、T0=【0.9 (340X 10+719X 0+1105X 0) +4.2X 60X( 180-0.03X 719-0.01 X 1105) +2.1 X 0.03X 719 X 0+2.1 X 0.01 X 1105X 0-335 X( 0.03 X 719+0.01 X 1105 ) /【4.2 X 180+0.9(340+719+1105】 =13.87°C2、T1= T0-0.16( T0- T1 ) X (13.78-5) = 12.45C3 、T2=12.45-(0.25

5、 X 0.5+0.032 X1)(12.45+5)=9.7C4、T3= (2400X 1 X 9.7-450X 0.48X 5)/(2400X1+450X 0.48)=8.5C以上为混凝土热工计算,以下资料公供参考:谢 谢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一) 热阻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R材料层的热阻,就 K/W ;S材料层的厚度,m;入c 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 W/(m 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 用。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R= R1 + R2 + + Rn(1.2)式中 R1、R2Rn 各材料层的热 阻,就 K/W。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

6、向非均质围护 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 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1.3)式中平均热阻,就 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 积,就;Fi 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 个传热面积,怦;(参见图3.1);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m2- K/W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 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 K/W ;0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 1.1采用。图3.1计算图式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Ro= Ri + R+ Re(1.4)式中 Ro围护结构总热阻,讦 K/W ;Ri 内表面换热阻,讦 K/W ;按本附

7、录附表1.2采用;Re外表面换热阻,卅 k/W , 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r围护结构热阻,m?K/W内表面换热系数a 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 附表 1.2 表面特性 a iW/( m2-K) Ri( K/W) 墙、地面;表面平整的顶棚、屋盖或楼板以及带 肋的顶棚 h/sW 0.3 8.72 0.11有井形突出物的顶棚、屋盖或楼板h/s> 0.3 7.560.13注:表中h为肋高,s为肋间净距。5空气间层热阻值的确定(1) 不带铝箔,单面铝箔、双面铝箔封闭空气 间层的热阻值应按附表1.4米用。(2) 通风良好的空气间层热阻,可不予考虑。这种空气间层的间层温度可取进气温度, 表面换 热系数

8、可取11.63W/(mK)外表面换热系数a e及外表面换热阻Re值 附表1.3外表面状况 a e (W/ m2K) Re( m K/W)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23.26 0.04不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阁楼楼板上表面不采暖地下室顶棚下表面8.145.820.120.17(二)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D = RS(1.5)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mK/W ;S材料的蓄热系数,W/( K);空气间层热阻值m2- K/W附表1.4位置、热流状况及材料特性 冬季状况 夏季状况间层厚度cm间层厚度cm0.5 1 2 3 4 5 6以上 0.5 1 2 3 4 5

9、6以上一般空气间层热流向下(水平、倾斜) 热流向上(水平、倾斜) 垂直空气层0.102.多层围护结构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D= D1 + D2 + + Dn=R1S1 + R2S2 + + RnS n(1.6)式中 R1, R2Rn分别为各层材料 的热阻,mK/W ;S1, S2Sn分别为各层材料 的蓄热系数,W/( m2 K),空气间层的蓄热系数 取 S= O o注:如某层有两种以上材料构成,则可按下 式求得其平均导热系数:(1.7)然后按下式计算其平均热阻:该层的平均蓄热系数按下式计算:(1.8)式中 F1, F2Fn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m;入1,入2入N各个传热面积上材料的导

10、热系数,W/(m - k) o(三) 地面吸热指数B值的计算地面吸热指数 B值,应根据地面中影响吸热的界面位置,按下 列几种情况计算:1影响吸热的界面在最上一层内,即当:(1.9)式中 5 1最上一层材料的厚度,m;a 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温系数,m2 /h;T人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取0.2H。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1.10)式中b1最上一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 m k);入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 K);cl 最上一层材料的比热,W h/(kg K);1最上一层材料的容重,kg/。2.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内,即当:(1.11)式中S 2第二层材料的厚度,m;a 2第二层材料的导

11、温系数,m2/h。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b1(1+ K12)(1.12)式中 K1 , 2 第1, 2两层地面吸热计算系数,根据b2/b1和两值按附表1.5查得;b2 第2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 K)。3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以下,即按(1.11 式求得的结果小于3.0,则影响吸热的界面位于 第三层或更深处。此时可仿照(1.12)式求出B2, 3或B3, 4等,然后按顺序依此求出 B1 , 2值,这时式中的K1 , 2值应根据和值按附 表1.5查得。太阳辐射吸收系数p值(四)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1.室外综合温度各小时值按下式计算:(1.13)式中tsa室外综合温度,C;te室外空气温度,&#

12、176;C;I 水平或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强 度,W/ m2P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a e外表面换热系数,通常取23.26W/( m K)。注:tsa计算式中未考虑外表面的长波辐射 散热,它对顶层房间的降温是有一定作用的。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下式计算:(1.14)式中 一一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C;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c,按 附录二附表2.2采用;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 度平均值,W/讦,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P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a e外表面换热系数,W/( m2-K) <3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At - sa = (Ate + Ats) (3(

13、1.15)式中 At - sa室外综合温度波幅,0;Ate 室外计算温度波幅,C,按 附录二附表2.2采用;Ats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波幅,°C,按下式计算:(1.16)Imax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最 大值,W/讦,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 值,W/怦,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a e外表面换热系数, W/(K);3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Ate与Ats的比值以及0 te与© I之间的差值按附表1.7采用;© te室外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5:00;0 l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水平及南向12:00,东向&

14、;00,西向16:00;P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米用(五) 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和总延迟时间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1.17)式中 v 0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工D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按本附录(二)的规定计算;ai, a分别为内、外表面换热系数,W/( K),S1, s2Sn由内到外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 K),这气间层取S= O ;y1, y2yn由内到外各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w/( mK),按本附录(七)1的规定计算2.多层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1.18)式中 E o围护结构的总延迟时间,h;ye围护结构外表面(亦即最后一一层外表面)蓄热系数,

15、W/( K);yi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W/( mK),按本附录(七)2的规定计算。(六) 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及延迟时 间的计算1.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按下式计(1.19)2.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1.20)式中 V i内表面衰减倍数;E i内表面延迟时间,h;a i内表面换热系数,W/( m2-K);yi 内表面蓄热系数,W/( mK)。(七) 表面蓄热系数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各层的外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由内到外逐层进行计算:如果任何一层的D> 1,则y = S,即为该层材料的蓄热系数如果第一层的D1 V 1,则:如果第二层的D2 V 1,则:余类

16、推,直到最后一层(第n层):式中 S1, S2Sn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m K);R1, R2Rn各层材料的热阻,K/W ;y1, y2yn各层外表面蓄热系数,W/(卅K);a 内表面换热系数,W/( K)2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计算: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的第一层(即紧接内表 面的一层)D1 > 1,则取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yi = Si。如果多层结构中最接近内表面的第 m层, 其Dm > 1,则取ym = Sm,然后从第m 1层开 始,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 所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如果多层结构中的每一层 D值均小于1,则 计算应从最后一

17、层(第n层)开始,然后由外向内 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护结 构内表面蓄热系数。(八)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1.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下式计算:(1.21)内表面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1.22)式中 6 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C;6 i内表面平均温度,C;ti 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C,取t = te+ 1.5Cte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C,取Ati = Ate 1.5C, (Ate为室外计算温度波幅,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tse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C,按 本附录(1.14)式计算;Ats a室外综合

18、温度波幅,C,按本附录(1.15)式计算;v o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按本 附录(1.17)式计算;Eo 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本 附录(1.18)式计算;v i 室内空气至内表面的衰减倍 数,按本附录(1.19)式计算;E i室内空气至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本附录(1.20)式计算;3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与的比 值及(0 tsa+E o)与(© ti +E i)的差值,按本附录附表1.7米用;0 tsa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取值见本附录附表1.7;0 ti室内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6:00。2通风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对于薄型面层(如混凝土薄板、大阶砖等), 厚型基层(如混凝土实心板、空心板等)、间层 高度为20cm左右的通风屋顶,其内表面最高温 度可近似地按下列规定计算:(1) 面层下表面温度的最大值、平均值及波幅 可分别按下列三式计算:0 1 -max = 0.8tsamax(1.23)max0.54ts0.26ts amax(1.25)式中 e 1 max面层下表面温度最大值,C;e 1 面层下表面温度平均值,C;a e 1面层下表面温度波幅,°c;ts a* max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C。(2) 间层综合温度(作为基层上表面的热作 用)的平均值及波幅可分别按下列二式计算:t vc sy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