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论专题_第1页
实验结论专题_第2页
实验结论专题_第3页
实验结论专题_第4页
实验结论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结论专题一、审题 (1)找出实验目的。认真阅读题干部分和每小题的要求,找出确切的实验目的和所需分析比较的物理量。为了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某同学利用一根橡筋、细线、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中,他先将橡筋的一端固定,然后在另一端系上细线,并用弹簧测力计沿同一方向拉伸橡筋。如图所示,每一次实验时橡筋被拉伸的长度L相等。请仔细观察和比较图中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A拉伸到B位置。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9(a)

2、、(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9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为了探究实心圆柱体对细沙面压力的作用(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不同的圆柱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发现每一组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U型管压强计分别放入3种不同的液体的不同深度,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通过比较发现,发现每一组的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

3、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130150.5d220201.0d314352.5d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430200.7d524241.0d614846.0d(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与3或4、5与6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找准物理量。明确

4、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代表的物理量,弄清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和要求得到的结论。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丙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100克、200克的温水和200克的煤油,实验时,让它们在28的环境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温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设甲、乙、丙三杯液体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表一,水100克时间(分)0246810 12 14 16 18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降低温度()012345678放出热量(份)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U型管压强计分

5、别放入3种不同的液体的不同深度,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通过比较发现,发现每一组的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某小组同学用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来研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与木块一起向前滑动,该同学借用木块滑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动能的大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中后四列中。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

6、木块滑动距离s(米)1/v(秒/米)1/s(米-1)v2(米2/秒2)1/m(千克-1)10.200.70710.21.414250.50005.0020.400.50000.22.000050.25002.5030.600.40830.22.449250.16671.67(3)找对原理与规律。要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然后组识好语言把这些词镶嵌到答案中。 存在大气压强:很大 各个方向 内部,底,壁 存在液体压强:大小-液体种类(密度)、深度 各个方向 。 G-F拉 浮力:液gV排 F下-F下=(p上-p上)s二、实验序号 或:分析每大组的共同特点,规律,性质等。 和:

7、分析组与组之间的不同,趋势。三、初步结论 (1)格式: 大前提 + 控制 + 变量 + 结果在串联电路中;作用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反)的两个力;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重物;同一物体浸入液体中;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2)三层关系:A.有关:果与因有关 题干部分没有交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则需说“有关”。如:当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跟材料有关。 不同不同 题干部分没有交代物理量之间的大小或具体数据关系,或者变量是文字变量。不同物质,不同液体,不同导体,不同。不同透镜,

8、不同材料,B.大小关系:越越题目中提供大小关系,但没有具体的数据。题目中提供数据只有2组,或3组及以上不成比例的数据。变量是程度变量。压力的形变效果;物体运动快慢;物体做功快慢;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C.比例(倍数)关系:果与因成正(反)比题目中提供3组以上的数据反映出两个物理量之间有比例关系。如:密度概念形成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表二,水200克表一,水100克时间(分)0246810 12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降低温度()0123456时间(分)04812 16 20 24温度()35 34 33 32 31 30 29降低温度()0123456分析比较

9、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同种物质降低相同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四、进一步分析比较得出的初步结论 (1)依据:分析比较A、B、C中的数据,要求A或B或C中的数据通过运算后的值是相同的,A和B和C中的数据通过运算后的值是不同的。某小组研究“拉力做功快慢”,某同学把不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到不同的高度,同时测出相应的所用时间,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示。每组拉力做功快慢小相同,且第一组最快,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慢。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序号功(J)所用时间(s)120223033404实验序号功(J)所用时间(s)4

10、10252046306实验序号功(J)所用时间(s)75281049208表一表二表三值的表达: :A与B的和 :A与B的差 :A与B的乘积 :A与B的比值 (2)找值:(、找个值)直接套用公式、计算式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130150.5d220201.0d314352.5d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440200.5d524241.0d614846.0d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

11、做光源,并在光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d,如图所示。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某小组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他们将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金属块分别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测得金属块的重力及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得到金属块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并把金属块在液体中所受浮力情况分成三组,每组所受的浮力大小相同,且第一组

12、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序号液体密度(kg/m3)排开液体体积(m3)11.61036.010421.0103 9.6104 30.8103 12.0104 表一(第一组,浮力为9.6牛)表二(第二组,浮力为4.8牛)表三(第三组,浮力为2.4牛)序号液体密度(kg/m3) 排开液体体积(m3)41.61033.010451.0103 4.8104 60.8103 6.0104 序号液体密度(kg/m3)排开液体体积(m3)71.61031.510481.0103 2.4104 90.8103 3.0104 省去公式中的常数(1)分析比较实

13、验序号1、4与7,2、5与8,3、6与9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F浮=液“g”V排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1/v(秒/米)1/s(米-1)v2(米2/秒2)1/m(千克-1)10.200.70710.21.414250.50005.0020.400.50000.22.000050.25002.5030.600.40830.22.449250.16671.67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1/v(秒/米)1/s(米-1

14、)v2(米2/秒2)1/m(千克-1)40.201.00000.41.00002.51.00005.0050.400.70710.41.41422.50.50002.5060.600.57730.41.73212.50.33331.67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1/v(秒/米)1/s(米-1)v2(米2/秒2)1/m(千克-1)70.201.2250.60.81651.671.50005.0080.400.86600.61.15471.670.75002.5090.600.70710.61.41421.670.50001.67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

15、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U型管压强计分别放入3种不同的液体的不同深度,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通过比较发现,发现每一组的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序号液体密度(kg/m3)深度(cm)10.81032021.0103 1631.6103 10序号液体密度(kg/m3) 深度(cm)40.81031051.0103 861.6103 5序号液体密度(kg/m3)深度(cm)70.8103581.0103 491.61

16、03 2.5表一表二表三(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研究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 物质物质实验次数实验次数质量(质量(g g)体积(体积(cmcm3 3)甲甲1 1181810102 2363620203 354543030乙乙4 48 810105 5161620206 624243030公式中物理量表达(概念形成类实验题)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Vm表二,水200克表三,煤油20

17、0克表一,水100克时间(分)0246810121416温度()363534333231303030降低温度()012345666时间(分)04812162024283236温度()36353433323130292828降低温度()0123456788时间(分)024681012141618温度()36353433323130292929降低温度()0123456777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