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楚式錞于初论湖南省博物馆高至喜 内容提要: 錞于是我国春秋战国至汉代较常见的乐器之一。曾有许多学者指出这些錞于属于齐、鲁、莒、许、蔡、吴、越、巴蜀等民族所有,唯独无人论及楚人也铸制和使用錞于。楚是錞于西传的必经之地。本文指出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出土及上海、重庆博物馆所藏的12件錞于为楚式錞于。将其分为2型5式。并把楚式錞于上的纹饰与大量楚器上的纹饰作了比较研究,论证这些錞于为楚式錞于;论证其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还论述了楚式錞于的特点及与周边地区錞于的比较和影响。关键词: 楚式錞于年代特征与周边地区錞于的比较铜錞于是我国古代乐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在先秦文献中也有关于
2、錞于的记载。如国语晋语五有:“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周礼地官鼓人有“以金錞和鼓”之说。关于錞于的起源、族属、传播等问题,已有众多专家学者论述过。就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錞于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的春秋中期墓中1。在安徽宿县卢古城子2、寿县蔡侯墓3及江苏丹徒王家山4、北山顶5和广东连平彭山6等地,都有春秋晚期的錞于出土。战国、汉代的錞于,则遍布湖北7、湖南8、贵州9、重庆10、河南11、陕西12等地。主要集中在湘西鄂西及重庆一带。关于錞于的起源和族属,徐中舒、唐嘉弘先生认为:“山东半岛的一些地区似为錞于的重要原生地,其主人可能即为东夷。从
3、北中国的黄河流域逐渐推衍,錞于传播到了南中国的长江流域”。13熊传薪先生则认为:“錞于的出现似与越族有关,也可能越人是铸造古代錞于首创者”。14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最常见的虎钮錞于,李纯一先生认为可以“视为巴系或巴式錞于”。15王子初先生则认为:“鄂西一带出土的70余件扁钟和錞于,是巴人最为典型的音乐文物”。16而童恩正先生则说:“錞于应该是当地苗蛮系统民族所创造”,并“推测使用錞于的民族可能属于其中的蜒”。17陕西咸阳塔儿坡出土的錞于,李学勤先生已指出其为秦国器物18。唯独楚人是否铸制和使用錞于,却无人论及。从錞于传播的路线看,楚是必经之地。从目前出土的錞于情况看,应是由北而南,再向西传播,即是
4、由山东的齐鲁莒地区,传至安徽的许、蔡和江浙的吴越,再经楚地传至湘西鄂西和重庆一带。錞于的西传,楚既然是必经之地,那么就应有楚人铸造和使用的錞于。笔者认为下列錞于当为楚人所铸制。湖北通山太平庄出土的龙纹錞于19、上海博物馆所藏龙纹錞于和云纹錞于20、湖南泸溪大陂流村出土的雷纹錞于1件和云纹錞于2件21、来自靖州的云纹錞于22、江西修水曾家山出土的云纹錞于23、湖北建始反洼坡出土的錞于24、重庆市博物馆所藏勾连云纹錞于25、来自湖南常德的虎钮尖角云纹錞于26、陕西安康五里月河出土的虎钮錞于27共12件应为楚式錞于。另外,还有湖南溆浦大江口28、湖北秭归天灯堡29等3座楚墓中出土的3件虎钮錞于,有可
5、能为楚人所铸造。现就楚式錞于的型式、年代、特征和与周边地区錞于的比较等问题,论述于后。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一型式目前初步认定的12件楚式錞于,可以分为2型。A型 10件。为环钮錞于,器多作椭方或椭圆形,形如碓头,上大下小,内空,上有浅盘,盘中有半环形钮,可供悬挂。由其纹饰的不同,可分为3式。式 2件。为龙纹錞于。又可分为2亚式。a式 1件。1986年湖北通山芳林镇太平庄出土。铸制甚精。器作圆角方筒状,肩胸外凸,略显束腰,上有椭方形盘,外折,盘中有方形环钮,肩部饰4个涡纹,腰部前后各饰一涡纹,涡纹的周边和浪花之上还饰尖角云纹,底部饰一周蟠曲龙纹。通高45.2
6、、肩径32.634、底长径23.3厘米30(图一)。b式 1件。上海博物馆藏(10182号)。器形同a式。方形环钮的两端有兽首,盘底和底部外壁均饰蟠龙纹。一面腰间有长篇铭文,但锈蚀严重,能辨认者仅:“吉日庚午”、“用享以孝,子子孙孙永宝鼓之”等语。通高38.2、盘径20.623.2、肩径27.330.3、底径1921.6厘米31(图二)。式 7件。为云雷纹錞于。由于纹饰的差异,又可分3亚式。a式 1件。为雷纹錞于。1956年湖南泸溪县大陂流村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26216号)。形制同式。扁环钮两端形似兽首,束腰较明显,腰部前后均饰团纹,内为S形纹和卷云纹
7、,外圈为綯纹,靠近底部饰一周雷纹带,共5层,宽5.5厘米。底稍内卷(未内折)32。通高43.2、肩径26.130.7、底径19.422.8厘米。b式 5件。均为云纹錞于。其一,1964年江西修水曾家山被雨水冲刷而出土。出土时横卧土中,錞于内套环钮铜钟一件。錞于为扁环钮,钮两端有兽首,腰部前后均饰涡纹,靠底部饰由卷云纹、S形云纹和细点纹组成的云纹带(原报告名“蟠夔纹”),带宽4.5厘米。通高37、盘径1619、肩径2427、底径1720厘米33(图三)。其二,与a式錞于同出于湖南泸溪大陂流村,现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史140号)。腰部饰涡纹,内为6朵浪花,外有双圈,圈内为密集
8、的短线纹。近底部有一周云纹带,由卷云纹和S云纹组成。底内折。通高42、肩径28.931.7、底径21.123.2厘米(图四)。其三,同出于泸溪大陂流村。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22027号)。椭方浅盘,环钮两端形似兽面,束腰。腰部两面均饰涡纹,涡纹内有4朵浪花,外圈为S形云纹。近底部饰由卷云纹和S形云纹组成的纹饰带。靠底边有两道凸弦纹,上饰S形云纹。底内折,宽约4厘米。通高40.5、盘径17.519.7,肩径24.526.7、底径1921.1厘米(图五)。其四,湖南靖州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26212号)。顶浅盘中有扁环钮,环钮两端饰卷云纹。腰前后均饰涡纹,涡纹由6朵浪花组成,浪花内外环绕短线纹。
9、靠近底部有一组纹饰带,由綯纹、卷云纹和S形云纹组成。紧靠底部有两道凸弦纹。底内折,宽3.6厘米。通高40.3、盘径20.322.4、肩径28.530.5、底径19.922.9厘米34。其五,上海博物馆藏(27461号)云纹錞于。器形纹饰同上,底内折。通高38.1、肩径25.128.4、底径18.121.3厘米35(图六)。c式 1件。重庆市博物馆藏(15075号)。1951年由卫聚贤捐赠。形制同b式,纹饰稍异。扁形环钮两端饰S形纹,腰部的涡纹有11朵密集的浪花,浪花里外各有两圈细点纹,底部饰一周勾连云纹带,宽7厘米。通高41、盘径18.821.4、肩径2931.7、中径20.222
10、.8厘米36(图七)。式 1件。为素面錞于。1983年湖北建始反洼坡出土。扁环钮两端饰羽叶纹和云纹,其余光素。通高33.3、盘径16.420.7、肩径18.325、底径12.417.8厘米37(图八)。B型 2件。为虎钮錞于。分2式。式 1件。为尖角云纹錞于。1956年从湖南常德收集,现藏湖南省博物馆(39321号)。器形同A型,略显矮胖。盘中以小虎为钮,虎身铸云纹。腰部一虎,张口露齿,长卷尾,作行进状,甚为凶猛。底部铸生动流畅的尖角云纹带,宽6厘米。通高38.3、肩径21.828.1、底径15.219厘米38(图九,图十)。式 1件。为素面錞于
11、。1974年陕西安康五里月河一带出土。盘中虎钮,张口卷尾,身上有数道斑纹。器身光素。通高41.5、肩围98、底径1923厘米39(图十一)。另外,还有3件虎钮素面錞于,分别出自3座楚墓,虽然尚难确认为楚式錞于,由于是从楚墓中出土,年代又较早,可能与楚式錞于有关,暂存以待考。(1)1980年湖南溆浦大江口楚墓出土虎钮錞于一件,同出铜钲和铜扁钟各1件,还伴出楚式陶器绳纹长颈圜底罐、浅盘豆。錞于现藏湖南省博物馆(20154号),呈浅绿色、高大厚重,盘中有虎钮,全身光素。高50.3、肩径2836、底径1922厘米40(图十二)。(2)1985年湖北秭归归州镇天灯堡战国墓中出土虎钮錞于1件,同出铜钲和铜
12、扁钟各1件。同墓还出土有仿铜陶礼器鼎、豆、壶及铜器短剑、斧、勺、钺、矛、镞、鱼钩等共64件随葬品。錞于器形较小,虎钮短尾如犬,臀、胛各有一涡纹,底略外侈。通高31、肩径16.523、底径1215.541(图十三)。(3)1981年秭归归州镇天灯堡另一座战国楚墓(距上述墓仅20米),出土虎钮錞于1件,同出乐器有虎头甬铜钲和铜扁钟各1件。还伴出仿铜陶礼器鼎、敦、壶、尊及铜器带钩、刻刀等。錞于虎钮的臀、胛处也各有一涡纹。通高44、肩径2430、底径15.418.5厘米42(图十四)。二年代上述初步认定的12件楚式錞于,多为单件窖藏出土,或为采集品,本身又没有纪年铭文。我们只能从錞于本身的形制、纹饰和
13、铭文来推断其年代。(一) A型I式錞于的年代A型Ia式錞于出于湖北通山太平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的作者将其年代定在“春秋”43。林奇、邓辉先生则断为“春秋中期”44。笔者认为,从其造型纹饰特点看,应定在春秋晚期。此錞于上的涡纹和龙纹,均可以在春秋晚期楚铜器中找到相似的纹饰。如錞于近底部的龙纹带与河南淅川下寺M256倗鼎盖沿上的龙纹风格一致45(图十五)。与下寺M2同出的大量铜器上的蟠龙纹的风格也相近。其龙纹均是由多线条S形龙组成,说明其年代相近。下寺M2为第二期乙组墓,年代在春秋晚期前段46。涡纹在太平庄錞于上有6组,装饰在肩部和腰的前后的显要位置,是主要装饰。涡纹起源甚早,中原
14、地区早在商代二里冈期就已出现。涡纹在楚器中流行则在春秋晚期。如淅川下寺M2的子倗浴缶的盖和器身上铸镶有红铜圆形涡纹(图十六)之外,也装饰有云纹一周47。特别是下寺M44的浴缶身上铸4个圆形涡纹,涡纹的周边也有S形云纹48,更与太平庄錞于上的涡纹风格相似。下寺M3、M4的年代均属春秋晚期前段49。A型Ib式錞于(上海博物馆藏),中国音乐文物太系上海卷作者认为“该器形制与通山太平庄錞于相近”,并认为其“纹饰风格亦具春秋晚期风格”,年代定在“春秋晚期”50,是正确的。(二)A型式錞于的年代A型式錞于均为云雷纹錞于,对其年代的推断,学者们分歧较大。如A型C式錞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的作者将其年代定
15、在“春秋战国”51;A型a、b式(湖南泸溪出土)錞于,熊传薪先生定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52,李纯一先生则定为“战国前期”53;A型b式(江西修水曾家山出土)錞于,薛尧、程应麟先生推定其制器年代“在战国初期”54,而彭适凡先生则认为这类环钮錞于“多是春秋以前的作风”55。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分析。从器形看,A型式錞于比A型I式錞于略显瘦长,年代应稍晚。主要应从其纹饰来推定其年代。A型b式錞于腰部有的有4朵浪花的涡纹,浪花之外还有一圈卷云纹和S形云纹。同类4朵浪花的涡纹见于河南淅川下寺M118的铜浴缶的盖和器身肩部,以及同墓所出小口鼎、盥缶及众多车顶端等处,均有4朵浪花的涡纹56。A型a式錞于的
16、近底部所饰S形雷纹,在河南淅川下寺M44的铜浴缶肩部所饰圆饼形饰的周围就有一圈S形雷纹;淅川和尚岭M234铜鼎盖上有两周S形雷纹57;在曾侯乙墓所出S102号铜鼎盖上有近似的S形雷纹58(图十七)。稍晚的战国中期的湖北江陵天星观M235所出铜罍的盖和器身的主要装饰都是用的重叠的S形雷纹59(图十八)。S形云纹在A型式錞于中常见,这类纹饰在淅川下寺楚墓中也较常见。如下寺M1046的铜敦盖和器身的腹部各有一周由四层S形云纹组成的纹饰带60(图十九)。下寺M1047的铜缶盖上有一周S形云纹61。修水曾家山錞于上的云纹与昭王之锽簋上的勾连云纹的风格相似62(图二十)。曾侯乙墓所出铜器和金器上有大量的S
17、形云纹。如尊盘的口沿有大量S形云纹63;甬钟钲部的纹饰是由卷云纹和S形云纹所组成64,金盏盖上也有两周S形云纹和綯纹65(图二十一)。A型式錞于的云纹中,有的饰细点纹或在涡纹的内外双圈内夹细点纹或短线纹。如湖南泸溪大陂流錞于和重庆市博物馆所藏环钮錞于腰部涡纹的浪花内外双圈内均夹短线;修水曾家山錞于底部的云纹间饰双线夹细点纹,或有成块密集的细点纹。这类双线夹细点纹见于昭王之锽簋。此簋刘彬徽先生断为楚器,年代定在春秋战国之际66。这类成块的密集的细点纹还常可在长沙楚墓所出楚镜的羽状地纹中见到67。A型b式第三件錞于(泸溪大陂流村出土)的腰部涡纹,在河南新蔡葛陵楚国封君平夜君成墓所出车饰(车和环)上
18、多次见到。錞于腰部的涡纹就是利用楚铜车顶部的浪花纹和铜环上的S形云纹组合而成68(图二十二)。A型a式和b式中靖州所出錞于上均饰有綯纹。这类綯纹在楚国铜器上较常见。如春秋晚期的淅川和尚岭M2所出7件铜鼎的盖或器身上均饰有綯索纹。徐家岭M9还出綯索纹铜马络饰。新蔡葛陵楚墓马甲片上有大量綯纹(图二十二)。在徐家岭战国早期楚墓中所出铜器上綯索纹更多。如M1的鼎盖(M12)、M10的浴缶(M1070、136)、鉴(M1069)、车(M10120、147)、环(M10202)等大量器物上都可以见到綯索纹。特别是徐家岭M142铜浴缶肩部饼形饰上的涡纹外有一周綯纹,这与A型a式錞于腰部所饰涡纹外也有一圈綯纹
19、,两者风格相同69。上述所引用的下寺M10的年代在春秋晚期后段;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楚系典型墓;葛陵平夜君成墓是战国早中期之际的楚国封君墓70,由此可以说明,A型a、b式錞于应是春秋末至战国早中期之际楚人铸制的乐器。A型c式錞于上的涡纹的浪花多至11朵,浪花内外双圈夹短线纹,錞于底部纹饰为勾连云纹,其年代应与a、b式錞于大体同时或稍晚,可定在战国前期。(三)A型式錞于的年代此为素面錞于,既无纹饰,又无共存之物,故其年代难以推定。首先报导此錞于的作者,定其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7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作者则定其年代为“春秋”,似觉过早。李纯一先生则定为“战国晚期”72,又嫌过晚。从其环钮上有
20、羽状叶纹和云纹看,与重庆市博物馆所藏A型c式錞于类似;以其器形看,仍较肥短,其底长径所占通高的比例为53.4%,与修水曾家山錞于底长径与通高之比为54%接近,而与重庆市万县甘宁所出有巴蜀符号的虎钮錞于其底径只占通高的40.9%明显有别73,说明其年代要比这些战国后期錞于的年代要早。故A型式錞于的年代应与A型c式錞于相近,也可定在战国前期。(四)B型錞于的年代B型I式錞于的虎钮较小,盘较浅,器形仍显肥短,这是楚地见到的最早的虎钮錞于,可以看出是受到江苏丹徒所出春秋晚期吴地虎钮錞于的影响而铸制的。其年代当在春秋之后。B型I式錞于的形制较为肥短,其底长径与通高之比为54.3%,与A型錞于相近。此錞于
21、底部所铸尖角云纹和卷云纹,构图优美,线条流畅。类似的云纹可以在河南淅川下寺M10所出镈篆间纹饰中找到74。下寺M10为春秋晚期后段之墓。B型I式錞于上的尖角云纹已有新的变化,更为浑圆生动,其年代亦应稍晚。其腰部之虎纹,熊传薪先生认为是巴人镌刻的75,其实从其虎爪等处观察,却是铸成,可能是铸纹太浅或不清,故又加工,所以又可以看到刻痕。虎纹在楚器中常见,如楚漆器中的虎座鸟架鼓、虎座飞鸟及江陵马山1号墓所出丝织品上有大量虎纹,不要一见到虎纹就认为是巴人之物。综上所述,该器的铸制年代应定在战国早期。B型式錞于的虎钮较大,束腰已基本消失,应比I式虎钮錞于稍晚。但其器形仍显肥短,其底长径与通高之比为55.
22、4%,与I式尖角云纹錞于相近,而与以后出现巴式錞于较为瘦长(錞于底长径与通高之比一般在40%以下)明显有别,说明其年代要早。考虑到虎钮有所加大,束腰近于消失,又应稍晚于I式錞于,其年代以定在战国中期为宜。这里还应顺便谈谈这件錞于的族属问题。首次报导安康錞于的徐信印先生断为“巴族乐器”76。安康一带,自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灭庸77以后至战国晚期的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均属楚(中间仅有短短8年时间属秦)78。紧靠安康的旬阳曾出土战国中期楚墓79。錞于器形肥短与楚錞于风格相同,而与典型的瘦长的巴式錞于有别,因此,将其认定为楚式錞于应更为可信。(五)3座楚墓中出土的3件虎钮錞于的年代湖南
23、溆浦大江口出土虎钮錞于的墓,为一座战国墓,墓室为长方土坑,长2.4、宽1.1、现存深2米。随葬物中除了青铜乐器錞于、钲、扁钟之外,还有典型的楚式陶器绳纹长颈圜底陶罐、浅盘陶豆各1件80。绳纹圜底陶罐在楚墓中盛行于春秋至战国中期,到战国晚期就难以见到了,因此,此墓年代应在战国中期。大江口錞于也应是战国中期之器。湖北秭归归州镇天灯堡的两座楚墓中各出土一件虎钮錞于,也均同出铜钲和扁钟各1件。墓中伴出鼎、豆、壶或鼎、敦、壶等仿铜陶礼器81,从其器物组合看,应为战国中期楚墓。谭维四先生也将这两座墓的年代定在战国中期82,錞于的年代也应大致同时。三特征楚式錞于由于其自身有诸多特征,我们才能从大量錞于中分辨
24、出来。主要有下列四个特征。(一)器形不同楚式錞于较为肥短,与较早的吴越式錞于接近,而与较晚的较瘦长的巴式等錞于明显有别。我们可以用錞于底部长径所占通高之比的几组数据,能看出这种差别及其早晚演变顺序。1.山东、安徽、江苏錞于83山东刘家店子錞于 26÷49=53%安徽芦古城子錞于 19.5÷32.6=59.8%(因无钮,故数字较大)江苏北山顶錞于a号 22.8÷46=49.6%江苏北山顶錞于b号 22.4÷44.2=50.7%2.楚式錞于通山太平庄錞于 23.3÷45.2=51.5%常德虎钮錞于 1
25、9÷38.3=49.6%泸溪雷纹錞于 22.8÷43.2=52.8%修水曾家山錞于 20÷34=54%重庆市博物馆环钮錞于 22.8÷41=55.6%安康虎钮錞于 23÷41.5=55.4%3.巴式錞于84涪陵小田溪錞于 15.8÷47=33.6%利川忠路錞于 19.7÷53.5=36.8%黔江虎钮錞于 21÷55=38.1%万县甘宁虎钮錞于 27.8÷68=40.9%由上述三组数字说明,楚式錞于的底部长径所占
26、通高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而巴式錞于及其他较晚的錞于的底部长径与通高之比一般在40%以下。说明錞于总的演变趋向是由肥短向瘦长发展。(二)钮式不同楚式錞于一般为环钮,A型式錞于的环钮,横断面作方形,A型、式錞于环钮的横断面则为扁平形,少数为虎钮。目前所见最早的山东沂水錞于,顶部有綯索状环钮,以供悬挂之用。安徽寿县蔡侯墓所出春秋晚期錞于也是环钮。江苏丹徒王家山和北山顶所出春秋晚期的6件錞于顶部均有小虎钮。楚式錞于的环钮和小虎钮,应是分别受到蔡国环钮錞于和吴地小虎钮錞于的影响所致,但有所变化,如钮多作桥形,两端饰兽纹或云纹和S形纹。战国中期以后至汉代的錞于,绝大部分都已变为较粗大的虎钮,个别为马
27、钮、龙钮。(三)纹饰不同楚式錞于多有纹饰,如有涡纹、卷云纹、S形云纹、尖角云纹、雷纹、蟠龙纹、綯纹等。这既不同于最早的素面錞于,也与吴国的錞于上的人面纹、鸟纹、变形云纹和小龙纹等风格不同85,更与以后出现的巴式錞于和其他錞于上的巴蜀符号及鱼、船纹等风格迥异(图二十三,图二十四)。而楚式錞于上的涡纹、云纹、S形云纹、龙纹和綯纹等,都可以在楚器或楚系铜器(如曾侯乙墓所出)中找到。除了前面在论述的楚式錞于的年代时所列举的例证外,还可以在战国早中期之际的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墓主为楚国封君平夜君成)所出随葬品中找到许多例证。如该墓所出大量马甲片上常见的纹样为綯纹和云纹;至于云纹和S形云纹在该墓所出铜器、漆
28、木器和玉石器上随处可见(图二十二)86。说明这些纹饰风格相同的錞于应属楚器,其年代亦应相近。从稍晚的楚器中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在战国中期楚墓中所出器物上的S形云纹很多。如湖北江陵武昌义地M12、M13及M6等所出小口鼎、尊缶、簠、罍等陶器上都有S形云纹87(图二十五上)。河南信阳长台关M2所出漆器镇墓兽、俎上88均有S形云纹(图二十五下)。S形云纹还见于湖北荆门包山M2的木俎、木斗89及江陵九店M294漆樽、M556漆卮、M546镇墓兽90上。至于卷云纹在楚器中更是大量存在。由此可见,这些楚式錞于的纹饰与典型楚器上的纹饰风格是相同的,进一步说明这些錞于当出自楚国匠人之手。(四)冶铸质量不同楚式
29、錞于铸造精良,如通山太平庄錞于:“铸造极为精致,铜质十分优良”,“纹饰自然流畅”91;B型虎钮錞于颜色光亮,虎钮“造型精巧,栩栩如生”92,底部所铸尖角云纹清晰生动,这正与楚人具有高超的冶铸技术相符。另外,上海博物馆所藏10182号錞于的腰间铸有长篇铭文,虽因锈蚀剥落,能辨认的文字不多,但从已识“吉日庚午”、“用享以孝,子子孙孙永宝鼓之”等,都可以在楚器铭文中找到相同的辞句。如河南淅川下寺M2所出王子午鼎铭文中有“用享以孝”之语;同墓所出王孙诰钟铭文中有“永保鼓之”之句93。王孙遗者钟,刘彬徽先生认为是楚器,此钟铭文中就有“用享以孝”和“永保鼓之”的语句94。因此,从铭文看,这类环钮錞于也应为
30、楚器。四与周边地区錞于的比较把楚式錞于与周边地区所出錞于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楚式錞的来源和去向,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一)与齐鲁莒地区錞于的比较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的2件錞于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錞于(应还有更早的錞于),从器形看、楚式錞于基本上是来源于这类錞于,为形如碓头,束腰,断面作椭圆形,顶部有环钮等,都可以看作楚式錞于的祖型,但沂水刘家店子錞于尚无盘,故楚式錞于并非直接承袭刘家店子錞于。(二)与许蔡錞于的比较安徽宿县卢古城子出土的錞于与许国的铜钲同出,錞于也应为许国之物。器形与楚式錞于相近,唯独无钮,这是特例。安徽寿县蔡侯墓中出土的錞于,为环钮、浅盘95,器形与楚式錞于很相似。春秋时楚
31、蔡关系密切,学术界将其归入楚文化系统,故楚式錞于的产生,很可能受其影响。(三)与吴越錞于的比较江苏丹徒王家山、北山顶的吴越地区墓中各出土有3件一组的编錞,共6件96。王家山錞于为弧顶,虎形钮,无盘,且器形弯曲,纹饰中凸起的螺纹、鸟纹和人面纹等,自成一格,与楚式錞于不同,唯有顶部和腰间的斜角云纹和卷云纹97却与楚式B型I式錞于上的纹饰有相似之处,可能受其影响。北山顶錞于有大小3件,为小虎钮,浅盘,束腰,器形较为瘦长。虎身上有曲折纹,盘内饰变体云雷纹(即卷云纹、S形云纹),底部有綯纹与变形云纹,腰下有由8条小龙组成的方形图案(图二十六)98,这是目前所见出土的最早的有盘虎钮錞于。楚式錞于中虎钮可能
32、即源于此。纹饰中的卷云纹、S形云纹,也可能受其影响。楚式錞于中的盘加高且外折,肩部扩大,则是其发展和变化。广东连平彭山所出錞于与北山顶錞于甚为相似,李纯一先生认为“是从长江下游吴越地区传入”99是可信的。近年江苏无锡丘承墩战国初期越国贵族墓中所出青瓷环钮錞于100及江浙一带所出战国青瓷錞于,均应是仿自越国的青铜錞于,器形类似北山顶錞于,不过已将虎钮改为环钮。(四)与秦国錞于的比较陕西咸阳塔儿坡出土的秦国錞于,器形高大,上小下大,束腰明显,盘甚浅,钮作反首翼龙形,錞于上饰弦纹、三角纹和变形几何纹101,其器形、纹饰均自成一格,当与楚式錞于无关。(五)与湘西、鄂西、重庆一带虎钮錞于的比较战国中期以
33、后至汉代的錞于,主要出自湘西、鄂西及重庆一带。大量的是虎钮錞于。有少量马钮和双虎钮錞于101。一般认为这些錞于都是巴蜀錞于或巴人的典型器物102,也有的认为是“苗蛮系统中蜒族的创造”。103笔者认为,这些錞于的主人除了巴、蜒等族外,濮越及其他苗蛮系统的民族也可能铸制和使用錞于。这类錞于与楚式錞于相比,虎钮加大,且广泛流行,环钮消失,盘也加高增大外折,器形更显瘦长,束腰消失。盘内多铸或刻有纹饰。这些錞于应是在战国中期受楚式錞于的影响而铸制的,很可能是直接承袭着B型式錞于和战国中期溆浦、秭归楚墓中出土的那类虎钮錞于。湘西、鄂西及重庆一带所出虎钮錞于有的盘内的纹饰,甚为丰富,均应是各自采用本民族流行
34、的纹饰(图二十三,图二十四),如巴人的錞于,多为特有的“巴蜀符号”虎、手、心(花蒂)、菱形等。还有鱼、船和一些不知名图案。除了“巴蜀符号”之外,其他纹饰各属于哪个民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注释: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2胡悦谦:安徽省宿县出土两件铜乐器,文物1964年第7期。3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4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12期。5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6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出土先秦文物,230、23
35、1页,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4年。7中国音乐文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8598页,大象出版社,1996年。8212692熊传薪:湖南出土的古代錞于综述,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9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松桃出土的虎钮錞于,文物1984年第8期。1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6472页,大象出版社,1996年。1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42、43页,大象出版社,1996年。12101王丕忠:咸阳塔儿坡出土秦代铜錞于,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徐印信:安康出土一件虎钮錞于,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13徐中舒、唐嘉弘:錞于与铜鼓,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1432527
36、5102熊传薪:我国古代錞于概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15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345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16同7,2页。17103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18同12,前1注。19同7,85、86页。2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117页,大象出版社,1996年。22湖南省博物馆藏(26212号)。233354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修水出土战国青铜乐器和汉代铁器,考古1965年第6期。24同7,86页。25同10,64、65页。273976徐信印:安康出土一件虎钮錞于,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284080张欣如:溆浦大江口镇战国巴人墓,湖南考古辑刊第1集,岳麓书社,1982年。29同7,90页。30同7,85、86页。31同20,117页。34湖南省博物馆藏品。35同20,118页。36同10,65页。37同7,86页。38同15,344页。39同12后一注。40同8;同15,344页。41同7,90页。42同7,90页。43同7,86页。4491林奇、邓辉:錞于刍议,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4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队协作与沟通高效管理工具
- 2025年标本采集技术试题及答案
- 工程质量信誉保障承诺书3篇
- 2025年新零售行业数字化营销与智能供应链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体育行业体育赛事商业化与体育产业链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社交电商行业营销策略分析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企业成本效益评估标准模型
- 分析数据可靠可靠的承诺书4篇
- 员工离职面谈问卷模板
- 2025年体育产业行业体育赛事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正式版)HG∕T 20644-2024 弹簧支吊架选用标准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自家停车位申请按照充电桩四方协议书
- 生产组织供应能力说明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兼职安全员岗位职责培训
- 2024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1
-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大学生职业规划机电一体化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分层作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