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开题报告_第1页
逆变器开题报告_第2页
逆变器开题报告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逆变器波形质量分析1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逆变器波形质量分析, 旨在寻求高质量的脉宽波形, 提高逆变器性 能,来源于实际应用。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 逆变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 航天、航海等国 防领域和电力系统,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工业控制等民用领域。特别是随着石 油、煤和天然气等主要能源日益紧张,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利用新能源的关键技术 逆变技术,能将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其他新能源转化的直流电能变换成交流电能与电网并网发电。 因此,逆变技术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2 提高供电质量国

2、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外能源供应日益紧张, 电能的开发和利用显得更 为重要。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 电等。一般情况下, 这些新型发电装置输出不稳定的直流电, 不能直接供给需要 交流电的用户使用。 为此,需要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 需要时可并入市电电网。 这种 DC-AC变换需要逆变技术来完成。用电设备对市电电网造成严重的污染, 反过来, 被污染的市电电网也会使用 电设备工作不正常, 用电设备之间通过市电电网相互干扰。 为解决此问题, 必须 提高市电电网的供电质量, 以逆变技术为基础的电力有源滤波器和电能质量综合 补偿器可以净化市电电网,使其为用电设备提供

3、高质量电能。逆变器是一种重要的 DC/AC 变换装置,而衡量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 输出电压波形质量,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逆变器波形产生的方法、 调 制规律、以及其波形的评价指标, 寻求高质量的脉宽波形的获得方法, 对所学知 识进行纵深挖掘,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逆变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1956-1980年为传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开关器件以低速器件为主,逆变器的开关频率较低,波形改善以多重叠加法为主,体积重量较大,逆变效率低1980 年到现在为高频化新技术阶段,开关器件以高速器件为主,逆变器开 关频率高,波形改善以脉宽调制为主

4、,体积重量小,逆变效率高。在 PWM 逆变器中,为了减小其体积重量,提高其功率密度,高频化是主要 发展方向之一, 但高频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增加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 为此提 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提高开关器件的速度, 二是使逆变开关工作在软开关状态。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弗吉尼亚电力电子技术中心提出了准谐振变换技术,使 软开关与 PWM 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 它的研究对于逆变器性能的提高和进一步 推广应用, 以及电力电子学技术的发展,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当前逆变器的 发展方向之一。高频软开关逆变技术产生的背景是为了克服传统逆变器的输出波形差, 开关 应力和 EMI 较大的缺点。

5、在相同背景下, 于 1981 年提出了多电平逆 变技术,成为当前高压大功率逆变器的发展方向。 它通过主电路改进, 使所有逆 变开关都工作在基频或低频, 以达到减小开关应力, 改善输出电压或电流波形的 目的。总之,逆变技术的发展是在提高波形质量的背景下,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 微 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 逆变技术正朝着高功 率密度、高变换效率、高可靠性、无污染、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4.1 脉宽调制的原理与实际应用脉冲宽度调制( PWM)是一种对模拟信号电平进行数字编码的方法。通过 高分辨率计数器的使用, 方波的占空比被调制

6、用来对一个具体模拟信号的电平进 行编码。其理论依据是惯性对象脉冲响应的“冲量等效”原理:大小、波形不相 同的窄脉冲变量,作用于惯性系统时 ,只要它们的冲量对时间的积分相等 ,则它们 所形成的电流响应就相同。 因此只要对逆变器的开关器件进行适当的控制, 使得 每个脉波的平均电压、 脉波宽或占空比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则逆变电路输出的多 脉波电压就能与正弦电压等效。PWM 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电力电子技术行业 ,包括风力发电、电机调速、直 流供电等领域, 由于其四象限变流的特点, 可以反馈再生制动的能量, 对于目前 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其发展主要集中在: 如何提高逆变器直流侧 电压利用率

7、; 在输出基波电压不变的前提下, 如何尽可能消除谐波; 如何改善控 制性能;如何改变谐波频谱分布。4.2 逆变器波形控制方法通过进一步理解逆变器工作原理, 研究其波形产生的方法、 调制规律,以及 其波形的评价指标。从逆变器波形畸变的原因(死区效应、非线性负载、不平衡 负载)出发,分析两种常见的波形控制方法(重复控制和瞬时控制)的优缺点, 对逆变器波形控制的方法进行仿真和分析。4.3 比较各种脉宽波形的优缺点PWM波形分为等幅 PWM 波和不等幅 PWM波。由直流电源产生的 PWM 波 通常是等幅 PWM 波,如直流斩波电路产生的等效直流波;而由交流电源产生的 是不等幅 PWM 波。两种波形都是

8、基于面积等效原理控制的。通过比较各种脉宽 调制波形的优缺点,寻求高质量的脉宽波形,提高逆变器性能。4.4 寻求高质量脉宽波形的获得方法通过全面、 系统地将各种脉宽波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在充分理解脉宽调制 的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基础上, 深刻理解脉宽波形质量的评价标准, 寻求高质量的 脉宽波形的获得方法。4.5 应用价值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逆变器波形产生的方法、 调制规律, 以及其波 形的评价指标,对逆变器波形控制的方法进行仿真和分析。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充分理解脉宽调制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加深对脉宽 调制波形质量的评价标准的认识,寻求高质量的脉宽波形的获得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9、全面、系统地将各种脉宽波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纵深挖掘,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 对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的波形、 动态响应速度和技术性能的提高作一定的分析和了 解。5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1)2010年秋季学期第 8 周 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规定。(2)2010 年秋季学期第 920周 阅读指定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 10 万个印刷符号外文资料) ,基本完成 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任务。(3)2010 年秋季学期第 21 周 进一步修订完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使其在内容及格式上符合毕业设计 (论文)规范要求并上交指导教

10、师批阅。(4)2011年春季学期第 1 周第 12 周完成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5)第 13 周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全部成果交指导教师批阅6)第 15 周毕业答辩6 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研究逆变器波形产生的方法、 调制规律, 以及其波形的评价指标, 寻求高质 量的脉宽波形的获得方法。 全面、 系统地将各种脉宽波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得 出规律性的认识。 充分理解脉宽调制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深刻认识脉宽调制波形 质量的评价标准。完成时间: 2011年春季学期第 15 周。7 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现有图书馆可以借阅课题相关资料, 机房及实验室可以完成逆变器输出波形 的仿真与分析。

11、 在设计中必须有严谨求实的态度, 认真考虑现有条件, 充分利用 好设备和软件。8 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完成应寻求高质量的脉宽波形的获得方法, 同时,需要得到指导老 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参考文献1 陈坚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2 孟凡军,李正熙 .基于 DSP的一种不对称规则 SPWM采样算法 .电机技术 .2006 年第二期3 翁利民,刘琨,靳建峰 .PWM 逆变器输出对异步电动机的不利影响及其抑制分析 . 电机技 术.2006 年第二期4 高峻岭等 IPM高智能功率模块在变频器中的应用 . 煤矿机械 .2004年 11期5 彭小兵等 .基于 DSP的 SPWM变频变压电源的研究

12、.电力电子技术 .Vol.38 No.26 陈伯时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7 Fei Zhang Novel buffer engineering: A concept for fast switching and low loss operation of planar IGBT.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xx (2005) 1 58 刘同娟,黄劭刚 . 电机技术 .2003 年第 1 期?9 G. Rostagni.The electric power handling from present machines to fusion power stations.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74 (2005) 879510 任先文,张吉 .一种基于 TMS3202812 的交流电机控制方案的实现 .Vol.33 No.211 滕上千子,顾德英 .基于 DSP的 SVPWM实现方法研究 .仪器仪表学报 .2005 年 8 月12 林立等 .基于 DSP的 SVPWM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研究 .电气传动自动化 Vol.26 No.4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