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理解掌握高中的重要实验(4)_第1页
如何全面理解掌握高中的重要实验(4)_第2页
如何全面理解掌握高中的重要实验(4)_第3页
如何全面理解掌握高中的重要实验(4)_第4页
如何全面理解掌握高中的重要实验(4)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全面理解掌握高中的重要实验(4)6.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实验原理:Fe的复原性、Fe3+的氧化性、Fe2+既有复原性又有氧化性;Fe、 Fe3+、Fe2+之间的转化关系。实验(1):探究Fe具有复原性 ,并实现“Fe→Fe2+ 与Fe→Fe3+的转化。实验操作:在三只试管中 ,分别倒入约5ml的稀硫酸、5ml的硫酸铜溶液、5ml的稀硝酸 ,各参加少量的铁粉 ,并振荡试管 ,观察试管内的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盛稀硫酸的试管中 ,有气泡生成 ,溶液呈浅绿色 ,铁粉不断溶解。盛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 ,有红色物质生成 ,溶液蓝色变浅 ,铁粉不断溶解。盛稀硝酸的

2、试管中 ,有气泡生成 ,溶液呈黄色 ,铁粉不断溶解。说明Fe具有复原性 ,Fe遇稀硫酸或硫酸铜反响生成硫酸亚铁 ,Fe遇稀硝酸反响生成硝酸铁。有关转化反响的离子方程式:Fe+2H+=Fe2+H2↑ Fe+Cu2+= Fe2+Cu;Fe+4H+NO3-=Fe3+NO↑+2H2O转化规律:Fe与弱氧化剂(如Cu2+、Ag+、S、I2、非氧化性酸等)反响时生成+2价的铁的化合物。Fe与强氧化剂(如Cl2、F2、Br2、稀HNO3、热浓HNO3、热浓H2SO4等)反响时生成+3价的化合物。实验(2):探究Fe3+具有氧化性 ,并实现“Fe3+→Fe

3、2+的转化。实验操作:在三只试管中 ,分别盛有少量FeCl3溶液 ,然后分别参加少量铁粉、铜片、KI溶液及CCl4 ,振荡试管 ,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参加铁粉的试管中 ,溶液从黄色变为浅绿色 ,铁粉不断溶解。参加铜片的试管中 ,溶液从黄色变为蓝绿色 ,铜片不断溶解。参加KI溶液及CCl4的试管中 ,溶液分层 ,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Fe3+具有氧化性 ,Fe3+遇较强复原剂时 ,可转化为Fe2+。有关转化反响的离子方程式:2Fe3+Fe= 3Fe2+;2Fe3+Cu= 2Fe2+Cu2+;2Fe3+2I-=I2+2Fe2+转化规律:复原性比亚铁离子强的复原剂都能实现“Fe3+&am

4、p;rarr;Fe2+的转化。如:Zn、Fe、Cu等金属单质;S2-、H2S、SO2、H2SO3、亚硫酸盐、I-、HI等复原剂。+3价铁的固体化合物在高温下与H2、CO、碳、铝等复原剂起反响时 ,被复原成单质铁。实验(3):探究Fe2+既有复原性又有氧化性 ,并实现“Fe2+→Fe3+与Fe2+→Fe的转化。实验操作: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 ,滴加KSCN溶液 ,溶液不显红色 ,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新制的氯水(或双氧水) ,并振荡试管 ,观察实验现象。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 ,参加锌片 ,并振荡试管 ,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往FeSO4溶液

5、中加氯水(或双氧水) ,溶液呈血红色。说明Fe2+具有复原性 , Fe2+可被强氧化剂氧化成Fe3+。往FeSO4溶液中加锌片 ,锌片不断溶解 ,溶液从浅绿色变为无色 ,有黑色固体生成。说明Fe2+具有氧化性 , Fe2+可被强复原剂复原成Fe。有关转化反响的离子方程式:2Fe2+Cl2=2Cl-+2Fe3+; Fe3+3SCN-=Fe(SCN)3;2Fe2+H2O2+2H+=2H2O+2Fe3+; Fe2+Zn=Fe+Zn2+转化规律:氧化性比铁离子强的氧化剂都能实现“Fe2+→Fe3+的转化 ,Fe2+在转化中显复原性。如:Cl2、Br2、O2等非金属单质;稀HNO3、浓

6、HNO3、浓H2SO4等氧化性酸;KMnO4、K2Cr2O7、H2O2、Na2O2等其他氧化剂。+2价铁的化合物溶液与Mg、Al、Zn强复原剂或+2价铁的固体化合物在高温下与H2、CO、碳、铝等起反响时 ,被复原成单质铁 ,反响中+2价铁的化合物显氧化性。问题: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取Fe(OH)2时 ,为什么滴管可以伸入到液面以下?为什么制备FeSO4溶液要用煮沸过的蒸馏水?为什么要用新煮沸过的NaOH溶液?(均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O2将Fe2+氧化成Fe3+。)Fe2+既不能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存在 ,也不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 ,那么在酸性和中性两种情况下 ,FeSO4溶液被氧气O2氧

7、化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酸性条件下:4Fe2+O2+4H+=4Fe3+2H2O;中性条件下:12Fe2+3O2+6H2O =8Fe3+4Fe(OH)3↓)如何除去FeCl3溶液中的FeCl2?如何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写出有关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实验室中如何保存FeSO4溶液?如何鉴别FeCl2溶液与FeCl3溶液?在FeBr2溶液中分别通入足量Cl2、少量Cl2时 ,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假设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时 ,离子方程式又是如何书写?在FeCl3和CuCl2的混合液中 ,参加一定量的Fe粉 ,完全反响后 ,溶液中一定有的金属阳离子是什么?如果反响

8、后有固体剩余 ,那么溶液中一定没有的离子是什么?一定有的金属阳离子是什么?如果反响后剩余的固体只有Cu ,那么溶液一定没有的离子是什么?一定有的金属阳离子是什么?可能有的金属阳离子是什么?如果反响后剩余的固体为Fe和Cu ,那么溶液中一定没有的离子是什么?一定有的金属阳离子是什么?在一定条件下 ,铁分别与O2、H2O(气)反响时 ,生成物中铁元素是什么价态?取少量的酸性KMnO4溶液、稀HNO3、Na2O2分装三支试管中 ,分别滴加FeSO4溶液 ,并振荡试管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写出有关反响的离子方程式。7.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原理: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强酸或强碱的反响;碳

9、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弱碱性;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实验(1):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响实验操作:各取少量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于两试管中 ,分别滴入盐酸 ,观察实验现象。各取饱和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5mL放入两根试管中 ,分别向其中逐滴慢慢地参加0.05mol/L的稀盐酸溶液 ,观察反响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参加盐酸均产生无色气体 ,碳酸氢钠遇到盐酸放出气体比碳酸钠剧烈得多。饱和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 ,碳酸氢钠溶液就有气体生成 ,饱和碳酸钠溶液先无现象后生成气体。说明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等酸反响产生CO2气体。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响放出CO2比碳酸钠

10、与盐酸反响放出快 ,是因为参加盐酸后 ,HCO3-直接与H+结合生成不稳定的H2CO3分解生成CO2。而碳酸钠溶液中存在大量CO32- ,参加盐酸后 ,CO32-先与H+结合生成HCO3- ,再与H+结合才能生成H2CO3 ,所以放出CO2速度慢。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CO2↑+H2O实验(2):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反响实验操作: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参加2-3mL澄清石灰

11、水 ,分别向其中参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两支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氢氧化钙等碱反响。Na2CO3+Ca(OH)2=2NaOH+CaCO3↓NaHCO3+Ca(OH)2=NaOH+CaCO3↓+H2O实验(3):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分别测pH实验操作:分别测量0.1mol/L的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的pH ,比拟其大小。实验现象及结论: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的pH均大于7 ,且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碳酸氢钠溶液的pH。说明碳酸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均可水解呈碱性 ,且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

12、酸氢钠的水解程度。CO32-+H2OOH-+HCO3-; HCO3-+H2OOH-+H2CO3实验(4):碳酸氢钠不稳定性质实验实验操作:在一枯燥的试管里放入碳酸氢钠粉末 ,约占试管体积的1/6。试管口用带有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 ,并把试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 ,使管口略向下倾斜。导管的一端浸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加热试管 ,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口有水珠产生。说明碳酸氢钠不稳定 ,受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2NaHCO3Na2CO3+CO2↑+H2O问题: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有几种方法?如果是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又如何鉴别?如果是Na2CO3溶液和稀盐酸 ,不用试剂如何鉴别?泡沫灭火器中使用小苏打而不使用苏打 ,为什么?做面条时 ,为了防止面粉较长时间储存变酸 ,参加适量面碱选用苏打而不选用小苏打 ,为什么?洗涤餐具及实验室里的玻璃仪器时 ,选用苏打而不选用小苏打 ,为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