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_第1页
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_第2页
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_第3页
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摘 要:生物修复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国际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的优势包括本钱较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根本不产生副作用和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其它技术难以使用的场合等。底栖动物在受损水体的修复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底栖动物;受损水体;生物修复;环境污染1 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展动态水体生物修复包括原地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异地生物修复ex-situ bioremediation和复合生物修复associated bioremediation。原地生物

2、修复尽量保持水体的自然环境条件,又可分为原地自然修复和原位工程修复。在原地自然修复中,主要利用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在原地工程修复中,参加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参加人工培养的特殊微生物来进步生物活性,加快修复速度。原地生物修复的本钱低廉但效果不够理想,可用于大规模、低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4。在异地生物修复中,将污染基质运走进展集约化的生物修复,主要用于水体疏浚后的底泥二次处理。这种修复的效果更加理想但经济本钱相对高昂,可用于小规模、重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在复合生物修复中,原地生物修复与异地生物修复优势互补,越来越多地用于不同水体的环境治理中。微生物常常用于水体生物修复。微生物在分解有机污染

3、物的过程中获得能源和碳源,在微生物尤其是细菌产生的各种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厌氧和好氧生化过程,化学污染物被逐步降解,最后成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无机态营养元素。但由于污染现场环境中经常存在溶解氧或其他电子受体缺乏、营养盐缺乏、高效微生物生长缓慢、微生物的生物量小且难于搜集、不能降解重金属、对污染底质不适用等限制性因素,微生物技术在原位生物修复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 底栖动物修复受损水体的优势动物修复具有其他修复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本钱较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根本不产生副作用和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其它技术难以使用的场合;可同时修复受损底质和水体5。在动物修复的研究方面

4、,目前主要集中在土壤动物对污染土壤的修复,通过动物的生化变异来判断土壤污染状况,或者直接将土壤动物如蚯蚓、线虫等饲养在污染基质中进展研究。某些土壤动物能吸收、富集和分解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通过代谢作用将局部农药转化为低毒或无毒产物。另外,土壤中还生存着蜘蛛、线虫、蜈蚣、螨、跳虫等大量小型动物,对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也有很强的富集和分解作用,使局部污染物脱离土壤。蚯蚓是土壤中最常见的杂食性环节动物,养殖蚯蚓可实现污水的土地处理并减少人工土滤床的有机质积累,目前该法已在法国、智利和国内成功进展了中试和消费性规模的应用。动物修复技术已在一些水体进展试验和应用。很多底栖动物具有较强的过滤才能、耐污才能、

5、富集才能和分解才能,能有效吸收和转化重金属、氮磷及其它水体污染物。如河蚬是世界广布和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经济贝类,对高浓度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反响敏感,对中、低浓度的污染物那么具有相当强的蓄积才能,其体内的浓度与水环境中的浓度、暴露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河蚬不仅是水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而且是污染水体的修复生物。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根底研究,深化提醒净化过程的生理生化机理,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可资源化利用的底栖动物进展水体修复,合理构建群落,到达养殖、净水双赢6。底栖动物在冬季生长缓慢,但仍具有一定的水体净化才能。底栖动物虽然生活在水体底部,但可在水体

6、的中部和上部进展笼养或吊养,从而发挥立体净化作用。将底栖动物与多种水生植物组成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不同水生生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在治理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时独具优势。但这种复合修复技术还处于室内模拟和围隔试验阶段,实际应用范围有限,急需对相关的放养技术、物种组合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回收及加工技术等进展系统研究6。作为水生生物净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底栖动物分布广、种类多、食性杂,从水体中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积累污染物质,可与其它多种净化措施加以组合形成高效的复合净化系统,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毒物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显示出可观的应用前景7。底栖动物在污染物的代谢、迁移和转化,生态环境修复,生境稳定

7、和系统平衡中扮演的角色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8。3 展望由于生物修复技术只有30多年的开展,因此还有一些不成熟之处。该项技术目前仅应用于局部水体,往往只能施用某个单项净化方法,还不能把多种修复技术进展叠加形成复合净化体系。生物自身固有的特点也使生物净化技术在使用中具有局限性。例如,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修复对象的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生物的成长和成熟需要特定的生命周期,耗时较长;某种生物只能吸收、富集、分解、转化特定种类的污染物;生物对于某些难降解的污染物无能为力9。随着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多种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协同作用,单一毒理试验结果无法客观反映出污染物共存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真实危害,因此要加强多种污染物结合作用的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才能有效实现生物修复的综合效益。参考文献2陈芳艳,唐玉斌.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1:133-135.7全为民,沈新强,严力蛟.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