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1页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2页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3页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4页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二、检查初读情况1? 出示渔歌子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2、读诗,试着用自

2、己的话说说词意。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

3、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

4、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

5、,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 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 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 (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 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

6、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

7、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

8、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