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成本论(共12页)_第1页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成本论(共12页)_第2页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成本论(共12页)_第3页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成本论(共12页)_第4页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成本论(共1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节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地,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关于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

2、00时,产量的增加大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它可以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较小规模的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技术和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省成本。 关于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一般可以预计两个相同的工人使用两台相同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是一个这样的工人使用一台这

3、样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的两倍。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 关于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我们也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定义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令生产函数。 如果,其中,常数>0,则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如果,其中,常数>0,则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如

4、果,其中,常数>0,则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第五章 成本论在上一章生产论中涉及了成本方程,成本方程表示厂商的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本章的成本论将进一步考察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和上章一样,本章仍假定生产要素的

5、价格是给定的。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

6、。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两个部分。 企业

7、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用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否则,这个企业就不能购买或租用到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它们的使用权。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例如,为了进行生产,一个厂商除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

8、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和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外(这些均属于显成本支出),还动用了自己的资金和土地,并亲自管理企业。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资本需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付地租,聘用他人来管理企业需付薪金,那么,同样道理,在这个例子中,当厂商使用了自有生产要素时,也应该得到报酬。所不同的是,现在厂商是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就应该计人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成本。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三、利润企业的所有显成本

9、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在西方经济学中,还需区别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需要强调的是,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人成本的。为了理解正常利润是成本的一部分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运用前面讲到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当一个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拥有管理企业的才能时,他可以面临两种选择机会,一种选择是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另一种选择是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如果他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他可

10、以获得收入报酬。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所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的话,他应当自己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且这份报酬数额应该等于他在别的企业当经理时所可以得到的最高报酬。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由于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又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成本理论是建立在生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已经知道,生产理论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则相应地

11、,成本理论也分为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由于在短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由于在长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长期内所有的要素成本都是可变的,长期成本没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本章从第二节起将先后研究短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和长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在上章生产论的有关内容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本节将推导和阐述短期总成本的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短期成本理论是以短期生产理论为基础的。一、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由厂商短期生产

12、函数出发,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成本函数,而且,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出发,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推导。 假定厂商在短期内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其中,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则短期生产函数为: (51) (51)式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的前提下,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L和产量Q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厂商可以通过对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不同的产量水平。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厂商根据不同的产量水平的要求,来确定相应的劳动的投入量。根据后一种理解,且假定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价格侧和资本的价格r是给定的,则可以用下式

13、来表示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 (52)式中,w·L(Q)为可变成本部分;为固定成本部分,两部分之和构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STC是短期总成本的英文缩写。如果以表示可变成本侧w·L(Q),以b表示固定成本,则短期总成本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53) 至此,我们由(51)式的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写出了相应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显然,短期总成本是产量的函数。 进一步地,利用(52)式可以很方便地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求得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其具体做法如下:以第四章生产论的图42(a)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图为例,在图中的总产量TPL曲线上,找到与每一个总产量相对应的可变要素劳动

14、投入量L(可参考表41),再用所得到的L去乘已知的劳动价格W(在此假定w=2),便可得到每一总产量水平的可变成本侧w·L(Q)。将这种总产量与可变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中,即可得到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如图51所示。图中的横轴Q代表产量,纵轴C代表成本,由原点出发的曲线w·L(Q)就是短期可变成本曲线。 由于短期固定成本为,所以,将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向上垂直平移单位,便得到短期总成本曲线STC,在此有。 显然图42(a)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和图51的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本节将具体分析各类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

15、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地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它们的英文缩写顺次为:TFC、TVC、TC、AFC、AVC、AC和MC。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等。由于在短期内不管企业的产量为多少,这部分不变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变的,所以,总不变成本是一个常数,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产量为零时,总不变成本也仍然存在。如图53(a)所示,图中的横轴Q表示产量,纵轴C表示成本,总不变成本

16、TFC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不变成本TFC是固定不变的。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厂商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人工资的支付等。总可变成本TVC曲线如图53(b)所示,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TVC曲线表示:由于在短期内厂商是根据产量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以,总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总可变成本也为在这以后,总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总可变成本的函数形式为: (5.4)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它是总固定成本和

17、总可变成本之和。总成本TC曲线如图53(c)所示,它是从纵轴上相当于总固定成本TFC高度的点出发的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TC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产量上的总成本由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共同构成。总成本用公式表示为:TC(Q)=TFC+TVC(Q) (55)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AFC曲线如图53(d)所示,它是一条向两轴渐近的双曲线。AFC曲线表示:在总不变成本固定的前提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不变成本是越来越小的。平均不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5.6)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18、: (5.7)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5.8)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5.9)或者 (5.10) 由(510)式可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MC值就是相应的,成本TC曲线的斜率。 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平均总成本AC曲线和边际成本MC曲线顺次:图53(e)、(f)和(g)所示。这三条曲线都呈现出U型的特征。它们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先递减,各自达到本身的最低点之后再递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以上各种短

19、期成本的定义公式中可知,由一定产量水平上的总成本(包括TFC、TVC和TC)出发,是可以得到相应的平均成本(包括AFC、AVC和AC)和边际成本(即MC)的。关于这一点,将在本节最后部分的内容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二、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在图53中,我们分别画出了7条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现在,我们将把这些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置于同一张图中,以分析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将通过表51和图54来完成。 表51是一张某厂商的短期成本表列。表中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各栏均可以分别由相应的总成本的各栏推算出来。该表体现了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51短期成本表产量Q总

20、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不变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总成本TC平均不变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01234561200120012001200120012001200060080090010501400210012001800200021002250260033001200.0600.0400.0300.0240.0200.0600.0400.0300.0262.5280.0350.01800.01000.0700.0562.5520.0550.0600200100150350700图54是根据表51绘制的短期成本曲线图,它是一张典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仔细观

21、察图54,除了发现那些在图53中已经得到体现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以外,还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先分析图54(a)。由图中可见,TC曲线是一条由水平的TFC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每一个产量上,TC曲线和TVC曲线两者的斜率都是相同的,并且,TC曲线和T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的不变成本TFC。这显然是由于TC曲线是通过把丁VC曲线向上垂直平移TFC的距离而得到的。 此外,在图54(a)中,TVC曲线和TC曲线在同一个产量水平(25单位)各自存在一个拐点B和C。在拐点以前,TVC曲线和TC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在拐点以后,TVC曲线和TC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 再分析图54

22、(b)。由图中可见,不仅AVC曲线、AC曲线和MC曲线均呈U形特征,而且,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最后,将图54(a)和图54(b)结合在一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图54(b)中MC曲线的最低点A恰好对应图54(a)中的TC曲线的拐点B和TVC曲线的拐点C,或者说,A、B、C三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产量水平(25单位)。在图54(b)中的AVC曲线达到最低点F时,图54(a)中的TVC曲线恰好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与TVC曲线相切于G点。或者说,G、F两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产量水平(4单位)。相类似地,在图54(b)中的AC曲线达到

23、最低点D时,图54(a)中的TC曲线恰好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与TC曲线相切于正点。或者说,E、D两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产量水平(5单位)。 至于短期成本曲线所体现的这些特征的原因,我们将在下面运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进行深入的解释。 三、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它也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的值以后再递减。关于这一规律,我们也可以从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固定

24、不变的,在开始时的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增,则意味着可以反过来说:在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在以后的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减,则意味着也可以反过来说:在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显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

25、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U形的MC曲线出发,可以解释其他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以及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关于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MC值就是相应的TC曲线的斜率,又由于在每一产量上的TC应的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于是,在图54中的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表现出这样的相互关系: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MC曲线的先降后升的特征相对应,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也由递减变为递增。而且,MC曲线的最低点A与TC曲线的拐点B和TVC曲线的拐点C相对应。 第二,关于AC曲线、AVC曲线

26、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达本身的极值点。将这种关系具体到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的相互关系上,可以推知,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C曲线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也必定是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而且,MC曲线必定会分别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正如图54所示: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与U形的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

27、低点F。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相类似地,在AY(: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此外,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敏感得多。反映在图54中,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和AVC曲线。 最后,比较图中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D与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F,可以发现,前者的出现慢于后者,并且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也就是说。AVC曲线降到最低点F时,AC曲线还没有降到最低点D,而且AC曲线的最小值大于AVC曲线的最小值。这是因

28、为:在平均总成本中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正是由于平均不变成本的作用,才使得AC曲线的最低点D的出现既慢于、又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 四、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在此,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短期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说,分析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假定短期生产函数为: (5.11)短期成本函数为: TC(Q)=TVC(Q)+TFC (5.12) TVC(Q)=w·L(Q) (5.13)且假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价格w是给定的。 1边际产量和边际成

29、本之间的关系 根据(512)式和(513)式,有: TC(Q)=TVC(Q)+TFC= w·L(Q)+TFC 式中,TFC为常数。 由上式可得: 即: (5.14) 由此可得以下两点结论:第一,(514)式表明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先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再下降,所以,边际成本MC是先下降,达到一个最低点以后再上升。这种对应关系如图59所示:曲线的上升段对应MC曲线的下降段;曲线的下降段对应MC曲线的上升段;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以上的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对应关系可以推知,总产量

30、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凸的;当总产量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2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根据(513)式有: (5.15) 由此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515)式表明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递增时,后者呈递减;前者呈递减时,后者呈递增;前者的最高点对应后者的最低点。 第二,由于MC曲线与AV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MPL曲线与曲线交于。曲线的

31、最高点,所以,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曲线和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本节将对厂商的长期成本进行分析。我们将顺次对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这三条长期成本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因此,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它们的英文缩写顺次为LTC、LAC和LMC。 为了区分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从本节开始,在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前都冠之于“S”,如短期总成本写为STC等,在长期成本前都冠之于“L

32、”,如长期总成本写为LTC等。 一、长期总成本函数和长期总成本曲线厂商在长期对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意味着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的调整。也就是说,从长期看,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相应地,长期总成本函数写成以下形式:LTC=LTC(Q) (516) 根据对长期总成本函数的规定,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 在图510中,有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STCl、STC2和STC3,它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由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纵截距表示相应的总不变成本TFC的数量

33、,因此,从图中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纵截距可知,STC1曲线所表示的总不变成本小于STC2曲线,STC2曲线所表示的总不变成本又小于STC3曲线,而总不变成本的多少(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往往表示生产规模的大小。因此,从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看,STC1曲线最小,STC2曲线居中,STC3曲线最大。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那么厂商应该如何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降低总成本呢?在短期内,厂商可能面临STC1曲线所代表的过小的生产规模或STC3曲线所代表的过大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只能按较高的总成本来生产产量Q2,即在STCl曲线上的d点或STC3曲线上的e点进行生产。但在长期,情况就会发

34、生变化。厂商在长期可以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必然会选择ST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从而将总成本降低到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即厂商是在STC2曲线上的b点进行生产。类似地,在长期内,厂商会选择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a点上生产Q1的产量;选择ST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c点上生产Q3的产量。这样厂商就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实现了最低的总成本。 虽然在图中只有三条短期总成本线,但在理论分析上可以假定有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这样一来,厂商可以在任何一个产量水平上,都找到相应的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都可以把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可以找到无数个类似

35、于a、b和c的点,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图中的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显然,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所以,LTC曲线表示长期内厂商在每产量水平上由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小生产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总成本是增加的。而且,长期总成本LTC曲线的斜率先递减,经拐点之后,又变为递增。关于这一特征

36、,会在以下内容中得到说明。 二、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5.17)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在分析长期总成本曲线时强调指出,厂商在长期是可以实现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最小总成本的。因此,根据(517)式便可以推知:厂商在长期实现每一产量水平的最小总成本的同时,必然也就实现了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517)式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具体的做法是:把长期总成本LTC曲线上每一点的长期总成本值除以相应的产量,便得到这一产量上的长期平均成本值。再把每一个产量和相应的长期平均成本

37、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得到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此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求得。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此着重介绍后一种方法。图511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在图511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l、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产量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l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l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l而言,平均成本OCl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

38、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l,则厂商既可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是同样适 用的。 在

39、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他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l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0C2。 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51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

40、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图51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此外,从图512还可以看到,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图中为

41、SAC4曲线)的最低点。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图51: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

42、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在上章生产论中分析长期生产问题时,我们已经指出,企业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规模报酬先是递增的,然后是递减的。规模报酬的这种变化规律,也是造成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特征的一种原因。但是,规模报酬分析是以厂商以相同的比例变动全部要素投入量为前提条件的,即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而事实上,厂商改变生产规模时,通常会改变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厂商的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更确切地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包括了规模报酬变化的特殊情况。因此,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我们说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呈U形特征的决定因素。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移动 上面提到的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即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是就一条给定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而言的。至于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位置的变化原因,则需要用企业的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行业内的单个厂商从中受益。相反,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