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十六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一 实验目的1 明确固体催化剂比表面积测试的意义。2 熟悉装置,了解吸附原理,掌握测试方法。3 掌握流动吸附色谱法计算面积的方法B·E·T计算法。二实验原理测定表面积是根据气体吸附理论来进行的,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有静态的BET法(重量法、容量法)和流动的气相色谱法,色谱法的特点是不需要真空装置,方法简单、迅速、安全。该法所用的流动气体是一种吸附质与一种惰性气体的混合物,通常采用氮气作为吸附质,氦气作载气。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采用氮气作吸附质,氢气作载气,氮气、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达到一定的相对压力,然后流经样品,当样品放入盛有液氮的
2、保温瓶里冷却时,样品对混合气中的氮气发生物理吸附,而不吸附氢气,吸附气体量与试样表面积成正比,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除去液氮,温度升高。氮气又从样品声脱附而出,混合气体的浓度变化用热导池检测器记录下来,由脱附峰与已知的一定氮气量出的标准峰面积比(直接标定),即可计算出此氮气分压下的吸附量。按照B·E·T式计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从而求出催化剂表面积。三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图16-1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流程示意图1氮气、氢气钢瓶;2减压阀;3净化器;4稳流阀;5转子流量计;6混合器;71号冷阱;8热导池;9恒温箱;10标准六通阀;112号冷阱;12皂
3、沫流量计;13平衡电桥;14XWC100型电子电位差计;四 操作步骤1 样品称量样品经110干燥后,装入样品管,精确称取0.03000.0800克(根据样品表面积大小而异),然后把它装到测定仪的样品管接口上(为防止药品进入仪器,管口用药棉堵上)。2 测试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由于每次实验时温度和大气压都是不同的,加上液氮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挥发和空气的冷凝,温度有所变化,导致液氮饱和蒸汽压Ps的改变,因此,每次实验都必须测定当时的液氮饱和蒸汽压,本实验用氧蒸汽温度计测定液氮的实际温度,然后再利用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曲线,查得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操作时,将氧蒸汽温度计的水银集中到刻度下,把测
4、量端垂直轻轻插入装有液氮的保温杯中,约一分钟后读出H值,读数后,垂直取出温度计,待水银柱升至顶部,恢复原状,才能放入盒中,然后在图三纵坐标上查该H值,沿着入所示方向求得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和液氮的实际温度。(见图16-2)图16-2 蒸汽压和温度关系曲线3 样品处理安装好样品管后,打开载气氢气(P=1.5公斤/cm2)试漏,将氢气流速定为约60ml/min,然后把装有液氮的保温杯套在号冷阱上,首先冷凝除去一些混在氢气中的低沸点杂质,使载气保持足够的纯度,在通气的情况下用加热炉将样品加热到适当温度(一般为200,根据测定物质的性质而异),这样可以在样品孔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除气效果,吹扫半
5、小时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4 测定载气流速调节氢气流速为5060ml/min,待流速稳定后,用皂沫流量计精确测出流速(ml/min)以后在整个测定中必须保持该流速不变。5 调节氮气流速打开氮气(Pa=5公斤/cm2),调节氮气流速为35ml/min,待两种气体混合均匀后,用皂沫流量计精确测定氮气和氢气混合气总流速(RTml/min),由此可求出氮气的流速及根据大气压算出氮气分压。6 调试基线 气体流通后,即可将热导池电源接通,稳定电压调至20V,工作电流调至100mA,衰减比为1/4,将六通阀处于“测试”位置,开动记录仪,调整记录调零,如基线是稳定的,则表明气体已混合均匀。7 测试样品基线稳
6、定后,即可将液氮保温杯套在样品管上,随即出现吸附峰(图四A)。在一定氮气分压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混合气组成有恢复到原状,记录笔再回到基线,则表面脱附完毕,然后就可算出脱附峰面积(峰高×半峰宽)。脱附完后,转动平面六通阀于“标定”位置,往系统中注入已知体积(1或5毫升的纯氮,记录纸上又立即出现标样峰(图16-3),算出标样峰面积A标,根据A标:V标=A脱:V脱等式即可求得氮气分压下样品的吸附量。图16-3 吸附及脱附色谱图以上完成了一个氮气平衡压力下吸附量的测定。然后改变氮气流速,每次递增约3毫升/分),使相对压力不超过0.3(保持在0.050.3范围内),按此步骤重复测定34点,即
7、完成了一个样品测试.8.记录实验时的室温、大气压和Ps以备计算用。 五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 数据记录项目见表1(以测定硅胶为例)。2 表中符号的意义G:样品重量(克)PB:大气压(mmHg)T:室温KPs:液氮饱和蒸汽压(mmHg)、:分别为载气氢气和吸附质氮气转子流速计恒定的高度 、:分别为氢气和氢气、氮气混合气通过皂沫流速计移动10毫升的时间)(秒)、:分别为氢气和氢气、氮气混合气的流速(毫升/秒) :N2的流速(毫升/秒):混合气中氮气的分压(mmHg)(mmHg)A脱:氮气的脱附峰面积(cm2)A标:氮气的标准峰面积(cm2)f:V标在标准态下的校正值Vd:样品吸附量3 数据处理流动
8、吸附色谱法测定表面积,以B·E·T理论为依据,其吸附等温式:式中:P=相对压力 :吸附气体的吸附平衡压力,即氮气分压(毫米汞柱) :吸附气体在吸附温度的饱和蒸汽压(毫米汞柱) Vd:吸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毫升) Vm:吸附气体单层覆盖样品表面的吸附量(毫升) C:与吸附热及气体液化热有关的常数。当体系一定时,Vm及C均为常数,以对P作图,即得一直线,其斜率为、截距为,如以a表示斜率,b表示截距,则Vm及C分别为: 所以,比表面积(m2/g)其中: NA:阿佛加德罗常数,表示一克分子吸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其值为6.023×1023/克分子; AO:是一个吸附分
9、子的横截面积,对于一个氮气分子 AO=16.2附:用一点法计算表面积:在B·E·T方程中常数,式中的1为第一层吸附热,2为凝聚热,A是指前因子,在液氮温度下,大多数固体表面对氮气的吸附热数值(-1)比(-2)总是大好几倍,所以C1,在B·E·T图上截距b就很小,忽略不计不致引起很大误差,于是可用一点法测比表面积,在此,于是,可在<0.3内选择一适当的相对压力测定吸附值,在B·E·T图上得到相应的一点与原点联作一直线,由其斜率a,根据上式求出Vm,即可求出比表面积Sg。由上式可知,一点法是应用B·E·T方程在C
10、1时所作的近似计算法,可见C越大,这样的近似计算越接近实际情况,氮气作吸附质时,在多数固体表面吸附的情况下C值较大,一点法所得结果误差一般在10%以内,对常规测试讲,是能满足需要的。用一点法时往往不需要作图,由B·E·T方程知: Vm=Vd(1P)由此可得表面积:Sg=4.36(m2/g)将一点法的相对压力和吸附量数值直接代入上式即可求出此表面积Sg。六 注意事项 1一定要在整个系统通气流畅的情况下接通热导电源,以防止热导池中丝烧断,既必须先开气后开电源。2在倾倒-195液氮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需戴橡皮手套,防止冷烫伤。3为保证达到吸附平衡,一般情况下应在吸附峰出后,约需待10分钟左右,再将液氮取下进行脱附。4 每测一点须及时添加液,以保证实验条件相同。 5实验结束后要先移走保温杯,将液氮倒回液氮储罐,后关闭电源,最后关闭钢瓶总阀,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表1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原始记录 时间 年 月 日样品名称送检者室温处理条件H2流量总流量(H2+N2)N2流量N2分压脱附峰A脱标准峰A标面积比吸附量相对压力P=PN2_PCP_Vd(1-P)转子高度sec/10mlml/min转子高度sec/10mlml/minml/minmmHg峰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成安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网络直播平台虚拟礼物充值合作协议
- 2025年汽车行业车辆安全检测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度航空航天测试加工服务合同签订细则
- 2025版货运司机安全押金担保合同书
- 2025版现代服务业商铺分租管理协议
- 2025年私车公用车辆维修保养与保险协议书
- 2025版机械设备借出及操作培训合同
- 2025版体育产业赛事运营委托合同
- 贵州省望谟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公寓de全人物攻略本为个人爱好而制成如需转载注明信息
-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指导书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
- 《现代物流管理》第一章-导论(课用)
- 智能制造生产线运营与维护课件完整版
- 2023门球竞赛规则电子版图文并茂
- 树木清障专项施工方案
-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完整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 《爱的教育》读书分享读书分享2
- 合伙经营教育培训机构合同经典版
-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实验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