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海盆地的成因及构造演化XXXXXXX目录n南海构造地质背景n“碰撞-挤出”模式n弧后扩张模式n洋中脊扩张模式n地幔柱模式n陆缘伸展模式n讨论南海海底地形图南海构造地质学背景n南海位处印-澳、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的中心,四周又包含了大陆边缘的三大主要类型,即南北两侧的张裂型(被动型)边缘、东侧的俯冲型(主动型)边缘和西侧的剪切型(转换)边缘。“碰撞-挤出”模式nTapponnier等(1982,1986) 认为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和碰撞后的楔入,在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的同时,同时引起了欧亚大陆沿若干条断裂大规模传播式挤出,印支板块向SE向长距离滑移,促使加里曼丹地块南移,引起南海的扩张。模
2、拟实验nTapponnie利用塑性黏土来模拟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碰撞,进行了平面变形。n实验结果表明,在将东部边界设为自由边界时,碰撞引起的地体走滑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这种碰撞引起的总体物质汇聚。实验示意图存在的问题n最近的GPS资料分析和研究(Shen等,2000)表明,红河地区和南海西北部向东南逃逸的成分,最多只能占喜马拉雅碰撞挤出的25%,因此导致南海700 km扩张的可能性不大。弧后扩张模式nKarig(1971)认为南海是太平洋板块的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nBen-Avraham和Uyeda(1973)根据南海海盆内发现的东西向磁异常条带提出南海的张开是加里曼丹岛向南迁移
3、的结果。n任建业等(2000)通过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模式的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俯冲带的后退是弧后盆地发育的主要机制。n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所形成的向东和东南的地幔流可能推动了东亚大陆东侧和南侧俯冲带的后退,之后由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板块的碰撞阻碍了俯冲带的后退,导致了南海的关闭。存在的问题n1979至1982年中美联合调研的南海资料显示,南海东部海盆的扩张脊走向为近东西向,它与菲律宾弧呈大角度相交,这与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的伸展应力模式存在较大区别。n地幔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强的印度洋域的信息,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洋中脊扩张模式nBen Avraham &
4、amp; Uyeda(1973)提出南海中央海盆存在E-W向磁异常条带。nBowin认为该磁异常条带是由海底扩张形成的。并推测南海可能在中生代先经历了一期海底扩张,把加里曼丹从亚洲大陆分开并南移;然后在第三纪中期,洋壳再次裂开,形成新一期北东向海底扩张。nTaylor & Hayes(1980)在南海东部次海盆鉴别出15N附近,115d号磁异常条带。并认为中央海盆是通过南北向的海底扩张形成的;n姚伯初(1996)据磁条带及南北陆缘的沉积加载和断裂性质,认为南海新生代海盆经历了大西洋型海底扩张,并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和制约。南海海底磁异常条带及对应的年龄nBriais在磁异常条带
5、工作基础上建立了更详细的南海海底扩张模式。n磁异常条带条带11-7 (3227 Ma)期间,南海海底扩张活动主要发生在西北海盆及中央海盆;n磁异常7-6b (2624 Ma)期间,扩张脊发生了一次向南的跃迁,且其扩张轴的方向也从近EW向转变为NE向,此时西南海盆开始扩张;n随后,中央海盆与西南海盆在磁异常6b-5c (24 15.5 Ma)期间同时发生扩张,并最终在15.5 Ma (磁异常5c)时海底扩张活动停止。存在的问题n仍未有鉴别出的典型的磁异常条带,目前鉴别出的磁异常条带之间存在较大夹角,同一条也有多处弯曲,这与大西洋是矛盾的。n张训华等(1997)认为南海海盆中的磁条带应是海盆形成过
6、程中不同时期岩浆沿断裂多次侵入所造成的。地幔柱模式n南海的地幔柱模式应该起因于南海的高热流发现和玄武岩的发现。n黄福林(1986)侧重从南海基底和地壳结构特征两方面探讨南海成因,认为南海海盆形成过程为地幔上拱、地台裂陷,陆壳下沉到热的上地幔中,地幔岩取代原有的陆壳而形成新的洋壳。n龚再升等(1997)和李思田等(1998) 认为地幔柱引起的局部对流、加之与岩石层底部的摩擦力导致大面积的伸展可以解释南海不同方向、不同构造部位的盆地在早第三纪同期伸展的构造现象。n中国东部岩石的电子探针和幔源岩石包体研究表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被年青的、较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所代替,具有大洋橄榄岩成分的演化特征,但不是俯
7、冲至大陆边缘下方的大洋橄榄岩(亏损的岩石组合)(徐夕生等,2000),可能反映了大陆下方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作用的过程。地幔柱的存在nLei J等公布了最新的南海地幔柱的研究成果。利用南海地区高质量的近震和远震初至到时资料,采用一种新的远震和近震联合成像技术,获得了南海地区壳幔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该速度结果在海南的下方揭示出一个直径80 km、向下逐渐向东南方向倾斜、根达250 km上地幔的地幔热柱的存在。存在的问题n与主动地幔活动相关的裂谷盆地在盆地形成早期应该存在区域隆升和大规模的玄武岩火山活动(Sengor等,1978),这种特征与南海北部白垩纪古新世期间的地质构造特征不吻合。n多数学者认为
8、仅仅用该模式难以解释海盆内部复杂的构造现象。陆缘伸展扩张模式nHamilton(1979)认为中国华南大陆边缘在中侏罗世中白垩世期间为安第斯型火山弧,其应力场特征以挤压为主;到晚白垩世由主动换为被动大陆边缘,其应力场特征也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应力场。在这种伸展应力场的作用下,礼乐滩、东巴拉望等微地块从华南大陆向南分裂,导致南海的形成。n刘昭蜀等(1988)认为,自新生代以来南海区域应力场从挤压转为松弛,大陆边缘由强烈挤压转为强烈拉张,地幔向大洋方向蠕散,导致陆缘断裂、解体并向大洋扩散,形成南海北部陆缘地堑系。n陈国达(1988)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明确指出“陆缘扩张”是我国新生代以来东部陆壳
9、拉伸过程中主要的构造作用,强调整个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形成都是由于陆缘扩张所致。n徐义刚等(2002)对南海北缘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研究,发现橄榄岩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南海北缘地幔具有大陆裂谷型地幔特征。认为南海的形成是岩石圈自北向南主动伸展扩张的结果。存在的问题n陆缘伸展模式虽然引入了地幔流动、海底扩张,但实质仍为陆壳拉张、减薄洋壳化,理论依据不足,很难被大多数学者接受。n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下的拉伸环境形成机制还待进一步研究。各种模式的主要依据及主要问题演化模式主要依据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弧后扩张模式n 菲律宾板块向西俯冲;n 南海和日本海、东海相邻、相似;n 菲律宾俯冲带存在后撤n EW向磁异常
10、条带与俯冲带垂直;n 存在裂谷型深大断裂;n 扩张南移的地块为陆源沉积海底扩张模式n 识别出115d磁异常条带;n 古南海向南俯冲;n 磁异常条带之间存在较大夹角;n 南海扩张期次存在争议碰撞挤出模式n 塑性物理模型实验可以产生大规模走滑断裂;n 哀牢山-红河断裂3216 Ma发生大规模左旋走滑;n 王朝断裂、三塔断裂在30.523 Ma发生左旋走滑;n 将欧亚板块视为塑性板块与实际差别较大;n 对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运动机制仍存在很多争议;n 加里曼丹地块并不确定是亚洲逃逸的块体陆缘伸展模式n 新生代以来南海应力场从挤压转为松弛;n 北缘地幔具有裂谷地幔特征n 理论依据不足;n 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下的拉伸环境形成机制还待进一步研究。地幔柱模式n 高热流;n 存在玄武岩火山活动;n Dupal型异常地幔;n 层析成像结果发现海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科学核心知识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威海文登区四校联考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复习问题集试题及答案
- 增强班级合作意识的工作措施计划
- 法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试题及答案
- 班级理论知识竞赛的组织与实施计划
- 企业治理与决策科学的总结计划
-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策略计划
- 基于数据分析的急诊业务提升计划
- 信息安全基础试题及答案
- 基于PLC的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肾病综合征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2024-2025人教七上数学26第3章代数式小结与复习【教案】
- 课件-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 人文艺术活动与展览
- 字节跳动经营分析报告
- 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员保密知识培训
- 起重机委托使用协议书范本
- OEE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