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周期末复习_第1页
第15周期末复习_第2页
第15周期末复习_第3页
第15周期末复习_第4页
第15周期末复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5周 期 末 复 习【知识与方法】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例1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白纸、 、 和 。(2)实验中的平面镜是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3)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或与桌面垂直)是为了 。(4)点燃蜡烛后,应移动 ,让它与点燃蜡烛所成的像 。目的是 ;并观察比较 。(5)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6)移动未点燃的蜡烛使它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7)此实验多次实验说明:多次实验的目的有两个:在研究物理规律时,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实验中的数据和现象,得到物理规律。在测量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

2、确程度。的目的是 。答案 (1)玻璃板、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2)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在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测量,减小误差。(4)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的大小(5)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6)确定像的位置(7)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解析 平面镜也能成像,但却没法找到像的位置,所以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若玻璃不与桌面垂直,像就会成在半空中,没法在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也就没法用刻度尺测出相距,所以玻璃板要竖直放在桌面上。移动未点燃的蜡烛使它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这时,蜡烛所在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因此,以上三点都是为了明确地找到像的位置。2理解平面镜

3、成像的特点例2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是根据光的 原理制成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4米处,人与像的距离是 米;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 反射、8、不变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探究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例3如图,是光斜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由图可知: 是界面, 是入射光线,若两种介质是玻璃和空气,则 (填“左”、“右”或“上”、“下”)边是空气这是一道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掌握方法,就会提高理解能力。答案 DF是界面,CO是入射光,上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折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先只要比

4、较COE与BOE和AOD与BOD,有相等的两角,则这两光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COE=BOE,所以CO,BO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根据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对应的象限(即入射光在第1象限,则折射光线一定在第3象限;入射光在第2象限,则折射光线在第4象限)所以CO就是入射光线,AO就是折射光线,BO就是反射光线,GE是法线。光在空气与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大于其它介质中的角。AOG大于COD,所以上边是空气4、通过探究,会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例4 下图是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

5、置。A是 ,B是 。实验过程中:(1) 实验前先要确定凸透镜的_。(2) 实验器材的组装:从左到右依次在 放置_、_、_。目的是 、 (3)然后调节_和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焰心在_。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_成在_。(4) 实验时,当调节好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后,要移动_找像,直到_上出现清晰的_为止。在移动光屏找像的过程中,眼睛应注意观察_。(5)如果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应从_一侧透过_观察像,这时能看到一个_、_和_像。(6) 某同学固定好物距后,移动光屏找像,但无论如何在光屏上找不到像,原因可能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有多种答案_。答案 光具座、光屏,(1)焦距(2)光具

6、座、蜡烛、凸透镜、光屏、可以在光具座上直接读出相聚和物距、操作方便(3)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像、光屏中央(4)光屏、光屏、像、光屏上的像(5)光屏、凸透镜、正立、放大、虚(6)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语烛焰的焰心不在同一高度(或物距小于焦距,在光屏上不成像;或物体在焦点上,不成像等)例5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做光源,并在光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d,如图14所示。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

7、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130150.5d220201.0d314352.5d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430200.7d524241.0d614846.0d(1)分析比较表格分析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难点。分析表格的方法是:由答题给的结论中的相同量,对照表格找出实验序号;根据答题中的实验序号,仿照上句(或下句)答案,说出相同量,找到变化量的关系。“或”是一个表中分析,“和”在两个表

8、中找相同量和不同量进行比较分析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不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与3或4、5与6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 (1)1与4或3与6。(2)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3)当像距与物距相等时,像与物等大。(或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大于像时,成缩小的像大。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小于像时,成放大像)解析 (1)从结论看,不同的

9、凸透镜,应看两个表,相同的物距,则从表一和表二找到,然后比较像的变化和像距的变化。(2)从1、2、3中找到相同点,是同一个凸透镜,成实像。分析不同点是物距在变小,像距在变大,像也在变大,可归纳得到结论。(3)分析表一和表二物距与相距的共同点,和像的大小的共同点,分析序号1和4,可得到它们都是物距大于像距,像比物大;分析序号2和5,它们都是物距和像距相等,都成等大的像;分析序号3和6,它们都是物距小于像距,像比物大。5、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会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例6 某同学用一个直径较大的放大镜这里的放大镜,实际是凸透镜。要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得到像的性质。,打开窗,伸直手臂看远处的景物

10、,可以看到该景物的像。该同学观察到的是( )A 可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 一定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 可能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答案 B解析 放大镜是凸透镜在物距小于焦距时的成像情况。而在这里它只是凸透镜,看远处的景物,说明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成像规律,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选B。例7 有人认为,在拍照时,若想要使自己在照相底片上的人大些,摄影师采取的方法一定是( )A 增大人跟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减小底片到镜头的距离B 减小人跟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增大底片到镜头的距离C 减小人跟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不变D 以上方法都可以答案 B解析 根据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和像距变

11、化中的像的变化的规律: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变小,像变大,像变大。所以应选B。5、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例8 如图是中国跨海第一桥东海大桥的雄姿,一辆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的时间约为33分钟,则东海大桥全长约为_千米,坐在该车上的小王同学,看到洋山深水港逐渐向他靠近,这是以_为参照物的。答案 33、车(或小王)解析 小王同学看到洋山深水港向他靠近,洋山深水港在运动,由运动定义,说明他跟洋山深水港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应以小王或小王坐的车为参照物。8、理解路程-时间图像,理解速度的概念;会用公式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例9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12、,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观察甲、乙、丙车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分析图C丙车图像可知,丙车在AB段处于_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像,在前5秒钟内_车运动的较快,它的速度是_米/秒。(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运动图像,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说明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来说明。注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速度的定义。:_。答案 静止、乙、3、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或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或作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相等)。解析 S-t图中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该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线表示静止。(A)(B)两图中虽然倾斜角度相同,但坐标的标度不同,所以要算出速度大小进行比较。9、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例10 如图可以说明(1)(A)或(B)力注意:“或”字找共同点,“和”字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