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章 制作表格6.1.1 建立表格 6.1 建立表格并输入内容 1用“插入表格”按钮建立表格 将插入点置于要建立表格的位置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按住鼠标左键并向右下方拖动选择表格的行数和列数 当突出显示的网格行列数达到7行7列时释放鼠标拖动该控制点,可以调整表格的大小拖动该控制点,可以移动表格的位置在插入点所在位置创建一个7行7列的表格 2用“插入表格”命令建立表格 将插入点置于要建立表格的位置,选择“表格”>“插入”>“表格”菜单 在“列数”和“行数”编辑框中均输入7 Word即可按照设置创建一个7行7列的表格 6.1.2 输入内容 在位于左上角的单元格中按一下
2、【Enter】键,然后在插入的空行中输入表格的名称,例如输入“履历表”依次在其他单元格中单击鼠标,并输入相应的内容 6.2 单元格、行、列与表格的选取 要修改表格,首先选中要修改的表格。用鼠标拖动或用【Shift】、键,可以随意地选择一个单元格或多个单元格,甚至整个表格中的文字、段落。 选择区域操作方法选中当前单元格(行)将鼠标移到单元格与左边界第一个字符之间,待指针变成 形状后,单击鼠标左键可选中该单元格,双击则选中该单元格所在的一整行 选中一整行将鼠标指针移到该行左边界的外侧,待指针变成 形状后,单击鼠标左键选中一整列按住【Alt】键,同时单击该列中的任何位置,或将鼠标移到该列顶端,待指针
3、变成 形状后,单击鼠标左键选中多个单元格单击要选择的第一个单元格,将鼠标的 型指针移至要选择的最后一个单元格,按下【Shift】键,同时单击鼠标左键选中整个表格按住【Alt】键的同时双击表格内的任何位置,或单击表格左上角的 符号 选中当前单元格选中整行选中整列 6.3 调整表格布局6.3.1 设置表格的行高与列宽1利用鼠标手工拖动的方法改变行高或列宽 将光标移到要改变列宽的列边框线上,如表格的最右侧边线上,此时鼠标指针将变成 形状,按住鼠标并左右拖动,此时会出现一条虚线,释放鼠标,完成操作。要调整表格的行高,可将光标移到要改变行高的行边框线上,如表格第一行边线上,此时鼠标指针将变成 形状,按住
4、鼠标并上下拖动,释放鼠标,即可改变行的高度。2精确设置行高或列宽 在表格要改变高度的行中单击或选中多个行,然后选择“表格”>“表格属性”菜单 选择“行”选项卡选中“指定高度”复选框并指定具体的行高值行高调整结果233使用“自动调整”选项调整行高或列宽 将插入点置于要修改的表格内或选中要修改的表格,再从“自动调整”选项中选择要使用的修改方式,即可修改表格。6.3.2 调整表格在页面中的位置将插入点置于表格内,选择“表格”>“表格属性”菜单,打开“表格属性”对话框。选择“表格”选项卡设置表格对齐方式6.3.3 单元格的合并、拆分与删除1合并单元格在表格中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选择“表格”
5、>“合并单元格”菜单 2拆分单元格选中要拆分的单元格,选择“表格”>“拆分单元格”菜单 分别在“列数”和“行数”编辑框中输入要拆分的列数和行数 选中的单元格按指定的列数和行数拆分 3删除单元格在表格中选中要删除的单元格,选择“表格”>“删除”>“单元格”菜单 选择单元格的删除方式 6.3.4 行与列的插入在表格中插入新行的位置单击,选择“表格”>“插入”>“行(在上方)”菜单 行与列的插入方法相似,我们以在光标所在行的上方插入一行为例。6.3.5 行、列与表格的删除将光标放置在要删除的行中,选择“表格”>“删除”>“行”菜单 表格中的行、列与表格
6、的删除方法相似,我们以删除表格中的行为例。6.4 美化表格6.4.1 设置表格与单元格的边框与底纹将插入点置于表格中,选择“格式”>“边框和底纹”菜单 选择“边框”选项卡预览设置的效果 在“设置”区中选择“网格”选项在“线型”列表框中选择一种所需的线型样式 为表格添加边框的效果 选取需要添加底纹的单元格,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选择“底纹”选项卡,然后在“填充”列表框中选择一种底纹颜色 所选单元格添加上了底纹 6.4.2 调整单元格中内容的对齐方式选中表格中的内容,然后单击“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对齐方式”按钮,在弹出的列表中选择文字的对齐方式 6.4.3 套用Word内置表格格式将
7、插入点置于表格中的任意位置,选择“表格”>“表格自动套用格式”菜单 在“表格样式”列表框中选择一种表格样式 表格自动套用Word内置的表格格式 6.5 表格的其他操作 6.5.1 表格与文本的转换1将表格转换成文本 制作一个商品销售表,将插入点置于表格中的任意位置,选择“表格”>“转换”>“表格转换成文本”菜单 选择一种文字分隔符表格转换成文本 2将文字转换成表格 选中要转换成表格的文本,选择“表格”>“转换”>“文本转换成表格”菜单 此处会自动列出列数 在“文字分隔位置”选择当前文本所使用的分隔符类型 文字转换成表格 6.5.2 斜线表头的制作将插入点置于需要制
8、作斜线的单元格中,选择“表格”>“绘制斜线表头”菜单 在“表头样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种需要的斜线表头样式为表格添加的斜线表头效果 在标题编辑框中输入相应的标题 6.5.3 如何使表格在跨页时重复标题行 如果要建立的表格超过了一页,Word将会自动拆分表格。要使分成多页的表格在每一页的第一行都显示标题行,可将插入点置于表格标题行的任意位置,然后选择“表格”>“标题行重复”菜单,使该菜单左边出现“”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文档进行了强制分页,该功能无效。 6.5.4 表格的排序与计算 1表格排序 将插入点置于表格中的任意位置选择“表格”>“排序”菜单 在“主要关键字”下拉列表
9、框中选择一种排序的依据在“类型”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种排序的类型选择“降序”单选钮该列数字按降序排列2在表格中计算 在表格中,可以通过输入带有加、减、乘、除(+、-、*、/)等运算符的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使用Word 2003附带的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计算。 表格中的计算都是以单元格或区域为单位进行的,为了方便在单元格之间进行运算,Word 2003中用英文字母“A,B,C”从左至右表示列,用正整数“1,2,3”自上而下表示行,每一个单元格的名字则由它所在的行和列的编号组合而成的,如“C2”表示位于表格第二行与第三列交叉处的单元格。 A1:表示位于第一列、第一行的单元格 A1:B3:表示由A1、A
10、2、A3、B1、B2、B3六个单元格组成的矩形区域 A1,B3:表示A1、B3两个单元格 1:1:表示整个第一行 E:E:表示整个第五列 SUM(A1:A4):表示求A1+A2+A3+A4的和 Average(1:1,2:2):表示求第一行与第二行的和的平均值 3使用“自动求和”按钮进行计算 利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和”按钮,可以快速求出表格中某一行或某一列中的数据之和。 如果插入点所在单元格位于表格中某一列的底端,则Word自动对该单元格上方的数据求和。 如果插入符所在单元格位于表格中某一行的右端,则对该单元格左侧的数据求和。 当插入点所在单元格上方和左侧都有数值型数据时,Word默认对该单元格上方的数据进行求和。 因此,在使用“自动求和”按钮对行进行求和时,应当从下向上进行求和。 将插入点置于要求总和的产品的最下面一个单元格中表格最下方一行数据求和的结果 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单击“自动求和”按钮 4用公式命令计算 将插入点置于要放置结果的单元格选择“表格”>“公式”菜单 SUM是一个表示求和的函数单击“确定”按钮 括号中是运算的范围扫描仪各季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聚焦2025: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研究报告
- 咨询工程师模考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不锈钢电梯门套施工协议
- 环保公司连锁管理办法
- 环保公司节能管理规章
- 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题库【各地真题】附答案详解
- 自考专业(护理)试题预测试卷带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电竞公司赛事赛程制定细则
- 重难点自考专业(行政管理)(有一套)附答案
- 中考数学总复习《 圆》重难点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振兴中学分班考试题及答案
- 肿瘤防治宣传科课件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公共科目)测试题及答案一
- 纪检监督检查培训课件
- 酒店公章使用管理办法
- 大兴安岭黄岗锡铁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裸眼3D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深呼吸有效咳嗽实施方法
- 检修安全监护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妊娠和排卵测试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高等教育2025年工作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