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学案【复习目标】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记事、绘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3、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复习过程】一、解释重点词语。(1)欣然 (2)念 (3)寝 (4)但 (5)遂 (6)空明 (7)相与 (8)中庭(9)至 (10)寻 (11)但 (12)闲人二、特殊词语现象1、一词多义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2、词类活用相与步中庭:3、古今异义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理解性默写1、

2、文中写作者见“月色入户”,不由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2、文中写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知的句子是:3、文中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四、 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内容理解1、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5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8、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六、实战演练 (一)课内外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词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4、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寻:寻找)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于:在。中庭:院里)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二、句子翻译。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

5、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三、课文理解。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

6、: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知趣相投,命运相同。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7、(“闲人”的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闲”?(“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有关语句: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5、本文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8、)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答案:32分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3分(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9、 (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7、解词。(1分):念()8、翻译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答:

10、。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答:。答案:7、考虑、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三)(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念无与为乐者念:相与步于中庭步: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答:答案:3、1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4、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

12、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5、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

13、)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念无与为乐者念: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作者描绘的世界:作者的心境: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考虑,想到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

14、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五)(二)(11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15、?(2分)答: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答案:19、遂:于是,就寝:睡觉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六)(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6、,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答:答案:17.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七)(二)阅读下面两段文

17、言文,完成810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户: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此乐留与

18、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答案:8、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19、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

20、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答案:7A8D9C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户怀民亦未寝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21、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答案:10.门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九)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22、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

23、面句子的意思。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12.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9.消散(或“消歇”“散去”)门院子(或“庭院”)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

24、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

25、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念无与为乐者念: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作者描绘的世界:作者的心境: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考虑,想到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26、十一)(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27、(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钩月矶: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