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及练习_第1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及练习_第2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及练习_第3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及练习_第4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及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及练习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和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这些问题,教师可以

2、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

3、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 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1.播放课件2.(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2).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B

4、.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1).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图. (2)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 -,-;-;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5、.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山中与裴秀才迪 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六.布置作业,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习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休憩(q) 多思曩昔(rn)B辋水沦涟(wn) 携手xi)C犬吠(fi) 黄檗(ni)D 猥琐(wi )村墟夜舂(c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

6、项是()A故山殊可过。殊:特殊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山殊可过A孤之过也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C一日,大母过余曰D是谁之过与?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然是中有深趣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斯之

7、不远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足下方温经与山僧饭讫而去多思曩昔,携手赋诗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山中人王维白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译文: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译文: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译文: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译文: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

8、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精段精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大,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

9、山中。 (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案人往。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9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C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

10、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答案:1、D(猥wi ,舂chng)2、B(A、很,十分;C、稀疏的;D、举,张开)3、B(拜访。A、D、过错;C、经过)4、C(敬词,相当于“您”。A、气侯/经济繁荣、兴旺,景象、景致;B、入睡/不出声,保持安静,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D、天性/上天的机密,泛指秘密)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6、正在讫:罢,结束。曩昔:以往,从前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2)这时,

11、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8、C(临近,走近/从高处往低处看。A、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B、草和树木;D、凭借)9、A(虚写春天的明媚)与尹师鲁第一书一课一练【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骇 事必躬亲 义愤填膺 有志者事竟成B、缉捕 声名雀起 沁人心脾 事实胜于雄辩C、枕籍 意气风发 鞭辟入理 多行不义必自毙D、清澈 坐收渔利 火中取粟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2下列“使”字意义

12、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约使人如河上 使人惶迫不知所为 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使有而一人就之 以祈请使诣北 使北营,留北关外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使六国各爱其人A、/ B、/C、/D、/3、下列各句中“因”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B、昨日因参转运C、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D、因无景观,不曾至4、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A、始觉身是县令矣 是:判断动词,是B、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暗:黑暗C、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吊:慰问D、俟到夷陵写去 俟:等到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是( )A、非以朋友待之也

13、 以:介词,把B、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以:认为C、但问所言当否而已 但:但是D、使有而一人就之 使:假使6、翻译下列句子(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事未知修心。(2)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3)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诏段精练】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14、。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 7、下列“相”字与例句中“相”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例句:莫苦相尤否?A、

15、杂然相许B、前在京师相别时 C、相师成风 D、益相喜贺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约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B 便遣白头奴出城 遣:派遣C 及得鲁手简 简:信D 怪不如约 怪:责怪9下列“见”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见其二子焉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未得与项羽相见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未见其明也 图穷而匕首见A、/B、/C、/D、/10、对本段文字内容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B、本文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C、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朝廷重用奸臣的不满。D、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参考答案:1、A(B、雀鹊,辩辨,C、籍藉,D、粟栗,驰弛)2、B(派遣。让,使得。假使,假如。连词。使者。出使。使唤,使用。)3、A(趁。其余译为“因为”)4、B(不了解)5、C(只是,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