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肠脉诊部位辨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_第1页
大小肠脉诊部位辨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_第2页
大小肠脉诊部位辨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小肠脉诊部位辨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大小肠脉诊部位辨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 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陆定圃冷庐医活曰:“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 右寸,此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只眼,后人遂皆信之。”然大小肠究当候之于寸抑候之于尺?依旧扑朔迷离,令人莫衷一是。 小肠脉候于左寸,大肠脉候于右寸,诸书辩论颇多,姑不赘述。而大小肠察于两尺,前人早起疑窦。如古今医案按载虞天民“治一妇人年五十余,小腹有

2、块作痛 二月余。一医作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又以五灵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丸服,又不效。其六脉沉伏,两尺脉绝无。虞曰:此乃结 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依法治之,下黑粪如梅核者碗许而愈。”俞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结粪。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余谓 此非取脉之巧拙,乃为大小肠本不该侯于两尺部之明证。清季龙柏氏著脉药联珠一书,于大小肠之脉诊部位,标新立异,自成一说。其书曰:“古脉诀皆以大肠 附肺,小肠附心,包络附命门,以为火附火,而金附金也。独不知心肺乃清净之腑,居之最高。而大肠为传导之官,行之最下,岂得与之同部?况经云:“上附上, 右外以侯肺,内以

3、侯胸中;左外以侯心,内以侯膻中。并未及于大小肠,足见不附两寸可知也。夫胸中者,腔之内,肺之外空处电;膻中者,肺之下,包络之外空处 也。夫既候膻中,非包络而何?包络之居左寸无疑,岂得置于右尺?况于肝木厥阴同位,其附左寸更无疑矣。又口:左寸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之表,正应小肠太阳 经也:右寸之下,关之上,曰气口之里,正应大肠阳明经也。余于斯道究心有年,切脉应症未尝差失,故更以易。非敢臆度也。” 按前说“左寸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之表。”“右寸之下,关之上,曰气口之里。”非谓人迎气口位于两寸关之中间,而谓人迎位于左关,气口位于右关。故“关之 上”一语中之“上”字,不当解为“在关部之上方”,而应解作“正在

4、关之部位上。”李士材诊家正眼曰:“按古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以察外 因;右为气口,以察内因。”“夫寸关尺三部,各占三分,共成寸口。故知关前一分,正在关之前一分也。”以是可见人迎、气口实在左右两关之前端,并不在寸关 两部之中间。直捷而论,则人迎属在左关,气口属在右关。龙氏谓小肠经候于人迎,实即候于左关之前端。大肠经候于气口,实即候于右关之前端。若以腑论之,则 其部位当在关部之中下端,故其在脉药联珠“入手认脉脏腑部位脉诀”一节中,直抉心源:“左尺属水,膀胱与肾;小肠肝胆,左关细认;心君包络,膻中左 寸;右尺三焦,相火曰命;右关脾胃,大肠附盛;胸中肺金,右寸部定;左寸关间。人迎表症;右寸关

5、间,气口里应。” 高阳生脉诀虽将大小肠之脉诊部位定于两寸,而于“芤脉”条下却曰“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又将肠痈之诊断,明确定于关部。余意此非前后矛 盾而然,可能前者从脉经承袭而来,后者为作者临证实践所得。无独有偶,宋代王明清挥尘录卷二“余话”中记载名医杨吉老之婿凭关部芤脉治肠痈一例, 恰为脉诀作佐证。 “杨吉老者,泗州人,以医术闻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弃业,愿娶其女,以受其学,执了婿礼甚恭。吉老尽以精微告之。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 往。李初视脉云: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医者皆以为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试为筹之,若姑服我之 药

6、,三日当有瘥。不然,非某所知。下小元子数十粒,煎黄芪汤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脓血数升而愈。富家大喜,赠钱五十万,置酒以问之。曰:始切脉时,觉 芤脉现于肠部。王叔和脉诀云:寸口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李后以医科 乃第,至博士。” 余谓大肠诊于右关,小肠诊于左关,较之诊于两寸或两尺,不仅更符临床之实际,且深契于脏腑之排列。倘以现代医学中“系统”二字将中医脏象作一归纳,则一目 了然:左寸诊循环系统;右寸诊呼吸系统;左尺诊泌尿系统;右尺诊生殖系统;左右两关则共诊消化系统。由是观之,界划井然,紊丝不乱。再观古典医籍,脾胃与 肠,每每混杂

7、不分。古云“大腹属脾”,而大腹中所藏者正是大肠与小肠。仲景伤寒论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主证为燥屎内结,法用攻下。据证据 法,皆是肠病肠治,而非胃病胃治也。书中明言“有燥屎在胃中”,实为“有燥屎在肠中”,此属常识,已不须辨之矣。综上所述,大肠诊在右关,小肠定于左关, 自无疑义也。 脉学三题 一、自病亲验脉双弦弦为肝经之主脉,肝属木而气横,因而每易侵凌其他脏腑而变生病患,故魏之琇尝言曰:“肝为万病之贼。”临证间常见弦脉或兼弦之脉,掌握 弦脉之诊察方法及诊断意义,既极需要,亦极重要。弦脉有单弦、双弦之分,恒常之说弦脉,实为单弦脉。即无论左右手,一手仅见一道呈现弦象之脉象,亦即通常 所说之弦脉

8、。另有一种双弦脉,虽所见较少,然一旦出现多主重病、久病或证情复杂之病,此时倘不能把握病机、当机立断,则毫厘千里之失在所难免,故仍有研究 之必要。余于六十年代一病非轻,沉困之极,脉见双弦挺劲,屡访名流,竟无识其脉而能论其证者,所用方药不惟无效,反致益疾。每忆及此孟城心有余悸,今据余 之切身体验,将双弦脉稍加引述,以饷读者。 双弦脉之体状,前贤有两种见解:一者以左右两手中,见于一手为单,见于两手即为双,意即左右手同时出现弦脉者为双弦。如四诊抉微引脉鉴云:“两手 脉弦为双,一手脉弦为单。”而戴同父更以“两关俱弦,谓之双弦。”两者虽小有不同,实则仍属一类。另者认为双弦脉当于一手寸口脉中出现两道弦脉,或

9、见于左 手,或见于右手,若左右两手俱见则为四道弦脉,即左右手各有两道弦脉。如日人丹波元简之脉学辑要引吴山甫曰:“双弦者,脉来如引二线也若单弦,只 一线耳。”又如徐忠可于金匮要略论注中曰:“有一手两条脉,亦日双弦。” 上述两种意见中余意为当以后者为是。盖前者所述即是普通之弦脉,或见于一手,或同见于两手者,亦即通常所说之“单弦脉。”余当年于病中所现乃左右手各有两 道弦细挺劲之脉,平行而驶,稍带数象,按之不衰。亦有人曾见患者一手之两道弦脉并不平行,而呈高低昂藏之形,理亦可通,而余未之见也,存之以待明者。其 次,双弦脉之主病,不出弦脉主病之范围,前人论述可概括为三条:一为脉经之说“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滑伯仁,吴山甫皆土于此说。二曰“双弦寒痼”。 张璐玉诊宗三昧,徐洄溪脉诀启悟注释,李延罡脉诀汇辨等见解相同。三为双弦主虚。如徐忠可于金匮要略论注中曰:“此乃元气不壮之人往往多 见此脉,亦主虚,适遇概温补中气,兼化痰。应手而愈。” 就余当时之病状而论(参见“镇肝涤痰疗癫狂”篇上半部分),为心肝痰热内扰,兼阴虚气郁,经巢念祖先生治以清肝涤痰、养阴安神而效。彼时见证之中,最为主 要之症为腹笥气撑作疼,牵引两胁不适,应于上述第一条。确亦见虚,而非宜温补。最不同者为寒热相左,彼主寒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