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张辉)_第1页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张辉)_第2页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张辉)_第3页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张辉)_第4页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张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二一二年十月二一二年十月电话:电话:Email: 资料来源:相关资料整理180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 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1950年代和年代和60年代年代 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成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1970年代后期和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年代 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的发达国家与其相邻的韩国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198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 低成本制造基地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和台湾转移1990年代年代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基地历史上制造基地的转移历史上制造基地的转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各行各业制造基地逐渐东移,中国

2、正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各行各业制造基地逐渐东移,中国正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基地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基地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的世界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东亚经济高速增长 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1 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结构转型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结构转型2 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方向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方向3主讲内容:主讲内容: 结论结论41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l增长增长l就业就业l物价水平物价水平l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近33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5%以上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保持9以上高速增长时间最

3、长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曾经出过29年(包括三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景气,即1954年12月至1957年6月的 “神武景气”、自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的“岩户景气”和1965年11月至1970年7月的“伊奘诺景气”)。(一)增长(一)增长表1 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对比情况1国家GDP(亿美元)各国GDP占世界GDP比重(%)中国GDP为各国GDP比率(%)199020002009199020002009199020002009中国中国356911985490901.63.78.5/美国575729764814256326.430.524.66.212.334.

4、4日本30183466745068113.814.68.711.825.796.9德国1714519002335277.95.95.820.863.1146.4法国1244513280267595.74.14.628.790.2183.5英国995914509218364.64.53.835.882.6224.8意大利1133410973211835.23.43.731.5109.2231.7巴西46206447157402.12.02.777.3185.9311.9俄罗斯俄罗斯51682597122922.40.82.169.1461.5399.4印度31754602123601.51.42

5、.1112.4260.4397.2世界218133320019579375/1 资料来源:1990年、2000年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2010,2009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表2 2009年世界主要43个国家人均GDP比较1排序国家人均GDP(美元)排序国家人均GDP(美元)2 美国4688624 马来西亚70873 澳大利亚4652925 哈萨克斯坦69714 法国4296827 南非58995 德国4083230 泰国39167 日本3968631 中国中国37069 英国3555533 印度尼西亚237310 意大利3540334 埃及230511 西班牙3213736 菲律宾1

6、78215 韩国1712738 尼日利亚114717 波兰1128439 印度108418 俄罗斯866040 越南107219 土耳其832541 巴基斯坦100221 巴西819942 孟加拉国59123 罗马尼亚7508/ 世界8651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得到。图图1 1978-2009年中国年中国GDP、人均、人均GDP增长率指数(增长率指数(%)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由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阶段将持续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表3列出了国际上几个国家长期、高速增长的情况。由该表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高速增长已经有二十多年,但是从人均GD

7、P来讲我国赶超阶段的高速增长趋势还远没有结束。例如,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都在40000美元之上。(一)增长(一)增长表表3 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幅度及其时间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幅度及其时间国家国家时期时期GDP(%)人均人均GDP(美元)变化(美元)变化开始时开始时结束时结束时(%)日本195619739.8268382915.9新加坡196619849.9710643913.0韩国1963197910.2146161615.2中国197820099.8223370612.4 从各方面条件看,我国仍具有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从各方面条

8、件看,我国仍具有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潜力。潜力。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低价劳动力供给优势还会继续保持; 发达地区的继续发展并对发展中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加强,将会使全国经济呈现出此起彼伏的增长态势; 同时,出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地区和环境问题、发展科技教育等目的,我国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增长(一)增长 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国际国内不可控制的社会政治、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国际国内不可控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意外发生,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经济、文化、军事、自然意外发生,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来说,至少到来说,至少到203

9、0年之前,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会保持在年之前,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会保持在7.2%以上是十分现实的。以上是十分现实的。 只要只要2011年至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年,年均增长率为7%至至8%;2021年至年至2030年之间,年均增长率为年之间,年均增长率为6%至至7%之间。这就意味之间。这就意味着直到着直到2030年的今后年的今后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长达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长达5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的中间阶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的中间阶段。那么中国能否在持续段。那么中国能否在持续32年高速增长后,还能维持年高速增长后,还能维持20年年高

10、速增长周期呢?高速增长周期呢?(一)增长(一)增长据估算到2030年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每年拉动经济增长大概2-3个百分点;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人口一千多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这些新增人口的需要我们的经济增长就得4个百分点,而据实际测算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每年大概5-6个百分点;从出口需求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出口需求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每年大概1.8-2个百分点,假定未来我国出口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你算算中国潜在的自然增长率有多大?中国潜在的自然增长率是8-10%,而我们要求的增长率是不低于7.2%。我们现在确实有一个

11、机会有可能去实现现代化,但问题在于实现这个机会我们要作出各个方面的努力和调整。首先一个方面的努力是增长方式首先一个方面的努力是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必须转变,如果继续依靠过去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投入的增长方式拉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恐怕再维持10年都够戗,因为资源约束越来越严厉。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体制的变化,体制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化,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内外关系的处理,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改革要渐进,中国的矛盾解决要慢慢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一)增长(一)增长按照这一增长趋势,到201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时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率(2006201

12、0年间为8.8),中国人均GDP水平将比2000年增长一倍,将超过当代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将比2000年人均水平增加约4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大体上达到当代世界上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30年,则将比2000年人均GDP水平增加10倍,相当于当代世界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即成为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完成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化,换句话到2030年中国才能达到1970年日本或1990年韩国的发展水平。再持续下去,中国将作为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大国,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中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等发达国家行列即相当于目

13、前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所以也最希望今后国内外能够长期处于一个和平环境。(一)增长(一)增长奥肯法则 奥肯法则指的是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奥肯根据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数据得出结论,美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降低0.3个百分点,这就是奥肯法则增长的需求动力年份消费投资出口年份消费投资出口199974.723.71.6200438.755.36200065.122.412.5200538.237.724.120015050.1-0.1200638.74219.3200243.648.87.6200740.639.719.7200335.36

14、3.71200845.745.19.2表 4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国内消费不足,只能依靠外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呈强势增长态势,但这是以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进一步降低了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同样导致投资与需求的失衡。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6%以上,2003年高达近10年最高点:63.7%。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2%的合理水平。自2004年以后,有所下降,但是2008年仍然达到45.1%。增长的福利分享年份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199813.70.617.568.1199913.80.618.667.12

15、00014.30.519.965.5200114.80.321.163.8200213.31.020.565.2200313.32.221.862.7200420.90.920.457.8200519.40.720.559.4200617.60.922.858.7200717.41.124.157.5200818.81.123.756.4200918.91.123.956.1表5 1998-2009年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18国别年份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GDP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GDP生产税净额/GDP美国198559.40%33.00%7.60%

16、200059.30%35.20%6.80%200856.40%36.70%7.00%英国198555.30%31.20%13.50%200055.80%30.80%13.40%200853.40%35.19%11.40%法国198555.00%32.30%12.70%200051.90%34.40%13.70%200851.64%35.20%13.16%德国198556.00%33.40%10.60%200053.40%36.10%10.50%200849.04%39.51%11.45%荷兰198552.10%39.30%8.60%200050.60%38.70%10.70%200849.52

17、%39.17%11.31%日本198554.30%39.00%6.70%200054.10%37.90%7.60%200752.37%39.72%7.91%韩国198539.54%48.82%11.64%200042.80%44.90%12.10%200846.00%42.48%11.43%中国199053.40%33.50%13.10%200051.40%34.50%14.20%200541.40%43.67%14.93%200739.74%45.45%14.81%表6 收入法生产要素国际比较(初次分配)19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比例下降得比较厉害,而发达国家即使

18、有的国家有所下降,但基本都能保持在50%以上,韩国虽然低于50%,但近年来也保持在45%以上;另外,我国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也高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2007年达到了45%以上;从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看,最低的美国基本上不超过7%,而我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4%以上,2003年甚至接近16%,最接近我国的英国、法国也没超过14%。(二)就业(二)就业表表7 1990年、年、2005年、年、2008年和年和2009年部分省份城镇登记失业率比较年部分省份城镇登记失业率比较1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1990200520082009 北京0.42.11.81.4 天津2.73.73.63.6 河北1.

19、13.94.03.9 辽宁2.25.63.93.9 上海1.5/4.24.3 江苏2.43.63.33.2 浙江2.23.73.53.3 福建2.64.03.93.9 山东3.23.33.73.4 广东2.22.62.62.6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图图2 1978-2009年中国年中国就业人口的构成就业人口的构成1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表8 2003-2009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动态比较1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得到。(三)物价(三)物价图图3 1979-2010年中国年中国GDP指数与指数与GDP平减指数比较平减指数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

20、三次较大通货膨胀的高点分别发生在1985年、1988年和1994年,所对应的CPI分别为109.3、118.8和124.1,前两次通货膨胀主要和价格改制改革有关,第三次则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有关。2008年发生的通货膨胀,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四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当年2月CPI达到108.7后,逐渐回落趋于稳定。(三)物价(三)物价从 图 4 中 可 以 发 现 ,CPI的峰值水平仅为105.4(2011年3月),相比于上世纪的三次较大通货膨胀,属于相对稳定时期;然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遥遥领先于CPI水平,这也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的重要原因。当前这一轮通货膨胀,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后以信

21、贷投放为主的市场流动性的过快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图图4 2009年年1月以来中国月以来中国CPI月度走势月度走势 表9 2010年1-6月主要国家和地区CPI同比涨幅(%)月份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2010/12.61.0-1.31.516.28.04.42010/22.10.9-1.12.714.97.24.82010/32.31.4-1.12.414.96.55.32010/42.21.5-1.22.813.36.05.52010/52.01.6-0.93.113.96.05.32010/61.11.4-0.72.913.75.84.8从全球来看,这一轮

22、通货膨胀是各国协力反危机后普遍面临的问题。表9列示了2010年1-6月主要国家和地区CPI同比涨幅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在这一轮全球通胀中,中国CPI上涨幅度略高于发达国家,但与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显然要温和的多。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通货膨胀率失业率0(四)国际收支(四)国际收支表10 1982年、2000年和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商品和劳务贸易总额对比情况国家贸易总额(亿美元)各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中国贸易总额为各国贸易总额比率(%)1982200020091982200020091982

23、20002009中国442.75302.524465.81.03.47.8/美国5738.525210.334880.712.916.011.17.721.070.1日本3138.19884.113239.87.06.34.214.153.6184.8德国3994.412496.625867.89.07.98.311.142.494.6英国2465.78387.512438.15.55.34.018.063.2196.7法国2661.07394.712761.16.04.74.116.671.7191.7意大利1870.55835.510303.64.23.73.323.790.9237.4印

24、度296.81330.06624.80.70.82.1149.2398.7369.3巴西467.71370.33554.01.00.91.194.7387.0688.4俄罗斯/1756.95985.10.01.11.9/301.8408.8世界44597.3157691.4313211.0/3.47.8表11 1982-2009年部分年度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年份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印度巴西俄罗斯世界198215.117.959.528.950.146.245.315.223.4/40.4199026.719.858.220.549.545.538.616.712.5/39.

25、4200044.225.765.621.256.755.553.028.821.367.749.4200772.528.987.334.955.154.958.6/26.152.460.8200949.824.577.226.157.047.748.653.622.648.754.11982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15.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贸易依存度日趋提高,2002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进一步达到72.5%的高位水平。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拓,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升高的势头得

26、到扭转,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为49.8%,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4.1%),与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新兴经济体大致处于同一水平。表12 1982-2010年部分年度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差额(亿美元)年份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误差与遗漏198257-174231990120-2861-31200020519105-1192007371873546171642010305422604717-5972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结构转型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结构转型l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l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

27、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但是,一般说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为了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不仅可用于判断工业化的进程,还可用于国际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化公式为:(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NitibitifibLPLPLPLPLP在这里,我们将钱纳里(Chenery,1986)的标准结构模型中的人均收入706美元作为工业化的起点,而将人均收入10584美元作为

28、工业化的终点(原文以1970年美元计算,工业化起点是140美元,而终点是2100美元,本文将它折算成2005年美元;通过美国的CPI数据可知,1970年美元换算成2005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04,本节中所有其它美元数据都以2005年美元计算),在这一时点之后,经济将跨入发达经济阶段(世界银行2005年划分的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的标准是10725美元,与本节10584美元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时期人均GDP/美元经济发展阶段1982年1996年2000年2003年1364-728580-1160620-124065

29、6-1313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728-14561160-23201240-24801313-2626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31456-29122320-46402480-49602626-5252中期阶段42912-54604640-87004960-93005252-9847高级阶段55460-87368700-139309300-148809847-15755初期阶段发达经济阶段68736-1310413930-2089014880-2232015755-23632高级阶段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钱纳里六阶段论钱纳里六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

30、准工业国的经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经济发展阶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段的基本依据。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31、。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

32、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一国或地区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

33、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是一个

34、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阶段。 第五阶段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消费品工业;二

35、是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 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专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甚至于全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的合作伙伴,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后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要,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

36、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例。相互投资占很大比例。 第六阶段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求个性。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37、 首先首先,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发现,产业结构高度的演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发达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著地低于1(表13)。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越接近1,表明其离完成工业化的终点越近。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至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二分之一。但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次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快于第一、二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三次产业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表14)。(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表13 2005年世界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高

38、度43表14 1978-2007年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演进 从1980到1998年短短19年,按制造业在总出口中的份额来衡量,新加坡从43%上升到了86%,泰国从25%上升到了74%,马来西亚从19%上升到了79%,印度尼西亚更是创造了从2%到45%的神话,中国也从48%上升到了87%;同时,即使东亚那些最早工业化的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十九年期间该比例也基本没有跌破它们在80年代初就达到的90%的高比例水平,始终维持在90-95%之间(Dicken,2003:48)。其次其次,对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高度的水平值,各省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上海、北京、天津三

39、个直辖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处于第一阶梯;广东、江苏、浙江、山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和1之间之间,处于第二阶梯;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处于第三阶梯。从平均的视角来看,上海、北京、天津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除了上海较接近以外,北京、天津距离完成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动很大,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一)我国

40、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表表15 200715 2007年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年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地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总体产业结构高度 上上 海海 0.196 0.196 1.092 1.092 1.450 1.450 1.273 1.273 北北 京京 0.151 0.151 0.805 0.805 1.132 1.132 1.034 1.034 天 津 0.134 0.783 0.930 0.829 广 东 0.092 0.730 0.895 0.767 吉 林 0.148 0.961 0.709 0.744

41、 辽 宁 0.159 0.925 0.611 0.731 江 苏 0.198 0.626 0.893 0.696 黑龙江 0.103 0.847 0.593 0.662 山山 东东 0.116 0.116 0.695 0.695 0.709 0.709 0.644 0.644 浙 江 0.135 0.477 0.784 0.584 福 建 0.151 0.504 0.743 0.561 河 北 0.107 0.491 0.643 0.492 最后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高度一直稳步

42、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1958-2001年日本地价指数年日本地价指数1990年为100,1958年为2.91;1964年为11.1;1991年最高为110.4,2001年回落到70.0,其中商业用地地价指 数 从 巅 峰 的1 1 1 . 5 回 落 到2001年的51.6,居住用地地价指数则从109.7回落到83.5,工业用地地价指数从1 0 9 . 8 回 落 到85.4。世界城市化发展有一个共同规律-这就是著名

43、的“纳瑟姆曲线”,它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纳瑟姆曲线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二个拐点: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由

44、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4年的42,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高速成长期。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1996年,依据纳瑟姆曲线预测第二个拐点将出现在2018年。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2001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分别是37.65%和39.1%,已经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1998年38%的城市化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正在从初级阶段向加速阶段转化纳 瑟 姆 曲 线 :1978年17.92%,1996年中国城

45、市化率30% ,预计2018年达到70%的下一个拐点。城市年新增人口1500万 , 人 均120平方米,就是 1 8 亿 平 方 米(270万亩、18万公顷或1800平方公里)。结果:新增土地;存量挖潜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第二个原因就是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这时效率提高如果赶不上成本提高,就会陷入低效益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 第三个原因就是创新力弱,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弱使内需不足,难以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难以有创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使有效投资的机会不足。

46、制度创新不足使市场化竞争严重迟缓,形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不是市场控制。稀缺性资源不是按照效益指标分配,一定会导致低效率。大量低效率高增长的泡沫必定酿成社会不公、经济泡沫。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2年9%以上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这一持续高速增长趋势以及这一趋势还能持续多久就值得我们深刻探讨了。克鲁格曼(1994)在他的著名文章亚洲奇迹的神亚洲奇迹的神话话(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就指出,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没有发挥显著

47、作用,因此,他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克鲁格曼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国内外众多学者用他的观点来引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并认为东亚经济需要调整增长路径,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他们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二是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经济增长以粗放式地消耗要素和资源为代价,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二)中

48、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 20世纪世纪80年代,年代,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一直大于50%,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技术进步的贡献;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年代初期和中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基本持平;1998年以后年以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不显著,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代表的市场化的力量已经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这样,克鲁格曼(1994)所指出的不可持续的东亚增长模式与我国1998年之前经济增长模式是比

49、较类似的。不过1998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一方面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则不断提升;另一方另一方面面,在全要素生产率内部,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净技术进步效应也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关系。由此可见,1998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体现出了其自身的可持续性。从1998年开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中国而言也就已经越来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实现中国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 当然,我们研究也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收益将会归

50、零。若干发展和制度的因素还会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既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也表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会持续下去。(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 3当前宏观发展的一些思考当前宏观发展的一些思考l区域一体化潮流势不可挡区域一体化潮流势不可挡l宏观经济的产业发展基础宏观经济的产业发展基础夜间世界卫星影像夜间世界卫星影像是经济集聚区域,不是国家是经济集聚区域,不是国家(一)中国十二五及未来区域一体化势不可挡(一)中国十二五及未来区域一体化势不可挡2010年初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年初国家五大中心城市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图

51、图5:美国东北海岸大都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大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1942年,法国巴黎大学政治科学学院教授、地理学家戈特曼博士(Jean.Gottman)进行了一次美国之旅,这次在东北海岸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希尔斯补鲁(Hillsbrough)到弗吉尼亚洲的菲尔法克斯(Fairfax)之间这一城市密集地区的简单旅行,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沿东北海岸大城市的密度,这激发了他关于大都市连绵区理论的思考。那么,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全世界到底存在哪些大都市连绵区呢?1976年戈特曼教授发表论文世界上的大都市连绵区系统(Gottmann,1976),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世界上存在的六个大都市

52、连绵区。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连绵区: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2、北美五大湖大都市连绵区:该大都市连绵区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3、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连绵区:该城市群从千叶向西,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4、欧洲西北部大都市连绵区: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因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所构成。5、以伦敦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区:由伦敦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包括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

53、城镇构成。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另还包括江苏泰州(苏南部分地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570万。图图6:全球六大都市连绵区(:全球六大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图图7:美国目前都市连绵区分布图:美国目前都市连绵区分布图资料来源:Lang Rand Dhavale, D. Beyong Megalopolis: Exploring Americas New Megapolitan GeographyR, Metropolitan Institute Census

54、 Report, 2005.(二)宏观经济下的产业支撑(二)宏观经济下的产业支撑表表16: 1987-2007年我国主导产业群演化趋势年我国主导产业群演化趋势行业/指标行业编号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环向系数1987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1.7374 1.2609 2.9983 其他工业241.6387 1.3045 2.9432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131.5616 1.3092 2.8708 化学工业141.5253 1.2093 2.7347 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221.6083 1.1191 2.7275 纺织业071.0220 1.3725 2.3945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55、101.1558 1.2187 2.3745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91.0080 1.2598 2.2678 1990年其他工业241.6196 1.3559 2.9755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1.6380 1.3128 2.9508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131.5262 1.2161 2.7423 化学工业141.4587 1.1467 2.6054 纺织业071.1282 1.2653 2.393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1.0176 1.3417 2.3594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01.0347 1.1686 2.2033 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1992年金属冶

56、炼及压延加工业161.8300 1.1505 2.9806 其他工业241.5105 1.2600 2.7705 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221.4261 1.1111 2.5372 化学工业141.3606 1.1459 2.5064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131.1590 1.1560 2.315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1.0257 1.2624 2.2881 1995年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221.7905 1.1511 2.9416 化学工业141.4982 1.2397 2.7379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1.5400 1.1761 2.7161 其他工业241.3853

57、 1.2450 2.6303 纺织业071.2375 1.3558 2.5933 机械设备修理业231.3209 1.1732 2.4941 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1997年金属矿采选业042.2547 1.0981 3.3528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1.6667 1.3768 3.0435 机械设备修理业211.6118 1.0848 2.6965 化学工业121.3984 1.2618 2.6603 金属制品业151.0605 1.4138 2.4743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01.2023 1.1579 2.3602 纺织业071.1181 1.2185 2.3

58、366 2002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41.7195 1.2895 3.009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111.8061 1.0739 2.8801 化学工业0121.5311 1.2896 2.8207 金属制品业0151.1127 1.4050 2.5177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0101.3543 1.1423 2.496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71.0357 1.4277 2.463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341.2355 1.1464 2.381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131.0548 1.1217 2.1765 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2005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41.6729 1.2663 2.9392 化学工业0121.5624 1.2951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