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辨与_史记_的书法体例及附传_史记_老子传_析疑之一_第1页
老子之辨与_史记_的书法体例及附传_史记_老子传_析疑之一_第2页
老子之辨与_史记_的书法体例及附传_史记_老子传_析疑之一_第3页
老子之辨与_史记_的书法体例及附传_史记_老子传_析疑之一_第4页
老子之辨与_史记_的书法体例及附传_史记_老子传_析疑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之辨与5史记6的书法体例及附传5史记#老子传6析疑之一李贤臣本文从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入手,将老子之辨与5史记6的书法体例特别是附传联系起来,从一个新的解度和层面对老子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李贤臣,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开封市475001老子是一位众说纷纭的人物。本世纪初,围绕着司马迁的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6(以下简称5史记#老子传6或5老子传6的传主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场老子其人及其时代的激烈争论。争论的时间之长,参与的学者之多,都是空前的,仅5古史辨6第四册和第六册所收集的论文即多达40万字。对这场学术之争,今天到了认真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历史与现实既为这种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要求,同

2、时又为反思和总结创造、提供了条件。当年的老子之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现象,远远超出了老子本身,而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各种系统的探讨和总结。本文拟将老子之辨与5史记6的书法体例,特别是附传联系一起,从一个新的解度,新的层次上对问题试作新的考察。同时希望通过这种考察,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对历史巨著5史记6的深入探索。一考察本世纪初的老子之争,令人奇怪的是,除少数学者,如高亨、唐兰等人外,争议各方的大多数学者却共同认为,5史记#老子传6的作者司马迁,对老子究系何人辨识不清。例如梁启超说:/但那篇(按,指5老子传6实在迷离惝恍,一个人的传有三个人的化身0¹。郭沫

3、若说:/关于老子的存在,司马迁竟提出了三种解说来,一个是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太史儋0,/司马迁很想把这三种主张都调和起来0º。罗根泽说:/以-整齐百家杂语.自命的司马迁,无法整齐,止好-并存诸说.0»。诚然,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都难免有缺失或差错,5史记6中也确实有不少存疑之处。太史公曾自云:/书缺有间0,/疑者阙之0,/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0。但是,如果说司马迁连传主都不能确定,却又强为之立传,这与史学家的严肃的学术态度,与一个公认的/良史0之才,与一部被誉为/实录0的历史箸作,其间的反差岂不是太大了吗?5史记#老子传6中,除/老子者,名耳,字聃,姓李氏0外,的确又提

4、到了另两个人,即老莱子和周太史儋。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写?如何理解5史记#老子传6的旨意?清人方苞从文章学的角度作了分析,他在5书老子传后6中说:太史公传老子,著其国焉,著其邑焉,著其乡焉,著其里焉,外此无有也;著其氏焉,著其名焉,著其字焉,著其谥焉,著其官守焉,外此无有也;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著其封焉,著其仕之时与国焉,19第37卷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7No.2 1997年3月J.o f Henan Univ.(Soc.Sci.M ar.1997著其家之地焉,外此无有也。盖世传老子多幻奇荒怪之遗迹,故特详之,以见其生也,有国邑、乡里、

5、名字,其仕也,有官守,其终有谥,其身虽隐而子孙世有封爵、里居,则众说之诞,不辨而自熄矣。世传所以多幻怪者,盖因老子见周之衰而隐去,莫知所终,故不详其年寿所极。而同时有老莱子言道家之用,后百余年有周太史儋,号为能前知,儋、聃同音,故其传与老子相混,世莫知其然否。列序及此,然后正言断之曰:/老子隐君子也。0则非有幻怪明矣。终之曰:/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0则著书言道德者乃李耳,而儋与老莱子别为二人明矣。始吾友昆绳实为是解,微昆绳不知太史公用意如此也。而昆绳既殁,其所述盖无传焉。由是言之,凡古书之存而后人不得其意,与得之而其说不传者,可胜道哉!¼方望溪的分析,尽管还有可议之处,例如/众说

6、之诞,不辨而自熄矣0,就大为不然。但是,他从5老子传6中真实地看到了司马迁对老子其人有极明确的断案。他的那种/古书之存而后人不得其意,与得之而其说不传0的浩叹,正可以引起我们深长思之。然而,仅从文章学的角度去分析5史记#老子传6,它的可靠性与说服力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它难以避免主观臆断之嫌。文章学的分析,只有建立在充分的内证及旁证的基础上,并且揭示出文献的内在思想逻辑,才有真实的力量。望溪的5书老子传后6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就其论证的本身而言,即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可靠的证据;而且,他的分析就事论事,没有深入到5史记6的书法体例,对问题作理论的回答。所以他到底也未能说明,以至于回避了5老子传6

7、何以同时记载了三个人。由此可见,老子之辨,其结果必然会反弹到对5史记6书法体例的重新认识上来。二事实上,司马迁在5史记#老子传6中,对老子与老莱子的区分,可谓泾渭分明。我们试将传中记述二人的文字排比如下: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传中的记述,只是告诉我们,老子与老莱子有诸多相似之处,却无论如何也读不出司马迁怀疑老子可能是老莱子。相似而不相混,司马迁在表述上对他们作了细致的分辨。我们不妨细玩太史公的妙文。5老子传6在老莱子之上特别冠以/或曰0,从而将作者之意与世人传说区别了开来。/亦楚人也0,

8、表明老莱子是老子之外的另一个楚人。/著书十五篇0,与/著书上下篇0,自是两部不同的书。老莱子的书/言道家之用0,老子的书/言道德之意0,二者在内容上也显然有别。考5史记#太史公自序6载司马谈5论六家之要指6云:/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0对照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6的赞语所云:/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0,又云,庄子、申子、韩非等人的学说/皆原於道德之意0,可以清楚地看出,5老子6一书/言道德之意0,兼有/虚无0之本与/因循0之用。老莱子/著书十五篇0,只言/道家之用0,而未言/虚无0之本。作为良史之材,太史公的史笔之妙,也在这种看

9、似略不经意的细微之处而见一斑。再考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益见5史记#老子传6言不虚发,在在有据。帛书中有两种5老子6的写本。甲本文字近乎篆体,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抄写当在汉高祖时期;乙本字迹为隶体,避/邦0字讳却不避惠帝刘盈名讳,抄写当在惠帝或吕后时期。两个抄本均在司马迁出生之前问世,都分作两篇,正应5老子传6所云/老子乃著书上下篇0之说;乙本在两篇的篇末还分别标有5德6、5道6篇题,正应5老子传6所云/言道德之意0一语;而且,乙本于5德6篇末标出/三千四十一020字,于5道6篇末标出/二千四百二十六0字,正应5老子传6所云/五千余言0之数。总之,无论就篇数、字数,还是就内容而

10、言,帛书5老子6都与司马迁所载的李耳老聃之书,丝丝入扣,完全吻合。所以,在司马迁看来,5老子6的作者为李耳,是无可置疑的。又查5汉书#艺文志6,确有5老莱子6一书的著录,从而证实了汉代又有老莱子的著作流传。著录云:/5老莱子6十六篇。0书目下班固自注道:/楚人,与孔子同时。05史记6与5汉书6都记载了老莱子之书,只是书的篇数稍有出入:一作/十五0,一作/十六0,大概是由于/五0、/六0字形相混,而造成的传抄之误。5汉书#杨雄传赞6且云:/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於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0非常清楚,汉代既有5老子6,又有5老莱子6,它们是分别属

11、于李耳老聃与老莱子两个人的两种道家著作。最后让我们从相关的文物、文献的考察,再回到司马迁的5史记6上来。5史记#仲尼弟子列传6云: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遽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在这里,司马迁将老子与老莱子确然书作两人,还有什么含混之处,还需要我们再置辩一辞么?三如果说,5史记#老子传6虽载老莱子与老子相似,却未言二人相混的话,那么,5老子传6载太史儋,则提出了与老子相互混同的问题。传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0或曰儋即老

12、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这一节文字记述了由于老子的年寿问题,而引起世人对老子的附会及争议。因为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0之后,便/莫知其所终0,所以老子的年寿遂成悬案;又因为老子/修道而养寿0,所以又都认定老子长寿,一谓/百有六十余岁0,一谓/二百余岁0。在这两种意见中,认为老子/二百余岁0者,实质上是主张/儋即老子0论的,那原因很简单: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是在/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0,孔子享年七十有三,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0,老子与孔子同时又长于孔子,假若/儋即老子0,老子必须活到二百岁以上。认为老子/百有六十余岁0者,自必对/儋即老子0断然持否定态度。但这两种意见

13、,终因老子年寿无确证可考,故而/世莫知其然否0。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争执不下的两种不同的意见之中,其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看法与依据,即都认为老子是孔子问礼的李耳老聃,都依据老子的年寿而推断老子是否为太史儋。/儋即老子0论者认为,周太史儋就是当年的那位李耳,儋、聃同音,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儋非老子论者认为,周太史儋与当年的老聃李耳毫不相干,他们是年代不同的两个人。争论的双方都不曾怀疑老子为孔子问礼的李耳老聃,表明了当时的社会对老子其人具有普遍的共识。与此相对照,近人所谓的/老子即太史儋0,以太史儋而否定、取代李耳老聃,断定老子为战国人,并且把这种意见硬说成是汉人的/儋即老子0的观点,岂不是曲解了、唐

14、突了古人!在/儋即老子0与儋非老子的争议中,史学家司马迁是主张儋非老子论的。5史记#老子传6涉及到这一问题的表述,都十分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0,/盖,或,0的笔法表现了司马迁对/老子百有六十余岁0一说的倾向。在如实地记载当时两种意见的争执及/世莫知其然否0之后,太史公道:/老子,隐君子也。0这确实如方望溪所云,是/正言以断之0,是作为一位史学家,对当时相持不下的争论的评断。/隐君子0这一断语,与/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21隐无名为务0,/子将隐矣0等,前后呼应,不只是对老子出关而隐的论定,也是对其一生的思想、行事,包括出关前作/周守藏室之史0的论定,它划清了

15、老子李耳与周太史儋的关系。作者还采用了前后文对照的表述,将老子与太史儋区别了开来。前文载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0,后文载儋乃/周太史0,官职不尽相同。前文载老子出关而隐,后文载太史儋见秦献公而高谈天下大势,行藏出处不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前文已明言老子出关之后,/莫知其所终0,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它与后文所载/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0一语形成强烈的对照既有史书记载,自然不是/莫知其所终0;既已断言/莫知其所终0,自然以为史书所载的周太史儋不是那位出关而隐的老子李耳了。周太史儋其人其事,司马迁还在5周本纪6、5秦本纪6和5封禅书6中作了大体相同的记载。对照5老子传6与这三篇所书,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

16、司马迁对老子与太史儋的分别。在5周本纪6等三篇中,只字未提太史儋与老子有任何关系,此与5老子传6不同之一;之二,三篇均未言及太史儋的记载出自何处,唯独5老子传6特别说明出自/史记0;之三、各篇记述太史儋,所依系年各有不同:5周本纪6书作/烈王二年0,5秦本纪6书作/(秦献公十一年0,5封禅书6书作/(秦灵公作下,祭炎帝,后四十八年0,而5老子传6则书作/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0。总括以上三点,5老子传6对于太史儋的记载,都意存分辨,旨在区分老子与太史儋其人。首先,5老子传6记述世人关于/儋即老子0与儋非老子的争议,不是信笔而书,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而是有意提出对他们的分辨问题。在另外三

17、篇中,太史儋径自作为历史人物、历史活动而记述的,历史上的太史儋与老子毫无干系,因此也就不必提及世人的争议了。其二,5周本纪6等三篇对太史儋其人其事,既是作为历史的记载,其真实性自然不待言,所以无须云出自/史记0。5老子传6特标/史记0加以强调,其用意固在分辨,有如上文所言,使老子与太史儋形成强烈的对照,一位/莫知其所终0,一位史有明载,他们实为二人。其三,5周本纪6、5秦本纪6、5封禅书6载太史儋,分别依据周朝、秦国、祭祀而系年,乃史书凡例。所以晋人杜预5春秋序6曰:/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就远近,别同异也。05老子传6以孔子为系年的依据,推算太史儋见秦献公的时间

18、,非史书的常例,而只能是一种变例或特例。这一记事系年的变例或特例,是建立在老子与孔子有关,即对/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0的确认之上的(按,此层意义另有专文详论,司马迁依据老子与孔子同时而长于老子的这一认定的事实,将老子与太史儋区分了开来。老子既然以/自隐无名为务0,既然已经隐去,就不可能在隐后多年,以至/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0,重出见秦献公。否则,就与老子的思想、学说,与其初衷大相径庭了。其四,让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玩味5老子传6中的/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0一语。在另外三篇之中,除无/史记0二字外,皆一字不差的书作/周太史儋见秦献公0。不难看出,/周太史儋见秦献公0,实为/史记0原文,司马迁

19、所载严格遵循了/史记0书法,而这一书法的本身,即昭示了儋非老子。一方面,/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0,见秦献公的即使真是原先那位/见周之衰乃遂去0的老子的话,也不当以/周太史0的名义;另一方面,先秦史家书法一向谨严,于名分尤为注重,决不会将一位弃周而隐达百年之久的原/周守藏室之史0,而径自书为/周太史儋0。而且, /见0者,谒见也。积极用世如儒家之孔孟,尚论/不见诸侯0之义,尚遵/古者不为臣不见0, /非其招不往也0的谒见之礼½被5史记#老子传6称作/隐君子0的道家鼻祖老子,反倒会在/二百余岁0之年,以不堪老朽之躯,而主动谒见诸侯秦献公,并且纵论那种王霸之言么?司马迁否定/儋即老子0

20、,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他看来,老子与太史儋判然两人。太史公再四记载太史儋见秦献公所言之语,这表明22他对太史儋此论的确认与重视。早在战国之初,太史儋即预见到了秦国将取代周王朝而统治天下,他的议论提供了历史演进、王朝兴衰的思想资料,这不能不引起史学家司马迁的特别关注。而且,司马迁认为,在秦国兴起的过程中,秦献公是一位重要的君主,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5史记#六国年表序6指出:/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於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0太史儋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见秦君,作为历史现象,太史儋的所言所行,显示的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自我意识或发展变化的征兆;作为历史人物,周太史儋在

21、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已不止是史官的角色,而是一位政治预言家,一位与老子所学所宗,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对照5史记6的5老子传6和5孔子世家6中所载老子教导孔子之言,越发看出太史儋与老子绝非同类之人。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¾。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依照老子的观点,太史儋谒见秦献公的议论,堪称/聪明深察0,/博辩广大0,其/态色0、/骄气0溢于言表,绝非/深藏若虚0,/容貌若愚0的盛德君子。太史儋的/深察0、/博辨0,虽非/发人之恶0,/好议人者0,却是在议论国事、朝政,以危言耸听,这即使不会/危其身0,/近於死者0,但也/无益於子之身0,绝非老子所取。而且,身为/周太史0,却偏要背着周天子在其诸侯秦献公的面前大谈周、秦离合,并预言将有新的/王者出焉0,其用心何在?岂非弃周附秦,背离了老子所谓的/为人臣者0之道吗?就这样,司马迁用太史儋与老子大相径庭的言论,揭示出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处世态度,将他们严格地区分了开来。在汉代,另一位杰出的史学家班固,也将老子与太史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