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_第2页
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作者:陈君生,刘学义,朱大成,高健伟,梁兴平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88医院 骨科,山东 泰安 271000【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新方法。方法 对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西医的病灶清除,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中医口服祛邪扶正,补气养血益肾之中药,外用活血,祛腐生新之中药治疗。结果 17例全部临床愈合。结论 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好。【关键词】 骨髓炎;病灶清除;辨证施治慢性骨髓炎是一种顽固而不易根治的感染性疾病,它具有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是临床

2、常见的致残疾病。自2001年7月2005年11月,我们采用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病人中,男15例,女2例,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者23岁,发病部位胫骨11例,股骨5例,肱骨1例。发病原因均为开放性创伤骨折所致。1.2 病情迁延情况 所有病人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的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型,因早期处理不当而继发感染。病程最长4年,最短3个月。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消瘦,舌质黯淡,脉细弱。伤口周围可见色素沉着及不同程度的红肿瘢痕肉芽组织,伴有稀薄脓液渗出。1.3 检验及放射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均有不同

3、程度升高,血红蛋白正常或稍低,血沉快。分泌物培养:1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溶血性链球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X线示:骨干不规则增粗,髓腔变窄,不规则,局部有大小不一溶骨破坏,可见大小不一的死骨及骨内空洞透光区。14 治疗方法141 病灶清除术 手术切除伤口炎症肉芽组织,彻底清除脓腔,尤其注意将死骨清除干净。清创时我们采用磨转进行病灶清除。边清除边用1的氯己定液浸泡,对骨折不愈合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稳定骨折端,注意伤口内不留任何内置物。对于骨折愈合而骨髓内有脓液者常规行开槽引流。总之,使任何有炎性的骨质及软组织,充分暴露引流,不封密伤口。术后按药敏试验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142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认为慢性骨髓炎是外感湿热邪毒,久而不解, 蕴传入骨为脓所致。 其分型是根据“正气”“邪气”轻重而定。依据正邪盛弱程度分别采用祛邪扶正的治疗方法。“久病必虚”,慢性骨髓炎病程往往迁延不愈,病人往往合并气血虚,肾气不足的表现, 故治疗时应着重加强补益。143 中医分型1431 热毒炽盛型 本组共3例,均为病程短者,患处红肿、热痛,窦口流黄稠脓液,体温38°以上,中医症候中有口渴、便赤,舌红、脉洪数,治拟祛湿邪泻火,药用生地15 g,金银花10 g,泽泻10 g,车前子9 g,知母10 g,茯苓12 g,蒲公英15 g,败酱草12 g,黄连9 g,黄柏9 g,红花9 g,甘草6 g,

5、邪毒盛者加清热解毒之连翘、紫花地丁。血瘀者加桃仁、川芎等。1432 脾肾阳虚型 本组共10例。患处稍肿胀、疼痛,体温正常或稍高。症候有畏寒、乏力、纳差、舌淡、脉沉缓无力。X线可见骨质疏松。治则益肾补脾,托里解毒,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药用黄芪30 g,党参15 g,川芎,山药、白术、金银花、牛膝、茯苓、熟地各12 g,白芷、皂角刺、甘草各6 g。1433 气阴两虚型 本组病人共4例。表现为局部稍肿痛,有轻度灼热感,破溃口流清稀淡薄脓液。症候见:乏力,口干,自汗,体温不高,脉细无力,舌红。治拟益气养阴,清虚热解毒。药用黄芪30 g,党参30 g,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各9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

6、g,陈皮、木香、制乳香、没药、穿山甲各6 g,重在补气养血,益肾生精,佐以祛湿毒。1434 中医外治法 将伤口清创后不封闭,用中药:煅石膏100 g,红花石20 g,蒲公英、血竭、侧黄柏、黄芩、黄连各15 g,冰片10 g,麝香0.5 g,小火煎至约200 ml 去渣,尽量将药液浓缩,无菌纱布浸入,沾透药液后,置入清创后伤口内,不留无效腔,充分引流,每日换1次,诱导肉芽生长,祛腐生新,待肉芽生长覆盖伤口后,可配合应用生肌膏,以促进生肌收口,待肉芽生长充满伤口后,可植中厚皮片覆盖。15 结果 17例病人经治疗,全部获得愈合。病人自觉精神好,食欲增多,白细胞及血沉恢复正常。患处伤口红肿消失,窦道闭

7、合时间最长4个月,最短1个月。骨折未愈合者待症状稳定后2次植骨手术治疗后愈合。随访时间最长5年,最短3个月,有1例伤口处红肿,再次按上述方法治疗后渐愈。X片示骨质疏松及死骨腔逐渐消失。2 讨论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伤口污染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伤口处理不当,再植入内固定物,常常导致伤口感染,引发慢性骨髓炎,在中医属附骨疽范畴,分为附骨疽和附骨痈,因外伤致门户大开,邪毒外侵并与淤血互结,深蕴于里,留于筋骨经络,气滞血瘀,腐筋蚀骨,蕴郁成脓。西医认为,外伤后,局部软组织损伤,细菌入侵,局部抵抗力差,处口处理不当,致细菌繁殖,侵袭而成。现代医学治疗

8、多采用清创+冲洗引流,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对骨髓炎急性期的治疗有明显的作用,但在祛腐生新方面不及中医药疗法。祖国医学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应用清、托、补三法,配合中药外用,直接作用于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及肉芽生长,修复创面,所以效果满意;同时慢性骨髓炎患者因湿热邪毒久郁不解,精气耗伤,正气衰弱,邪毒内壅化脓所致,故内治时偏重于正气虚邪气盛两个方面:表现为全身气血不足,局部气血淤滞。辩证用药时加入养血活血和通经解毒药;局部应以化淤消肿,提毒祛腐为要。西医认为慢性骨髓炎之所以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主要原因为死骨的存在,死骨作为化脓感染的核心,藏纳细菌,使窦道经久不愈;无效腔骨质破坏后遗

9、留空腔,髓腔因长久感染而硬化,局部软组织因长期感染浸润而纤维化,形成内腔大而外口小的瘘管,存留细菌。因此,去除死骨,刮除脓液,清除病灶是必须的。传统的碟形清除引流冲洗术、单纯的口服中药等方法,都是局限看待此病,而没有全面认识该病的病理病机,效果较差。从中医角度来看,可能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无以充骨生髓化血,致使骨髓腐败,经久不愈。近年来不少报道称:“中医气血学说、肾虚”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密切相关1。黄芪等药理研究表明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具有吞噬活性的细胞可产生各种氧化活性物质,均有强烈的杀菌作用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可促进健康肉芽在骨髓腔的生长,改善了病骨的抵抗力3,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但由于我们目前治疗病例尚少,在中医具体辩证分型和如何缩短疗程上尚无成熟经验,需进一步总结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