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辨治湿热病浅析_第1页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浅析_第2页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浅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薛生白辨治湿热病浅析        【摘要】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其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尤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的学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薛生白; 湿热; 湿热病篇清代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温病的重要专著,该书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其问世使后人辨治湿热性质的疾病有章可循。本文试从薛氏对湿热病的

2、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1    病因病机    薛氏认为湿热病的形成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因在于脾虚湿停,外因在于湿热邪气,即所谓:“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在湿热的发病机理方面,其强调湿热为病多是内外合邪,即素有内湿者易感受外湿,外湿入侵人体后又必与内湿相合,并进一步影响脾运而助内湿。这与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的湿热发病观点是一致的。他还指出,湿热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由阳明

3、太阴受病”及“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这就说明在湿热病的病机转化方面,与中气的虚实密切相关,即“中气实者病在阳明,中气虚者病在太阴”、“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 反之,中气虚者其病必甚。2    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    薛氏认为:“温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又谓:“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并进一步解释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所谓“上受”仍是指从“口鼻”而入。由此可见,薛氏认为湿热病邪由表入里者少见,而多从口鼻而入,困阻中焦脾胃。此

4、外,薛氏在阐述传变趋势上,将其分为“湿遏卫阳”“湿在表分”“湿在肌肉” 等邪在卫表;“湿热伤肺”“湿热阻遏膜原”“湿伏中焦”“湿滞阳明”“湿在下焦”等邪在气分;“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热邪充斥表里三焦”“邪陷营分”“上下失血”等湿热化燥化火,入营动血。3    辨证要点    在湿热病的辨证方面,薛生白认为“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遂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由表入里、从上到下的立体辨证模式,即初期的卫气同病,中期的邪在气分,后期的邪入营血,其中邪在气分还分为邪在上焦、邪在中焦、邪在下焦。在这一模式中,薛氏注重辨舌,并把辨舌作

5、为诊断湿热病各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湿热病篇中共有七条原文论述辨舌,若见“舌白”或“舌遍体白”,多为湿未化热或湿重尚未蕴热之轻证;若见“舌根白,舌尖红”,乃“湿渐化热,余湿犹滞”;若见“舌光如镜”,乃“胃液受劫,胆火上冲”,为邪在中焦;若见“舌黄或焦红”“舌焦红或缩”“或舌无苔”,为热入营血;若见“舌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硬”“舌苔干缓起刺或转黑色”者,多为湿热化燥,热结致痉。此充分体现其“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决”的辨证思想。纵观该篇全貌,其于湿热病之辨证,除注重辨舌,还以脏腑、经络、六经、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综合运用为其最大特点。4    治疗方法  &#

6、160;  湿热病邪,热处湿中,湿中蕴热,两者相互搏结,其结果往往滞留于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难于速去。为此,叶天士指出:“湿热浊气,交扭混乱必日分消”“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明确指出治疗湿热温病,当分解湿热邪。薛生白亦说:“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否则“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而三焦俱困矣”。 可见,薛氏在治疗上继承了前人的湿热分治,三焦分治之法。1         4.1   卫

7、气同病此湿热病的初起阶段,多为湿重于热,薛氏治以祛湿为主,兼以清热。如“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邪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大力子等味”,薛氏用辛温芳香之藿香、香薷以疏散表湿,辛凉疏风之薄荷、大力子以清表热,使湿热由表而去。4.2   邪在气分湿热之邪在卫分停留时间不长,必直驱中土,滞留脾胃气分久而不解,故湿热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薛氏认为,气分证在湿热病中,病程最长,变化较多,应据其湿热孰轻孰重以及部位的不同,分为邪在上、中、下三焦。邪在上焦,宜芳香宣化为主。如“初起壮热口渴,胸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蔽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

8、、无汗者加葛根”“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鲜稻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薛氏所用药物皆轻清透化之品,以轻开上焦之气,使腠理通达、气机调畅,达到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清。邪在中焦,宜苦温燥湿为主。如“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六一散、佩兰叶等味”“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六一散、苍术、半夏、干菖蒲等味”,薛氏所用药物以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等燥化中焦之湿为主。病虽在中焦也可见有上焦之证,故加入桔梗、藿香清宣上焦,并以六一散清热利湿,引导

9、湿热之邪自下而出。邪在下焦,则宜淡渗利湿为主。如“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薛氏其所用药物均性甘味淡,淡渗以利湿,使湿浊从小便而解。即刘河间所言“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宣上、燥中、渗下三法在临床上往往又互相配合运用,不拘某一阶段。4.3   邪入营血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日久,易化热化燥,若病邪进一步深入可内传营血分,导致动风动血闭窍之证。如“壮热烦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荣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

10、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荣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丹皮、赤芍、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此阶段,薛氏常配伍咸寒之品,以犀角凉血解毒、羚羊角清肝熄风。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予钩藤、鲜菖蒲、至宝丹之属。银花露芳香化湿,生地、玄参、连翘凉血养阴。若见湿热化燥,热结阳明,其亦用承气汤通泄肠胃之热。如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舌,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大承气汤下之”。由此可见,邪入营血后,病情复杂多变,所以薛氏治疗不拘一法,以清营解毒、开窍熄风、凉血止血、通腑泄热等多管齐下,分而

11、治之。5    善后调理    湿热后期,邪恋脏腑,易阻碍气机,薛氏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病后调理之法。如“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薛氏以元米配芋术,隔日再饮,乃“宗仲景之法,取气不取味,走阳不走阴,以元米汤养阴逐湿,两擅其长”。若病后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则用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甘淡和胃,健脾除湿,升清降浊,使吐利自消;若见湿热余邪未清,胃气未醒之证,予五叶芦根汤宣畅气机,芳香醒胃,使祛邪而不伤正;若余邪内留,胆气不舒,致目瞑惊悸梦惕,予郁李仁滑可去着,泄除湿热余邪,姜汁炒枣仁、猪胆皮宁心安神又兼散邪。由此可见,薛氏善后调理注重脾胃肝胆,以健脾醒胃,疏泄肝胆来清除余邪,对症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