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_第1页
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_第2页
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_第3页
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_第4页
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         【内容提要】金末是金代文学繁盛时期,也是金代文学观念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本文结合金末盛行的谈辩之风,认为金末的谈辩之风推动和影响了文学观念的纷争。文章将金末文人分为传统派和创新派两在阵营,前者以赵秉文、王若虚等人为代表,后者以李纯甫、雷渊为代表,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继承与创新、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两个方面。两派互相激发,促进了理论的发展,但也有偏激的意气之争。【关键词】 谈辩之风 传统派 创新派 理论纷争 一、 金末的谈辩之风与金末文坛的两大阵营金末是金代文学繁盛时期,也是金代文学

2、观念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当时尚没有进入主流诗坛的青年诗人元好问,以旁观者的眼光在论诗三十首开篇中指出诗坛的纷纭现状:“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将泾渭各清浑。”虽然最后也未必有“诗中疏凿手”使纷争各方泾渭分明,但是纷争却激发了理论的发展,推动着文学的创作。所以,在论及金末文学观念纷争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金末的谈辩之风。早在金代中期,就开始渐渐兴起谈辩之风。着名诗人、书画家王庭筠(?-1202)“仪观秀伟,善谈笑,俯仰可观”1,着有丛辨十卷。丛辨一书早已失传,从书名来看,应是与辩论相关的学术着作。王庭筠的出身、人品、器识、文艺才能,都超越群伦,“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为

3、后辈学人所景仰,冯璧、李纯甫等人就直接受益于他。稍后于他的名臣萧贡(1162-1223)官运亨通,博学能文,着有公论二十卷、注史记一百卷、文集十卷等,其中公论亦是学术批评类的着作,金末刘祁说该书“评古人成败得失,甚有理”。至金末,谈辩之风大盛,善于谈辩的人比比皆是。只要浏览一下归潜志、中州集等书,就可以发现大量记载:(赵秉文)文出于义理之学,故长于辨析。元好问全集卷十七闲闲公墓铭(李纯甫)每酒酣,历历论天下事,或谈儒释异同,虽环而攻之,莫能屈。归潜志卷一(李纯甫)眼花耳热后,人有发其端者,随问随答,初不置虑。漫者知所以统,窒者知所以通,倾河泻江,无有穷时。中州集卷四善持论,李右司之纯以辨博名天

4、下,杯酒淋漓,谈辞锋起;公能三数语窒之,唯有叹服而已。元好问全集卷十九内翰王公墓表屏山(李纯甫)常言天下辩士三人,王仲泽、马元章(马天采),纯甫其一也。 中州集卷七性明俊不羁,博学,无所不通。长于谈论,使人听之忘倦。-归潜志卷二(雷渊)酒间论事,口吃而甚辩,出奇无穷,此真豪士也。归潜志卷一善谈论而中节最长于义理之学,下笔数千言。中州集卷四斫头不屈面如铁,一说未穷复一说。 李纯甫送李经(李献能)善谈论,每敷说今古,声铿亮可听。归潜志卷二其中尤以李纯甫、王若虚、雷渊等人最为活跃。这些文人交往密切,经常就各种分歧展开争论,互相发难,互相推进。如王若虚与李纯甫私交甚厚,王若虚有忆之纯三首、复寄二首,忆

5、之纯诗曰:“幼年求真契,中年得伟人。倾怀当一面,投分许终身。”可见他们相当投缘。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分歧,王若虚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慕乐天之高,而不逃禅”,所以,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辩释,而李纯甫却以佛教思想为归宿,故重在辨明儒佛异同,其鸣道集说、司马温公不喜佛辨、程伊川异端害教论辨等都是此类论着。因此,当他们在“灯火谈玄夜”谈玄之时,必然有所辩论,有所生发。金末盛行的谈辩之风,客观上激发文人的谈辩兴趣,促使文人思考一些热点问题,并参与讨论,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由此也就产生出许多辩论性很强的理论成果。尽管大量议论未能形成文字,随风散去,但还是保存了一些相关成果。这方面,王若虚最为典型。他的

6、滹南遗老集几乎可以说是金末谈辩之风的产物,在四十六卷中,有三十七卷篇目名称冠以“辨”字,即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着述辨惑、杂辨、谬误杂辨各一卷,文辨四卷,另有诗话三卷沿用宋人称呼,其性质实际上是“诗辨”。甚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显着的论辩色彩。即使像题渊明归去图这种淡远宁静的题材,到了他的笔下,也有了辩论特征:“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诗中的语气像是与陶渊明辩论似的。在这种风气的作用下,金末文学思想形成了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辩论性。王若虚自不

7、待言,元好问、李纯甫等人也是如此。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早期诗论以批评为主,李纯甫西岩集序反驳三种“可笑”之论(见下文),都是辩论性的体现。金末文坛辩论涉及面很广,参加者众多,在看似热闹无序的论辩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方以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等人为代表,观点偏向于儒家正统思想,姑且称为传统派;一方以李纯甫、雷渊、李经等人为代表,观点偏向于创新,姑且称之为创新派。两派各自聚集着一批文人,都有理论主张,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创作实绩。他们都致力于改革金代中期以来尖新浮艳的不良诗风,引导金末文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刘祁归潜志卷八说:“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

8、在某些方面,他们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很多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继承与创新、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等方面,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二、继承与创新之争继承与创新是一对老矛盾,早在北宋时期,这一矛盾就已经相当突出。面对前代丰厚的文学遗产和巨大的创作成就,后人必须回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北宋诗人大多注意学习古人,如王安石曾经“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苏轼作诗多取法唐人,晚年尤喜陶渊明,黄庭坚师法杜甫等人,同时他们又自觉地追求创新,努力“自名一家”。如苏轼曾说,“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

9、为古律,自成一家”。不管如何,文人们普遍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如果侧重继承,师法前人,可能难以突破前人的囿限,难以有大的创新;另一方面,如果无视前人,师心自造,又无异于闭门造车,苦心所得,可能毫无新意。换言之,后代文人不能不有所继承,也不能不有所创新,只能在继承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的负担愈益沉重,而创新的空间却日渐萎缩。在实际创作中,难免有所偏向。金代文学承北宋余绪,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更加突出。只是在金末之前,人们还没有强烈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没有就继承与创新这两者关系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到金末,文坛领袖们要指导繁盛的创作,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文坛两派特别是赵秉文、李纯甫二人在这一问题上

10、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壁垒分明,争论主要即在他们之间展开。赵秉文尽管“晚年颇以禅语自污”10,但其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元好问说他“不溺于时俗,不汩于利禄,慨然以道德、仁义、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沈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11。他的文艺观当然深受儒家的影响。他认为:“诗文之意,当以明王道,辅教化为主,六经吾师也,可以一艺名之哉!”12他的创作也被杨云翼称为“粹然皆仁义之言也,盖其学一归诸孔孟,而异端不杂焉”13。有这种“宗经”的观念,那么,他在继承与创新之间,自然偏向于继承。基于李纯甫等人的创新指向,特别是在刻意创新中暴露出的问题,赵秉文有针对性地强调师法古人的重要性。青年诗人李经(字天英)受到李纯甫

11、的指点,当他向赵秉文献上自己诗歌和书法作品时,赵秉文写下长文答李天英书,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诗歌发展到韩愈,“古今之变尽矣”,后代诗人不可能一无依傍,即使是“高视古人”的苏轼,也“不能废古人”。这种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他指出:足下之言,措意不蹈袭前人一语,此最诗人妙处,然亦从古人中入,譬如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成可也。故为文当师六经、左丘明、庄周、太史公、贾谊、刘向、扬雄、韩愈,为诗当师三百篇、离骚、古诗十九首,下及李杜,学书当师三代金石、钟、王、欧、虞、颜、柳,尽得诸人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学古人也,亦非有意于专摈古人也。自书契以来,未有撰(

12、疑是摈字)古人而独立者。若扬子云不师古人,然亦有拟相如四赋,韩退之惟陈言之务去,若进学解则客难之变也。南山诗则子厚(疑是虚字)之余也。岂遽汗漫自师胸臆,至不成语,然后为快哉?这里,他虽然肯定李经的创新努力,却批评他一味师心自造的创新途径。他认为无论是学习诗歌还是学习书法,都应该多方师承,才能尽得诸家所长,才能自成一家。连扬雄、韩愈都不例外。否则,就可能终生无成,写出来的诗甚至可能不成句子。文中征引了李经五首诗歌,认为“不过长吉、卢仝合而为一,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赵秉文的这些观点并不新鲜,明显受到北宋诗人的影响。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人都说过“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话。针对韩愈的陈言务去之

13、说,王安石韩子诗讥讽韩愈“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偏偏说韩文“无一字无来处”。赵秉文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进学解效仿东方朔答客难,说服力很强,观点也很正确。进学解本身就有“窥陈编以盗窃”的自供状。其实,随着文化的积累,时代的推移,“自作语”越来越难,几乎变得不可能。如果一意求新,可能会弄巧成拙,如韩驹所说:“目前景物,自古及今,不知凡经几人道。今人下笔,要不蹈袭,故有终篇无一字可解者,盖欲新而反不可晓耳。”14在金代,再次出现了这种现象。在李经寄给赵秉文的诗作中,除文中所引的几首外,赵秉文说其他诗篇“殊不可晓”。所以,尽管赵秉文理论上没有多少创新,但具有很强的现实

14、意义。与重视师法古人的同时,在才与学之间,他相应地更重视学。他批评“自古才人,多恃一时聪辨,少积前路资粮”15。他认为,学习书法,“须真积力久,自楷书中来,前人所谓未有未能坐而能走者”,“真积力久”就是要长期的学力培养。针对李经“天才英逸,不假绳削”,有过于倚重其才的倾向,他谆谆告诫李经“以古人之心为心,不愿足下受之天而不受之人,如世之轻薄子也”16。这种理论与北宋人重学轻才一脉相承。赵秉文强调师法古人,重视学力的培养,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转益多师,模拟对象很多。刘祁说,他“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后更学太白、东坡”,晚年“诗专法唐人”17。王庭筠(1156-1202)字子端,是赵秉文同时的诗人。

15、赵秉文的成名作就是赠他的寄王学士。赵秉文现存诗中有大量直接标明拟作的诗歌,涉及阮籍、陶渊明、严武、王维、李白、杜甫、郎士元、张志和、韦应物、刘长卿、李贺、卢仝、梅尧臣、苏轼等诗人,此外,还有一些未标明的师法对象。师法对象如此众多,是宋代诗人所罕见的。二是师法对象中,以唐代诗人数量最多,这推动了金末宗唐诗风的发展。三是他的拟作大多具有原作风韵,可以说拟谁像谁。试看他晚年所作的拟和韦苏州二十首中两首原作和拟诗:明从何处去,暗从何处来。但见年年老,半是此中催。韦作咏夜明从暗中去,暗从明中来。流光不待晓,暗尽玉炉灰。赵作拟咏夜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韦作咏声万籁静中起,犹是生灭

16、因。隐几以眼听,非根亦非尘。赵作拟咏声这两组诗歌侧重说理,赵作像是对韦作的应答,颇得韦诗旨趣。如放入韦集中,几乎可以乱真。又如下引二诗:独步幽林下,谈玄复观易。西日半衔峰,返照林间石。石上多古苔,山花间红碧。花落人不知,山空水流出。仿摩诘独步幽篁里弟妹他乡隔,无家问死生。兵戈尘共暗,江汉月偏清。落日黄牛峡,秋风白帝城。中原消息断,何处是秦京。仿老杜无家         前者深得王维闲淡空灵之蕴,后者深得杜甫沉郁之致,好像是专事模拟的习作,而不是抒发自己情怀的作品,如后者所写与赵秉文自身经历无关。这类诗歌,不管它如何

17、神似,终究还是复制品,其总体水平和文学意义往往都不及原作,特别是名作的拟作(即使是苏轼的和陶之作)总逃不了相形见绌的命运,更不可能自成一家。赵秉文的创作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师法各家,在各体诗歌样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都或多或少地留有效仿前人的痕迹,如七言古诗模仿李白、苏轼,五言古诗模仿陶渊明、王维,七言绝句学习杨万里,缺乏别具一格的鲜明特色。有时过多地化用前人诗句,却未能融为己有,自成一家,正如李纯甫所批评的,“不免失支堕节处”18。这应该是其偏重师古理论所付出的代价。传统派中其他成员虽然没有像赵秉文这样强调师法古人,但基本主张是一致的。元好问锦机、杜诗学等着作以及“以唐人为指归”的主张,

18、王若虚诗学白居易,都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李纯甫与赵秉文不同。他的思想复杂,虽自称“儒家子”19,却深染佛学,“三十岁后,遍观佛书,能悉其精微”20,佛学思想占居了主导地位。因此,他的文学思想自然与儒家思想相异其趣,其理论核心是“诗为心声”,这在西岩集序中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人心不同如面,其心之声发而为言,言中理谓之文,文而有节为之诗。然则诗者,文之变也,岂有定体哉?故三百篇什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音,大小长短,险易轻重,惟意所适。虽役夫室妾悲愤感激之语,与圣贤相杂而无愧,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何后世议论之不公邪!齐梁以降,病以声律,类俳优然,沈宋而下,裁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自谓灵均以来

19、,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李义山喜用僻事,下奇字,晚唐人多效之,号西昆体,殊无典雅浑厚之气,反詈杜少陵为村夫子,此可笑者二也。黄鲁直天资峭拔,摆出翰墨蹊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不犯正位,如参禅着末后句为具眼,江西诸君子,翕然推重,别为一派,高者雕镌尖刻,下者模影剽窜,公言韩退之以文为诗,如教坊雷大使舞,又云学退之不至,则一白乐天耳,此可笑者三也。嗟乎,此说既行,天下宁复有诗邪?在这里,他既不提“宗经”,也不谈“温柔敦厚”,而是借诗经之名,阐发“诗为心声”、“惟意所适”等观点,力图破除诗歌声律、典事、样式、风格等方面的束缚,使诗歌保有自由率真的特性,让诗人发挥其创造性。这种不拘一格的理论实际上是

20、为他的创新寻找到诗学依据。在“诗为心声”的理论框架下,“幼无师传”21的李纯甫明显倾向于不傍古人,自出机杼。归潜志卷八记载:“李屏山教后学为文,欲自成一家,每曰:当别转一路,勿随人脚跟,故多喜奇怪。”在为蝉解嘲诗中,他还借蝉声参透“以心为师”之理:“金仙未解羽人尸,吸风饮露巢一枝。倚杖而吟如惠施,字字皆以心为师。千偈澜翻无了时,关键不落诗人诗。屏山参透此一机,髯弟皤兄何见疑。”以心为师,不落前人窠臼,是李纯甫的自觉追求。所以,他并不重视师法前人。为此,他甚至不惜轻率地批评前人,称“唐宋诗人得处虽能免俗,殊乏风雅”22,此论显然欠妥,被赵秉文讥为“守株之论”,这倒不一定是李纯甫的真意,却体现出他

21、反对师法前人的用心。李纯甫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创新努力,现存诗中没有一首拟作,大多是一些创造性很强的诗作,如雪后诗:玉环晕月蟠长虹,飞沙卷土号阴风。黄云幂幂翳晴空,屋顶唧唧鸣寒虫。天符夜下扶桑宫,玄冥震怒鞭鱼龙。鱼龙飞出沧海底,咄嗟如律愁神工。急 北斗卷云汉,凌凘卷入天瓢中。椎璋碎璧纷破碎,六华剪出寒珑璁。翩翾作穗大如手,千奇万巧难形容。恍如堕我银沙界,清光缟夜寒朣胧。肝肠作崇耿无寐,试把往事闲穷追。男儿生须衔枚卷甲臂雕弓,径投虎穴策奇功。不然羊羔酒涨玻璃钟,侍儿醉脸潮春红。谁能蹇驴拖着灞陵东,骨相酸寒愁煞侬。屏山正吐黄齑气,笑倒坐间亡是公。古来描写雪景的诗歌有很多,但都没有这么奇古生新。诗的前半

22、部分摹拟雪景,用“屋顶唧唧鸣寒虫”比喻暴风雪声,设喻新奇,造语奇峭,随后渐入诞幻,纷飞的雪片像是从天而降的天符,像是从海底被水神鞭赶出来的鱼龙,像是用北斗从银河舀出挥洒而下,像是用天瓢泼出的冰凌,像是椎碎的玉屑这些非现实意象正是他以心为师的产物。其他诗歌如送李经、为蝉解嘲、赵宜之愚轩、怪松谣都与此相近。李纯甫的创新努力在当时独树一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改革陈陈相袭的文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相对于前代诗歌而言,他所作的开拓实际上很有限,正如上文所说,诗人们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难得有大的创新空间,原因主要不在于李纯甫个人的水平及能力,而在于传统诗歌过于成熟,已没有留下多大的开拓余地。

23、这是后代诗人的不幸。李纯甫的诗歌也因此未能自成一家。他的诗实际上与韩孟诗派相近,刘祁归潜志卷八说“不出卢仝、李贺”,大致不差。这种创新困境给传统派增加了批评的便利。受李纯甫影响,李经的创新努力更加突出,成了赵秉文与李纯甫两派争论的焦点。李经有一定的天分,但过多地重视师心独造,主张“措意不蹈袭前人一语”,忽视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对此,两派意见分歧很大。李纯甫相当赞赏,称李经为“真今世太白也”23,又称他的诗歌“自李贺死二百年无此作矣”24。赵秉文则不以为然,几次引出李纯甫的言论,直接表示不同意见。他评价李经其人“天才英逸,不假绳削”,“受之天而不受之人”,褒中有贬,认为李经“迄今大成,不过长吉、

24、卢仝合而为一”,批评李经有的诗歌“汗漫自师胸臆,至不成语”,“吹箫学凤时有枭音”25。这些批评事实上也可看成是对李纯甫的旁敲侧击。元好问的观点与此相似,认为李经“作诗极刻苦,如欲绝去翰墨蹊径间者”,指出他的诗过于求新,以致“有不可晓者”26。赵秉文与李纯甫之间还发生过正面交锋。赵秉文讥讽李纯甫“文字止一体,诗只一句去也”,李纯甫则讥讽赵秉文多化用前人诗句,讥其诗中“往往有李太白、白乐天语”,或者“学东坡而不成”27。这种争论无疑有助于双方扬长避短,提高创作水平。三、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之争与继承与创新之争相关,金末文坛两派在创作风格上存在着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之别。两者之间争论相当激烈。传统派主张

25、“文以意为主”,由此出发,他们大力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追求中和之美。赵秉文说:“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古之人不尚虚饰,因事遣辞,形吾心之所欲言者耳亡宋百余年间,唯欧阳公之文不为尖新艰险之语,而有从容闲雅之态,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使人读之者亹亹不厌,盖非务奇之为尚,而其势不得不然之为尚也。”28他赞赏欧阳修的文风,不满“尖新艰险之语”,尤其反对“务奇之为尚”,这一鲜明态度显然针对李纯甫等人有感而发。王若虚与之相似,一再重申“文以意为主”,他说:“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又说:“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世之作者,往往致力于其末,而终身不返,其颠倒亦甚矣。”29由此,他特别推崇白居易,说:“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意,厌乎人造,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30他还感叹诡异之作盛行不衰:“呜呼,世之末作,方日趋于诡异,而议者又从而簧鼓之,其为弊何所不至哉!”31所谓“浮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