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_第1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2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3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4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日本茶道 茶 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括了宗教、艺术、哲学、修身、社交等文化,涵盖着日本人民的生活规范,是他们的心灵寄托。茶道还是日本人民表现本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艺术行为。谷川澈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中把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田;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禅是其内核,熊仓功夫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仓泽行洋先生在艺道的哲学中指出,茶道是由茶至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综观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即研宄日本茶道是了解日

2、本、研宄日本的捷径之一。一、日本茶的起源茶 其实日本自古没有茶,日本人也不懂得饮茶的方法。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公元74-1185年),由于遣唐僧的来往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茶及饮茶方法才传到日本。公元85年5月,遣唐留学僧最澄回到日本,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至 今在京都比睿山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二、日本茶道的起源日 本的茶道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且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

3、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三、和、敬、清、寂三、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由里千家创始人千利休提出的,它代表了日本茶道的精髓。和、敬、清、寂,被看作是日本茶道的法则与伦理规范,是

4、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所以它被称为“茶道四谛”。 而宋代没有“和、敬、清、寂”的文化思想,“和、敬、清、寂”也不代表我们宋代的文明。 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表达的是“致清导和”,这不仅是他对茶道的认识,也是他在政治上的理想,包含了深厚的道家思想。或许这就是日本茶道的思想源头。 当然,我们的茶道里追求的人文的情趣,随性而至,比如斗茶比泡沫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而日本的茶道起源就是禅宗的延伸,追求仪式感,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和和茶 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

5、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敬 敬 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

6、”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清 清 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

7、崇的修养要素。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寂 作 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

8、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

9、,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四、四、日本茶道文化七美日本茶道文化七美日 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缺陷之美日 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

10、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简素之美简 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

11、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枯槁之美毫 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自然之美无 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

12、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幽玄之美中 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脱俗之美踏 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

13、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 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 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逍遥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