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之透视镜作用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之透视镜作用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之透视镜作用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之透视镜作用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之透视镜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论文我的“模仿秀”也能别样精彩 浅谈“磨课”之透视镜作用内容摘要 教师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必须经历一个反复打磨、反思、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历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教学设计更精了,教学理念更新了。关 键 词 模课 磨课 摩课 透视一堂课,从设计到试教,从理论到实践,就像一个平面上画圆,随着圈起来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圈外拥有更多的空间。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获,“磨课”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到最后,只有靠着“磨你千遍不厌倦”的执著与勇气,去经历,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

2、所成长。下面我就结合执教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课文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的教研经历,谈谈本人在磨课过程中的成长收获:模课,磨课,摩课我的模仿秀也能别样精彩。备注:老人与海鸥讲述了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翠湖畔喂食来过冬的红嘴鸥的事。在老人去世后,海鸥像亲人一样为老人守灵,久久不愿离去。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一、模课【背景描述】老人与海鸥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即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爱”,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语,并指导学生读熟课文。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我把第二课时的

3、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体会人与鸟之间的“爱”,同时力求渗透情感性训练意识。靠着年少的激情,很想在第一次把教案设计得尽善尽美,于是翻阅了许多关于老人与海鸥的资料和教案,凡是给我留下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感觉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它照搬到我的设计中,甚至连课前开讲艺术也准备一并套用。第一次试教,我“模”,模仿别人的教案。【镜面透视】透视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决定有效教学的实施在实际教学时,在品读第一块内容即老人对海鸥的爱时,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入,举手的也是寥寥无几,导致时间用得挺多,在品读海鸥对老人的爱时,因为怕时间来不及,就草草结束了。一节我本以为会上得惊喜不断充满兴趣的课就这么波澜不惊地结束了,我很感挫败。课后

4、交流的时候,其中一位老师的提问就把我“打”得奄奄一息:“这节课你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打算让学生学到什么?你的教学课时划分合理吗?”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是啊,都是照搬照抄惹的祸。在设计教案时,我在匆匆浏览了几遍课文后,就在网上急于找教案,没有去研究本单元的单元训练重点,更是把教学目标束之高阁。事实证明,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就是一堂失败的课。看来,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备而上。二、磨课 【背景描述】第一次试教失败后,我懂得理清课文的脉络和掌握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解读教材,磨学案,磨学情,磨方法。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次我在设计时主

5、要突出以下特点:确立了以感悟重点字词为主线,朗读为提升的总体目标。有了这样的前提之后,我决定把课文分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顺势导入最让人震惊的一幕海鸥悼念老人,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情。第二板块由果溯因,学习老人对海鸥的倾尽所有。这样,这篇课文就分两教时完成,而我所要达成的是第一教时的教学任务。第二次试教,我开始了“磨”,即磨课,包括磨学案,磨学情,磨方法。【实践感受】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方面,这一次刚刚好。说明这一次的教学预设

6、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但是,组内交流的时候,大家的问题更多了:“教师自己分析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思考和解决一个个问题。”“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到位。”“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时该制止要制止,该引导时要引导。”忠言逆耳利于行总归是好,但我的心情依然沉重。原先以为自己勤勤恳恳探索到了新课程的教法,可是今天我不禁感叹到: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认真地分析总结后,我有了以下的认识:第一:忽视了学生的学情。第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不够精炼。第三:引导学生体会海鸥的心情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得不够到位。【镜面透视】透视二、教案三备求实效: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

7、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找来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看了屏幕上这张老人喂海鸥的图,你想说什么?”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亲昵。可是,几个基础稍差的学生只说看到了老人在喂海鸥,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第一次预设:

8、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学习老人与海鸥。2、学生齐读课题后,师出示图片,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亲昵)3、简介老人与海鸥的关系第二次预设:质疑激趣:1、同学们,平时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它们死去时你的心情怎么样?(悲伤,孤独)2、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它们的情感。在昆明翠湖畔,一位老人的去世引来了一大群海鸥为他悼念。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人与海鸥。设计意图:导入简洁自然。将心比心,学生也能感受到海鸥的心情透视三:教学步骤要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纵观整节课,评课的老师们觉得几乎大半堂课都是学生在抓重点词体会和品读,缺乏一个整体性和过渡性,学生说到哪老师就跟到哪,没有层次,课堂有点

9、乱。根据这一点,我把环节进行了修改:第一次预设:1、默读14至18自然段,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划出句子。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3、感情齐读第二次预设:1、默读14至18自然段,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划出句子2、交流:屏幕出示四个句子,师随机板书(悲鸣,瞻仰,守灵,挽留)3、教师扶,重点理解第一个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紧扣”大不一样“(从哪里感受到大不一样?以前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它们在叫些什么?)感情读。小结:学习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

10、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带着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几句。4、交流抓“急速扇动、轮流、瞻仰、纷纷、守灵、炸了营、扑“理解海鸥的心情5、感情齐读。设计意图:课堂体现从整体到局部,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学法三、摩课【背景描述】针对第二次试教存在的问题,我认真修改教案,仔细斟酌每一环节,揣摩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海鸥们悲伤的心情,揣摩教法等,然后决定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厚的情意上。教学难点放在品析关键词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上。品读过程时再多给学生朗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体会。第三次试教,我开始关注“摩”,即揣摩

11、教学语言,教学过渡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镜面透视】 透视四:品词品读品情和谐共生这堂课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预设调控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学生融入文中的体会似乎不够,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当我在脑海里把整个教学过程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这一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可我的这节课,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感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第三次试教的基础上,在正式上镇教研课的时候重点扣住“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几个句子,对学

12、生进行句子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及能力训练。镇教研课终于开始了,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感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要求是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感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例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多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

13、种急切、焦虑的心情。、你们能读出海鸥此时的心情吗?生感情读。3、师:你从“炸了营”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海鸥此时很慌乱,它们怕从此再也见不到老人了,飞得既急又切。4、(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你们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海鸥的心情?(生答)5、是呀,同学们体会得真好,如果你能听懂海鸥的鸣叫,它们此时在说什么呢?屏幕出示句示: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像是在。6、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7、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8、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实例二(朗读感悟和

14、谐共生的渗透训练):、(师过渡语):是呀,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海鸥恋恋不舍、焦急万分、悲痛欲绝的心情。屏幕出示描写四个场景的段落。谁来读一读 2、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体会到海鸥的心情了吗?(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3、声音轻一点,速度慢一点,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吧!【议课感言】通过三次“磨课”,针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的意义: 1、让学生感动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

15、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2、让学生清楚为什么感动感动于“老人与海鸥”之间那份浓浓亲情、关爱、和谐与幸福。正是因为有这些,才会有文章里那感人的特殊葬礼。3、让学生收获的不止是感动文章只是讲述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而更深刻的含义却应该是激发“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本文将会告诉孩子很多,比如无私的关爱、亲人般的呵护等。后记:是的,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也是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的确,磨了课,我们会发现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教学设计更精了,教学理念更新了。都说“好事多磨”, 教师要经营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