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1、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 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                           &#

2、160;B. 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C. 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D. 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2.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3、;                                B. 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C. 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3.当

4、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 A.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 保持身体的平衡                C. 减少噪音        

5、60;       D. 防止呕吐4.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 听小骨的振动      C. 鼓膜的振动         D. 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5.一个人

6、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A. 逐渐变长                    B. 先变短,后变长               &#

7、160;    C. 逐渐变短                    D. 先变长,后变短6.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8、160; )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9、60;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7.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  )A. f甲f乙f丙                   &

10、#160;                                                 &

11、#160;                               B. f乙f丙f甲C. f乙f甲f丙              &#

12、160;                                                 &#

13、160;                                    D. f丙f乙f甲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A. 是等大实像      

14、;  B. 是放大虚像            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            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15、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第8题图 第9题图1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B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1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凸透镜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

16、见光弱,故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有一种感光胶片叫红外线胶片,它对可见光不敏感,而红外线却能使它感光。这种胶片可用普通相机进行红外摄影。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现换成红外线胶片,若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A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C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A. 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 冷、热、触、痛觉感

17、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C. 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 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1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是20°B. 如果反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入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 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

18、增大5°D. 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15.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面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B. 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C. 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应是水D. 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6.人的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小丽的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为矫正视力应当配戴眼镜片为_的眼

19、镜。(均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7. 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睛,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睛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远视。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填“A”或“B”)区看远处同学,再也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18. 如图甲所示,将蜡烛放在图中a处,在右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_、_的_像,看到的像与乙图中的_(填字母)对应。19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

20、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_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20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_,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_像(填“实”或“虚”)。21如图,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光学元件,在圆筒左侧中心轴上放一光源S,圆筒右侧中心轴上垂直固定一光屏。现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光

21、源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时,光屏上第二次出现清晰像。则此光学元件是_透镜,第二次所成像的性质是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22.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_(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22、(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2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如图甲,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的大小。(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_(填“相等”或“不相等”)。序号入射角反射角130°30°245°

23、;45°360°60°(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4.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

24、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    上。(2)该实验应使凸透镜成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_焦距。(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4)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如图上所示。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结合所画图像,请你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_。A. 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

25、#160;               B. a位置在4446cm刻线之间C. 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 b位置在1921cm刻线之间四解答题(每

26、空2分,共12分)25.如图所示,新坝中学初三(2)班STS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将一束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发现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处同时发 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却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 射角达到90°,折射光线就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再减少入射角,当入射角小于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又同时存在;而让光线从空气射向玻 璃时,无论怎样改变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同时存在他们感到非常惊奇,大家又做了一遍,发现还是如此,这究竟是什么现象呢?查阅资料得知,这种折射光线完全消失的现象叫全反射现象,而且此现象在医学和通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阅读上面内容,请回答下面问题:(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