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医治癌性痛楚用药规律_第1页
中药医治癌性痛楚用药规律_第2页
中药医治癌性痛楚用药规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医治癌性痛楚用药规律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止痛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癌症综合规划四项重点之一,西医三阶梯止痛药物虽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和副作用; 祖国医学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癌痛具有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和戒断性等优点,而且很多方法既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又具有抑瘤抗癌的功效。因此,本文就近 10 年来中医治疗癌痛的临床文献进行了分析,着重探索中药内服治疗癌痛的用药规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2、)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DISC) ,所有文献均检索到 2009 年,并手工检索综述、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等。1. 2 中药复方收集标准 纳入标准: ( 1) 中药内服方治疗癌性疼痛; ( 2) 临床研究文献; ( 3) 有对照结论经统计学处理显示中药组与止痛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优势或疗效相当; ( 4) 有固定药物组成。排除标准:( 1) 综述、描述性研究; ( 2) 例数少于 30 例的小样本临床研究; ( 3) 动物实验类文献; ( 4) 理论探讨类文献; ( 5) 重复研究的文献( 同一处方发表两篇或以上文章的,取发表时间在先的一篇) 。1. 3 方药统计分析 参照 1995

3、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和 2005 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所纳入的文献中的药名进行统一规范,将方中药物按功效归类,对于有多重功效的药物,根据在方药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归类,运用 excel2003 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分析。2 结 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中药内服方治疗癌性疼痛文献 40 篇,收集中药复方 40 首,涉及中药 101 味,共计210 味次。使用次数在 10 次以上药物有 2 味,分别为延胡索和甘草,前者属于活血化瘀类药( 活血止痛药) ,后者属于补虚类药( 补气药) ; 使用频率在 8 5次有 6 味,依次为白芍、当归、黄芪、陈皮

4、、莪术、三七;使用频率均为 4 次的有白术、补骨脂、地龙、骨碎补、天南星,见表 1。由表 2 可以看出在癌痛治疗中,内服方用药涉及17 类药物,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七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 80. 95%,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痛内服用药的主要药物。从表 3 可以看出补虚药中,以补气药和补血药为主,补阳药次之,补阴药最低,仅占 5. 27%。由此可见,中医治疗癌痛以补益气血、化瘀止痛为主,兼以理气、化痰、温经、通络、解毒等治疗大法。前七类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如下。补虚药: 甘草、白芍、当归、黄芪、白术、补骨脂等。活血化瘀药: 延胡索、莪术、骨碎补、

5、川芎、乳香、丹参、鸡血藤、没药等。祛风湿药: 川乌、威灵仙、细辛、透骨草等。理气药: 陈皮、香附、枳实、沉香、川楝子等。化痰药: 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白屈菜等。平肝熄风药: 地龙、全蝎、蜈蚣。清热药: 蚤休、半枝莲、山慈菇、白花蛇舌草。3 讨 论癌性疼痛多见于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属祖国医学“痛证”。正气亏虚是其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正气亏虚、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痰瘀互结,邪盛导致癌毒内生。癌毒侵袭机体,可直接侵犯脏腑经络,阻滞不通,导致癌痛发作,或癌毒留滞,与痰瘀互为孳生搏结,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肿块一旦形成,则大肆掠夺人体水谷精微以自养,生长迅速,正气亏虚难以抵

6、御制约。肿块不断增生,一方面大量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导致正气愈加亏虚; 一方面阻滞脏腑、经络气机,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内生痰浊瘀血,痰浊瘀血又与癌毒胶结在一起,阻滞经络,导致癌痛的发生1。因邪实而致的疼痛,常谓之“实痛”,古人将其病机概括为“不通则痛”; 因机体正气不足,气血阴阳虚弱,脏腑经络失养所致的疼痛称之为“虚痛”,其病机属“不荣则痛”的范畴。实痛、虚痛往往见于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一般早期、中期以实痛为主,晚期以虚痛为主,或虚实并见。在 101 味中药中补虚药占首位,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分别为 18. 81%和 27. 4%; 活血化瘀药次之,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分

7、别为 16. 83% 和 22. 38%。这说明癌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与正虚血瘀有密切关系,与本虚以气虚、血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的病机相吻合,表明大部分医家都认为益气养血、活血止痛法是癌性疼痛的基本治法。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其中补气药占首位,其次是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次之。补气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甘草( 炙甘草) 、黄芪、白术、党参。其中甘草( 炙甘草) 占首位,使用味次为 11,使用频率为 4. 76%。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有抗肿瘤、增强免疫、镇痛、解痉等作用。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能。中医认为气血同源,“血为气之母,气

8、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黄芪为补气圣药,用黄芪可补气养血,起去瘀散结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抑瘤、抗突变、镇痛、镇静等作用,为治疗中晚期癌症的最常用药物之一。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能补虚强壮、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以达“荣则不痛”之效。补血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白芍、当归、地黄、首乌。其中白芍占首位,使用味次为 8 次,使用频率为 3. 81%。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有养血敛阴、止痛之功。本经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已有研究2 4证实从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并具有抗炎、抗肿瘤、镇痛、解痉等多

9、种药理作用,故临床上治癌症疼痛,每每用之,并常与缓急止痛的甘草同用,以增强药力。药理研究5发现芍药、甘草组成的芍甘汤具有明显的解疼、镇痛作用。当归位居第二,使用味次为 6次,使用频率为 2. 83%。当归性温,味甘辛,能补血、活血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6 7表明,当归有抗肿瘤、抗辐射损伤及镇痛等的良好作用。在活血化瘀药中延胡索、莪术、骨碎补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延胡索居第一位,使用味次为 10,使用频率为 5. 24%。延胡索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要药。其功能既能入血分以活血祛瘀,又能入气分以行气散滞,尤以止痛效用卓著。本草纲目卷十三延胡索有“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

10、的,妙不可言”之说,以示其应用广泛,可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各种痛症。临床上常与乳香、没药、当归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品同用。现代研究8认为延胡索的主要成分中以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对持续性、慢性钝痛有极佳的镇痛效果。王宜祥等9采用不同方法提取延胡索比较其镇痛作用,得出延胡索超临界萃取物具有极强的镇痛作用。莪术辛、苦,温; 归肝、肾经,功在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常与三棱相须而用,多用于气滞血瘀日久之重证。药理研究10认为莪术通过: 直接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影响瘤细胞的核酸代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影响癌细胞膜电位、增强机体免疫、瘤苗主动免疫而达抗肿瘤作用。宋珅等11通过不同的致痛、致

11、炎动物模型观察到了莪术不同炮制品均具有一定镇痛抗炎作用。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肝肾经,有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之效,临床尤其适用于骨转移癌所致的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骨碎补可以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盐形成及骨钙化12。另外,在肿瘤的进展中,阴阳气血亏虚日久,又可以因为气虚不运、阴亏血涩以及血虚脉涩等,出现局部的气血津液的运行不畅,导致脉络瘀阻,从而在整体不荣的基础上出现局部的不通,所以在补益气血的同时,还应兼顾祛除局部的实邪阻滞,除了选用活血化瘀药外,还应该结合兼证,有针对性的选用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解毒之品等,共收“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功效。综上所述,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体现了“不荣则痛,荣则不痛”这一原则,遣方用药多以补益之品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的药物,以达标本兼治之功,而重在治本。另外,本次研究仅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对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