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_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_第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_第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_第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语句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 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瞳瞳:日出时光亮而温 暖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作品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

2、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 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 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 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作品鉴赏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元日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这是一首

3、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

4、,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 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

5、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年 12月 18 日1086年 5月 21 日) ,字介甫,号半山,汉王安石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 ,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 年)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 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势,新法

6、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 年) ,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 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 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 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 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 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 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 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世称“王荆公体”

7、。有王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注释译文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 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创作背景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 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

8、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 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 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作品鉴赏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 交待了诗人所处 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 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 畅的。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 展现了诗人对美 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 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

9、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 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 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 或是额怅、哀绵, 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 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 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作者简介皮

10、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 至 839 年间,卒于公元 902 年以后。 常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 与陆龟蒙齐名,世称 皮陆 。 今湖北天门人( 北梦琐言 ) ,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 吴越备史) 、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 唐才子传) ,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 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七步诗三国魏一

11、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译文词句注释尝:尝试。持:用来。羹(ge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l立上过滤。豉( chi ) :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燃:燃烧。本:原本,本来。煎:煎熬。 八、八、八、U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泣:小声哭泣。何:何必。译文1、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2、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

12、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创作背景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 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此大不孝为由,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作品鉴赏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 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

13、 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文学赏析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刘协的 文心雕龙. 才略 中也说: “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据世说新语. 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

14、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 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 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 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

15、,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 劝戒避免兄弟阅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 广。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 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 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 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

16、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 残的行为。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 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 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 即:“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 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 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 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

17、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 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 因是急就而 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 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 喻,七步诗我们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作者简介曹植( 192-233 年) ,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深受其父喜爱,他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 曹操之死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除了短时间的担任留守和随军征伐以外,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贵公子生活。后期,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因遭曹丕疑忌,忧谗畏讥,临深履薄,名为藩王,实同囚虏。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芙蓉楼送辛渐唐五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0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清郑燮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