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必考题型_第1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必考题型_第2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必考题型_第3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必考题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六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必考题型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古诗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文/宋陆  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透过“少壮”和“老”,你感受到了什么?_2“无遗力”表现出古人怎样的一种学习精神?_3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_4“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_2. 阅读理解。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元白朴  元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    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  

2、60;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青山绿水,  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骨瘦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1“飞鸿影下”的意思是_。2结合注释说说画横线句的意思。_3这两首元曲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但全曲中并无一个“秋”字,而是用不同的景物来表现:天净沙·秋中描写的景物有

3、_;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景物有_。4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身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B.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选用“枯藤”“老树”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C.这两首元曲都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秋天的萧瑟。作者运用“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表现了寂寞、无助的内心世界3. 补全词句,完成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

4、惊鹊,清风半夜呜蝉。_,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1补全词句2画波浪线的词句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_、_、_、_。透过这些景物,我仿佛看到了_,听到了_。3阅读这首词和宿律德江,补全下面的对话。甲:宿建德江和本词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但我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你能给我讲讲吗?乙:没问题,宿建德江中,作者通过“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之情;而本词中,作者通过“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之情。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

5、静相映的手法,把景和人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_。_,要留清白在人间。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代)诗人_。2诗句中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3解释下列词语。(1)千锤万凿:_。(2)吟:_。(3)若等闲: _。4这是一首(   )诗。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5这首诗中“烈火焚烧”与“_”形成

6、鲜明对照,衬托出石灰石的顽强。6诗句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7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_)千锤万击,(_)烈火焚烧,(_)粉骨碎身,我(_)要留清白在人同。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8诗句“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了诗人_的追求。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_。_,南望王师又一年。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7、160;  。2诗中描写的“河”指(_),“岳”指(_)。A长江  B黄河 C黄山  D华山3诗的前两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_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字则突出了山的 高峻。这一句诗表现了  。4从第三句的“_、_”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_南望、又一年_”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5诗中表达作者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的诗句是: 

8、;“ _。”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诗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B.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峻。C.诗题点明了时间是秋季的夜晚。D.全诗表达了诗人热切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心情。7末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6. 读古诗,完成练习。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解释词语。护田:_。 送青来:_。2判断对错。后两句诗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水人的感情,显得既生机勃勃又清新幽雅。(_)“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以

9、改为“主人开门见青山”,意思的主人打开了门,就会看见青翠的山峰。(_)诗人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了人的高洁。(_)7. 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_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_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忙的景象。2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_8. 课内阅读。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10、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什么?_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是从什么感觉来写春雨的?_3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两句是“_,_”。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写出下列词的意思。(1)等闲:_(2)浑:_(3)清白:_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灰的前身石灰岩需要经

11、过_和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岩的态度是_,这表现了石灰岩的_。(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体现出的石灰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精神的四字词语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3石灰吟是一首()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4石灰吟一诗表达了诗人_的高尚情操。10. 课内阅读。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诗中描写了_的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之情。2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_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一水间”三个字?_4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_5

12、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你还知道哪首诗与泊船瓜洲的手法一样,写在下面吧。_11. 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练习。1解释下列词语:乃:_ 发生:_潜:_ 野径:_红湿处: _   花重:_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 _ 。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之情。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_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感觉)来写春雨。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

13、 _。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

14、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3解释字词的含义: 涕泪:_   却看:_   漫:_。4本诗表达了作者_的

15、心情。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6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诗人“涕泪”是因为_。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的心境。13. 课内阅读。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诗人_。“吟”是_的意思。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