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中医治未病宣传资料_第1页
健康与中医治未病宣传资料_第2页
健康与中医治未病宣传资料_第3页
健康与中医治未病宣传资料_第4页
健康与中医治未病宣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健康与中医“治未病”【什么叫“未病”】“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为什么要“治未病”】“治未病”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治未发之前,防微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防治疾病加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

2、、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延年康寿。【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4强身健体,动静相宜5增强正气,规避邪气6早期诊治,防病传变【治未病的应用】中医“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疾病不能发生或发展。“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

3、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可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教你高血压“治未病”】知识问答严峻的形势 估计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 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其中北京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0.3%。 我国多数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 3/4高血压患者没有进行正规治疗。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没有达标。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很低,分别为30,25和6。 问:每年5月15号是世界高血压

4、日。根据Interasia2000- 2001年全国抽样调查报告 ,我国 35 74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27%。卫生部疾病防控局2009年估计,我国现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加高血压1000万人,其中4.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官方预测至2020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因将由目前的58%升至79%,其中心脑血管病占首位,导致这种疾病的主要因素高血压的患病率在过去的10年间激增了25%,这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下面请寿教授谈谈中医如何防治高血压和高血压“治未病”的理念。 答:刚才主持人谈到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其中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5、。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把血压因素、相关症状及高血压造成的脏器损害作为统一的证候群来看待,强调高血压要“治未病”,提早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强调疾病的个体差异性治疗。问:中医提倡的高血压要从“治未病”入手,和传统的高血压治疗有什么差异吗?答: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高血压是造成相关疾病症状和脏器损伤的根源,所以都重视对高血压本身的治疗,但中医更加侧重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干预和控制。 通常我们在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时诊断为高血压,再施以药物治疗,这是一种疾病或并发症形成后再“治已病”的医疗模式。 中医把高血压病作为一个整体证候群来看待,其中包括血压

6、因素、造成血压升高的体质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相关症状以及高血压造成的脏器和心脑血管损伤等。高血压证候群中任何一方面因素出现问题,比如出现血压升高引起头晕、头痛,甚至没有明显症状,仅仅是脉象显示出渐进性血压升高的趋势,这时我们就要施加中医辨证施治的干预或治疗。也就是说,中医重视对潜在高血压人群的控制,强调心血管损害发生之前就开始干预和治疗,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和“防微杜渐”的医疗理念。 问:强调对疾病前期的干预和治疗。 答:对。这道理很简单,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经历了从正常或偏高到较高,再到脏器损伤渐进的疾病过程。如果高血压或者心脑血管损伤已经形成,现代科学既无法让已经硬化的血管逆转,也无法

7、使梗死的心脑组织复生。中医重视在血管损伤尚在初始阶段,脏器损伤尚未形成时进行干预,包括对正常高值血压(西方称为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干预,使患者在高血压发病前或出现并发症之前获益,不发展成为心脑血管损伤,这样做代价最小,预后最好。 问:这种阵线前移的“治未病”模式是否有医学支持。 答:据官方统计,正常高值血压里面大约有64的人将来都转变成了高血压的人群,表明目前单纯提倡改善生活方式的办法未能有效阻止多数人的高血压进程发展,而应该采用更积极的干预措施,这是中医高血压“治未病”的出发点。欧洲高血压指南也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点:主张对血压正常高值合并高危或极高危因素者进行降压治疗。对于血压130139/8

8、589mmHg并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给予适度的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及心脑血管事件。而国外TROPHY一组772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随机分组4年的临床观察,药物治疗组的高血压发生率比安慰剂组降低42%,表明早期进行干预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问:把正常高值血压纳入医疗防治范围和传统治疗模式是否有冲突? 答:没有冲突。高血压诊断标准是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 point),而中医“治未病”是讲控制疾病发展的最佳时机。一个侧重于治,一个强调于防。中医有句名言很好地解释了这种问题,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9、,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问:你所谈的“防”是否就是把正常高值血压降下来。 答:把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的生理血压仅仅是中医“治未病”框架中一部分,更加关注的是导致血压升高的病因治疗,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综合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压升高问题。比如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区分高血压的类型是阴虚阳亢、肝火上炎还是阴阳两虚等等,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施以平肝潜阳、益阴扶阳、活血化淤、利湿化浊等治法,这样照顾到高血压证候群的各个方面,通过降压、利湿化浊降血脂、活血化瘀通血脉、平肝养心调心肾等综合措施,把治疗的效应最大化,防止心脑血管损

10、伤并发症的出现,这是中医防治高血压的特点。问:你刚才谈到正常生理血压,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 答:从宏观讲,正常生理血压可以理解为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中的120/80mmHg以下的血压,但各人具体的生理血压值会有不同。有些人适应120/80mmHg血压,你把他降到90/60mmHg他会头晕,是血压低的头晕;有些人适应90/60mmHg血压,你把他升到120/80mmHg他也会头晕,这是血压升高的头晕。因此不仅要注意到血压计测量的血压是多少,更要考虑是在原有生理血压的基础上升高了多少。举个典型例子,例如90/60mmHg的血压升高到130mmHg左右,升高了接近50%,完全具备了高血压病基本特征,时间

11、长了会出现心脑血管损伤,需要积极介入治疗。把个体正常生理血压值作为血压升高的参照点,避免了个体生理血压差异造成对个体高血压评估的不够精确,或者把血压确有大的升高,但因血压绝对值不够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而被排除在治疗范围之外,延误病情的问题。 问:这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血压问题,怎样判断每个人应有的生理血压? 答:从医学角度讲确定个体生理血压确有难度,但中医脉学在这方面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我们按住自己的寸口脉去感觉,在脉诊浮中沉的中取状态下,再加压力。如果手下搏动减弱的话,基本符合正常人体脉搏压力模式,这中取时手下感觉到的压力近似于人的生理血压;如果脉诊中取往下施压时,手下感觉更加强实,这个人血压

12、一定超过了他的生理血压,时间长了会对心脑血管造成损伤。用这种办法再结合血压绝对值及动脉硬化程度综合判断,可以对血压及人体的损伤或影响有更直捷、准确地了解。 问:你对中医脉相较有研究,从中医脉象角度如何判断高血压相关疾病? 答:脉诊在早中期较容易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行高血压,还有一种我们叫做“低血压中的高血压”状态。而对遗传的原发性高血压,这类病人往往同时携带有动脉硬化基因,脉象上动脉硬化出现的早而且进展快,故在降压的同时注重动脉硬化的防治;对继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常滞后于血压升高,须注重导致病因治疗;精神紧张或精神因素导致的血压升高心理治疗是关键等等。总之脉象的识别为中医辨证施治、治未病实

13、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问:你刚才谈到了“低血压中的高血压”,这是个什么概念? 答: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血压从120mmHg升到140mmHg,绝对值升高了17%,诊断为高血压可以得到治疗;而一个血压偏低的患者,例如85/55mmHg的血压,升高到130mmHg左右,血压升高了50%以上,尽管他头晕、头痛、心悸等高血压的症状全具备,仍然会被医生说:“血压正常,多运动运动就好了”一句话就打发走了。这类病人往往会在若干后演变为动脉硬化、供血不足疾病。我相信很多血压偏低患者都有过血压升到120-130mmHg多就难受得受不了,但被排斥在医生治疗之外的切身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低血压人群的高血压状态”的概念。 问:那么这些人也要纳入到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答:对,我国每年100多万死于与血压升高有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这类患者数目并不少。这种情况从西医识别有一定难度,由于血压绝对值不是很高,临床往往被忽视,一些人直到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才被发现。作为中医来说,他们脉象形态独特,非常容易识别,成为中医脉诊“治未病”的一个优势。 问:脉诊对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吗? 答: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首先是出现动脉硬化,继而供血不足,导致心脑肾损伤,因此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兆指标。脉诊对动脉硬化很敏感,寸口脉所感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