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3 / 13为大开发进行战略储备西北地区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是决北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与主要问题二、制约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和对策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与主要问题(一)基础教育仍较薄弱,进一步发展难度大 目前,基础教育仍是西北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难点,除省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普九”人口覆盖率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其它省区各项指标所反映的基础教育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普九”人口覆盖率差距较大,特别是省(参见表7-
2、1)。表7-1 基础教育基本情况(1998年) 单位:%表7-1 基础教育基本情况(1998年) 单位:%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98.999.398.292.794.297.7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92.689.687.1898791.6“普九”人口覆盖率7378.2-38.255.458.5省为1999年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1999年版;中国教育年鉴(1999),人民教育1999年版。 基础教育发展的落后状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1999年省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而纯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0%,个别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省目前还
3、有10%的地区只能普与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南部山区目前还未普与六年义务教育。 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不仅现有发展水平低,而且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大,主要体现在:(1)尚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大多处于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教育规模小,教育成本高;(2)即使是已经完成“普九”任务的一些地区,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的困难,而且本身还存在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设施的困难,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3)许多地区“普九”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的支持,基础比较脆弱,一旦失去这种支持,其巩固和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二)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规模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总体上看,西北
4、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还是比较庞大的。如从整个西北地区看,1998年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为30.8人,高于全国27.3人的平均水平。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省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1998年省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数42人,而、和则分别只有22人、17.4人、21.1人和27.2人。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40多所,高校发展规模居全国第4位。1998年省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和研究生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6%,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34个;而省全省1998年仅有23名在校硕士生。省和自治区目前在博士授予点上还是空白。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与主要问题(三)教育规模不经济严重,教育成本高 西北地区面积辽阔
5、,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且交通基础设施差,造成学校规模偏小(参见表7-2)。表7-2 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和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1998年) 单位:人表7-2 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和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1998年) 单位:人全国在校生数小学228.9143.4136.6140.5182.3366.1初中838.8746718518.2705.7622.1高中672.5542.3441.7287.4542.7354.4普通高校3335.63592.93177.31944.32262.42792师生比小学2428.423.517.619.820.3初中17.619.916.512.815.214.2高
6、中14.613.413.610.61411.9普通高校8.47.88.35.26.66.3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和相关省区1999年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和相关省区1999年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从表5-2看,除省的小学和初中师生比以与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数和小学在校生数外,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平均规模和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省,教育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十分突出。(四)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差,区域发展不平衡 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
7、参见表7-3)。表7-3 教师学历合格率情况(1999年) 单位:%表7-3 教师学历合格率情况(1999年) 单位:%全国小学95.994.7-94.395.396.8初中85.678-81.590.187.0高中65.958.4-46.968.252.7资料来源:各省区提供的数据。资料来源:各省区提供的数据。 虽然、的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较高,但有文凭而实际能力低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即使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的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在省高校教师学历结构上,研究生比例仅占3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占5.1%。另一方面,在教师素质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高学历、
8、低能力的问题。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与主要问题 2.劳动力素质低下 总体上看,西北地区劳动者整体素质较差。尽管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除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和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自治区。但是,不识字率除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和,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不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合计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整个西北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7-4)。工人中50%以上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1998年,省农村牧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1.6%。表7-4 不同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1998年) 单位:%表7-4 不同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
9、1998年) 单位:%全国不识字11.511.826.844.324.78.5小学34.234.730.825.024.738.2不识字和小学合计45.746.557.669.349.446.7初中38.936.829.018.733.531.0高中11.913.510.97.712.214.0大专以上3.53.22.44.24.98.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1999年版。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1999年版。 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庞大 如果仅从数量上看,除个别省区外,西北地区拥有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1998年,、和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为
10、236人、152人、215人、204人和248人,同期全国约为173人。但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差,例如,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中专和高中学历者占总数的50%;1998年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16%。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省和省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实力,在许多领域汇萃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省拥有“两院”院士13人;1999年省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拥有“两院”院士36人。 4.劳动者、特别是广大的农牧区生产经营者观
11、念落后 劳动者素质差不仅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还表现在观念旧上。尽管家庭承包制使广大的农牧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但却有相当多的农牧民仍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商品经济发展意识落后。这是导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与生态环境恶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许多牧民至今仍缺乏现代商品生产经营意识,仅仅将牲畜作为财富的象征来饲养,不断扩大饲养头数而不出栏,不能将饲养的牲畜尽快转化为货币。这一方面制约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导致草场载畜量过大,造成植被破坏和草场退化。观念的落后必将对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产生重要制约。(五)人才流失没有得到根本遏止,人才引进难度大 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地区人
12、才流失速度较快,虽然近几年来人才流失的总体速度有所缓和,但并未得到根本遏止。现阶段人才流失主要表现为:(1)延续改革初期中高级人才流失较多的特点,中青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多。例如,省近五年外流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人员、科研和教学骨干占70%左右,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下。(2)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技术人员流失多,例如,电子、生物、新材料人才流失约占省目前流失人员总数的50%。人才流失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潜在的人才流失,即本地进入外地上大学的毕业生返回家乡就业的比例小,特别是工科毕业生。然而,从目前来说,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在引进人才方面。人才引进的主要问题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
13、上,短线人才的引进状况远远不能满足西北地区未来开发的需要。二、制约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 1.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1999年,、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56元、1357元、1467元、1791元和1473元,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9%、61.4%、66.4%、81.0%和66.7%;同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54.1元、4475.2元、4703.4元、4472.9元和5319.8元,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9.5%、76.4%、80.3%、76.4%和90.9%。居民收入水平低导致供养子女受教育的能力低下,特别是广大的农牧区。 教
14、师、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不足以吸引人才,这也是西北地区人才流失和难以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北地区的工资水平要高于沿海和地,但改革开放后,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发生了极大的逆转。 2.财政拮据,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和条件 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匮乏,整个西北地区的财政自给率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能,在教育、科技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不能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一,虽然整个西北地区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并不低,1998年,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分别为1.89%、2.23%、2.69%、2.59%
15、和2.25%,均高于全国1.68%的平均水平,但由于GDP总量小,使得财政用于教育等支出的总量不足。 第二,财政支出绝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等个人消费上,用于校舍建设、教学科研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支出严重不足。例如,1991年以来,用于教育基建的投资额不断减少,由6980万元减少到1998年的2810万元。有限的财力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无用武之地。 第三,财政拮据不仅表现在预算财政上,还表现在非预算财政上。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政府筹措非预算财政的潜力小,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 3.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还表现在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滞后,从而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流失 目前,西北
16、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当今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大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致使这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从而进一步延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继而进一步加大了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二)自然环境条件限制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其它地区,西北地区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生存和工作环境条件大大不与地,自然条件艰苦,交通条件差,这是导致教育规模不经济和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农牧民观念落后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还由于信息闭塞造成人们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程度有限(参见表7-5),这也与自然条件恶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7-5 广播、电视人
17、口覆盖率(1998年) 单位:%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88.384.273.659.38082.9电视人口覆盖率8985.574.178.881.684.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与相关省区1999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1999年版。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与相关省区1999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1999年版。(三)结构不合理和体制制约 前面所讨论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制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只是西北地区所面临的特有问题,发达地区同样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西北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人力
18、资源整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数量上看,西北地区拥有较为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在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较高。特别是省,科技研究队伍和高等教育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仅排列全国第28位。1998年,除自治区人均GDP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和的人均GDP水平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75%、54.93%、71.93%和68.48%。市平均每百人拥有科技人员7名,人才密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为落后,这表明丰富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西北地区教育和人力资源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发
19、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和体制障碍。二、制约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1.结构不合理 (1)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结构性人才浪费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能对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较低,工程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教学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7-6)。虽然农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但素质普遍较差。表7-6 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构成(1998年) 单位:%表7-6 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构成(1998年) 单位:%全国工程技术人员27.0520.6517.8218.4919.75
20、16.58农业技术人员3.043.805.185.846.337.79卫生技术人员15.5614.6914.6818.5516.7716.86科学研究人员1.390.590.550.840.600.76教学人员52.9660.2661.7756.2956.5558.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1999年版。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利用率的低下,表现在:一方面急需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人才浪费现象,突出表现在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又严重超编,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沉淀在事业单位,且绝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 (2)
21、教育结构不合理 第一,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具体表现在:文史类相对过剩,工科等专业不足。工程技术、金融、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信息等专业的现状无法满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滞缓有关。 第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西北地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还表现在实用型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体现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99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2.91%,而、和分别为9.89%、9%、8.72%、7.96%和7.22%,大大
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规模小;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学设施极为简陋,缺乏学生实际操作的必要设施条件;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术根本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3)财政投入结构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理应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但这种支出同样需要讲求合理性和效益。从西北地区来说,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与投入结构不合理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阶段教育的投入结构,高等教育投入比重相对较大,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例如,省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中,普通高校与小学相差无几,1997年,小学仅比普通高校多2800万元,这虽然与省高等教育
23、总体规模较大有关,但另一方面,生均教育事业费普通高校却是小学的33.8倍,大大高于全国19.5倍的水平,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比例不合理。这种财政投入结构与省现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符合。二是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学校布点分散,造成了规模不经济。例如,省1997年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支出分别为500.1元和1043.5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9.8%和76.4%;自治区同类指标分别为62.6%和49.8%。但是,这种高投入并不表明其教育发展水平相应较高,两省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体制约束 西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其中之一便是体制上的差距。体制
24、障碍是制约教育和人力资源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另一深层次的原因。 (1)人事制度 现行的人事制度导致缺乏竞争和激励不足,论资排队、吃“大锅饭”现象仍十分普遍和突出,使专业人员队伍缺乏活力,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特别是,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经营机制和用人机制僵化,导致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不需要的人走不了,需要的人进不来和留不住同时存在。 (2)条块分割的科研体制 中国科学院在建有分院,有地球物理、化学、地质、沙漠等研究所;地区现有中科院以与各部委所属科研机构25个,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实验室9个,在物理、化学、气象、地质、力学、电力、机械、电子、农学、水处
25、理、工程结构等多种学科上都有一批相当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2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2个。在这些研究机构中集中了相当数量得高中级研究人员,但是,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却由于条块分割的影响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些研究机构人才相对过剩,但却不能很好地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和对策(一)指导思想 西北地区基础差,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中央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中央的财力和支持也是有限的,根本还是要立足于本地,决不能依赖于中央的支持,更主要的是立足于自身的制度改革和结构、政策的调整。其次,应当明确,
26、当前西北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应定位于为经济、社会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西北大开发进行战略储备。(二)主要思路 教育。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应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观念教育,这三种教育应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应主要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基础上巩固和提高,而不应过于追求总体规模的扩大。 人力资源开发。当前的重点应是稳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调整结构,加大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培养,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机制引进急需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不能以牺牲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代价来引进人才,不能运用行政手段限制人才的合理流动。(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1.优先重点发展
27、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观念教育 教育对西北大开发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共识。但在优先发展何种教育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目前,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均认为各种教育都应该大力发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政府决策部门)认为西北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教育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上,这是导致西北地区高级人才极度缺乏的主要原因,并将极大制约西北大开发进程,因而提出了在西北大开发中要特别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建议。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也是对西北地区教育发展现状的错误判断,如不与时纠正,势必造成决策的失误,并最终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认为,西北地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是
28、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观念教育。其原因在于: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北大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企望在较短时间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不现实的,目前仍应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进行战略储备,切不可急于求成,教育发展战略也应如此。 “二战”结束时,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其经济能够在较短时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这固然有其它一些因素,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对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技能普遍较高。 其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基础教育,政府必须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但是,目前中央财力有限,而西北地区地方财政又十分困难,不可能完全保障
29、所有类型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教育的发展必须保证重点。 第三,虽然各级各类教育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基础下,教育的需不同的,不同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基础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技能,观念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思维、经营方式。这三种教育十分适合当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在农村经济发展、缓解贫困、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以与解决城镇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目前西
30、北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仍十分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仍需要加大发展的力度。 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为了避免基础不牢而影响西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观念教育。为此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仍应继续加大对这三种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支出增长大于财政总支出增长。目前,西北地区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并不低,但对这三种教育的投入比例仍然不足,突出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来大大提高了受教育者个人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负担比例,但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比例较高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1、因此,必须调整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在一段时期,保证基础教育支出增长大于非基础性教育支出增长。 (2)加大中央财政对西北地区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其增加的绝大部分应用于这三种教育。特别是要继续加大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扶贫教育工程等项目。为防止地方政府将本应用于教育的财政资金挪作它用,必须坚持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同时,鉴于西北地区县乡两级财政的实际困难,应考虑适当减少部分地区各种教育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配套比例应根据当地财政实际收入水平确定。 (3)增加财政投入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以与改善学校规模过小所导致的不经济,提高财政投入的利用效率,保证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 (
32、4)根据各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可以将部分普通高校、成人学校和中学改建成职业学校。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办学分散的格局,这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在教育经费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 (5)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要通过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广泛开展观念教育,使广大的农牧民和普通劳动者转变思维方式,接受现代商品生产意识。 2.在调整结构和提高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巩固、提高高等教育 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观念教育并不意味着忽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但现阶段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
33、重点应主要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基础上巩固和提高,而不应过于追求总体规模的扩大。 (1)高等教育要面向西北大开发对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要在新兴产业、地方特色经济、金融、市场营销、旅游等方面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2)按照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各种职业大学。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差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一部分师专科学校学科单一,不能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应将一部分师学校改为职业大学。 (3)大力发展电视教育,这是在西北这样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地区,降低高等教育成本和规模不经济的有效途径。 (4)充分发挥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对西北地区
34、的辐射作用。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并不小,因此,如果继续采取遍地开花,各地区均采取扩大规模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弊大于利。一方面,西北地区财力拮据,社会资源少,盲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顾此失彼,影响其它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势必造成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西北地区应充分利用省高等教育优势,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弥补其它省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不足,其它省区可以有重点地办好一些基础较好而又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和专业。 (5)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资金应更多地通过社会筹资、银行贷款和市场机制,以与高校科研产业化解决。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3.通过改革稳定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35、队伍的作用 西北地区拥有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关键在于如何挖掘潜力,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也是西北大开发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 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首先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来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和再培训等措施,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材。 (1)改革现行人事制度,建立充满活力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要破除专业职务终身制,对成绩突出的中青年人才应破格晋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要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特别要鼓励人员从行政事业单位流动出去。 (2)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当务之急是建立面向整个西北地区的人才信息网络。 (3)调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培训,更新知识和技术,特别是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西北地区总体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有限的情况下,中央应适当考虑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增加地高等学校在西北地区,主要是、和的招生比例,这样可以通过异地培养的方式解决西北地区在某些方面人才不足的问题。而且,相比较而言,现阶段西北地区通过异地培养人才的成本要小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线下门店运营考试题及答案
- 2026-2031年中国三维电子沙盘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放射科医师考试题及答案
- 施工类框架合同范本
- 民航招飞考试题库及答案
- 楼房扩建合同协议书
-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都……了”结构解析与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探究
- 基于杭州岩土虚拟场地的地下隧洞开挖模拟一体化设计研究
- 基于杜邦分析法剖析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发展策略
- 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动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方法:技术、应用与优化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00题(含参考答案)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JJF 1975-2022 光谱辐射计校准规范
- 高二语文上册《老人与海》课文
- 布袋除尘器技术协议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模板工程)
-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课件(完整版)
- 绿色城市任务解读
- 产假申请复工表
- 铁路工务标志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