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安安全全高高效效现现代代化化矿矿井井技技术术标标准准(试行)(试行)2011-07-162011-07-16 发布发布 2011-07-192011-07-19 实施实施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ZMZMQB/AQGXKJQB/AQGXKJ20112011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安安全全高高效效现现代代化化矿矿井井技技术术标标准准QB/AQGXKJQB/AQGXKJ2011(试行)(试行)二二 0 0 一一
2、年七月一一年七月- 1 -前前 言言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以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和科学模拟为基础,依靠现代先进的采掘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优化集成和自主创新,按照“五高”标准、“四化”方向建设的管理科学、简洁流畅、安全发展、节能环保、美观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矿山。随着煤炭工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地质保障、采矿技术、装备水平和数字化矿山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矿井综合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田地质高精度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二是不同地质条件下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日渐成熟;三是矿井瓦斯、水害、冲击地压、顶板等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技术有了新突破;四是高强
3、度、大功率、机电自动一体化的成套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断面、多巷道、缓坡斜井开拓方式的变革,使得矿井系统简化;六是大流量、高速度主辅运输系统自动化、连续化技术日趋完善。以上技术的进步,使得矿井集中生产、“一矿一面”安全高效成为现实。迄今为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集团)已有生产、在建、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 55 对,生产能力近 2 亿吨年,实际产能达 2.5 亿吨年,标志着中煤集团煤炭主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由于矿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变因素多,尤其是埋藏较深的矿井,水、火、瓦斯、煤尘及顶板五大灾害并存,采掘方式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行业高危依然存在。为
4、了有序推进中煤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源大集团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全面引领矿井现代化建设,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中煤集团着手在更高层次上总结、归纳、集成、- 2 -创新与提升现有科技成果,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中煤集团矿井建设与生产的安全隐患和技术瓶颈,制定了满足现代化矿井设计、建设、生产过程中具有规范性的综合技术标准。本标准由中煤集团科技发展部负责发布和管理,具体由中煤集团负责解释。本标准在试行过程中,敬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将意见和建议寄交中煤集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 1 号,邮编:100120),以便今后修改。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安全高效
5、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编委会名单编委会名单编委会主任 王 安 编委会委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刘 勇 刘雨忠 祁和刚 杨列克 李馥友洪 宇 曹祖民 彭苏萍 濮 津 主 编 王 安 副 主 编 祁和刚 冯冠学 徐香庆主要编写人 (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中成 马文智 王昌傲 孔凡平 李竞生李德春 任保利 宋秋爽 吴 睿 张 泊张宝宝 孟召平 孟 健 周保飞 赵银砖赵书忠 赵东岭 侯慧锦 靳秀良主要审查人 (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世志 王显政 王家臣 乌荣康 孙继平叶建民 宁 宇 刘 峰 刘建功 刘祥来汤家轩 孙金龙 李 波 陈立武 张国平张忠温 张延寿 邸春生 杨伯达 吴继忠周世宁 洪伯潜 洪益清 姜智敏 钱鸣
6、高袁 亮 唐德茂 徐 勐 殷作如 顾大钊谢树鹏 濮洪九目目 次次第一篇第一篇 总总 则则.1 1第二篇第二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保障系统.3 3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3第二章第二章 煤炭地质勘查煤炭地质勘查.4第三章第三章 设计阶段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地质工作.7第四章第四章 建井阶段地质工作建井阶段地质工作.8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生产阶段地质工作.9第三篇第三篇 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12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2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13第一节 开拓方式.13第二节 大巷布置及采区划分.13第三节 井筒及装备.14第四节 井底车场主
7、要硐室.16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开采井下开采.17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17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及装备.18第三节 巷道掘进及装备.23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24第一节 工业场地布置.24第二节 行政公共设施.25第四篇第四篇 矿井主要系统矿井主要系统.27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27第二章第二章 提升系统提升系统.28第一节 立井提升.28第二节 斜井提升.29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运输系统井下运输系统.30第一节 井下煤炭运输.30第二节 井下辅助运输.31第四章第四章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32第一节 矿井通风.32第二节 主要通风设备.32第
8、五章第五章 井下排水系统井下排水系统.33第六章第六章 压风系统压风系统.33第七章第七章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34第一节 供电电源.34第二节 输变电.35第三节 地面供配电.36第四节 井下供配电.37第八章第八章 给水排水及采暖供热系统给水排水及采暖供热系统.38第一节 给水排水.38第二节 采暖、通风、供热与空调.39第五篇第五篇 矿井信息化矿井信息化.40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40第二章第二章 安全生产监控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安全生产监控及综合自动化系统.41第一节 基本要求.41第二节 安全监控系统.42第三节 生产监控系统.45第四节 工业电视系统.45第五节 井下作业人
9、员管理系统.48第六节 地面调度监控中心.49第三章第三章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49第四章第四章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50第六篇第六篇 矿井安全矿井安全.53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53第二章第二章 防治水防治水.53第三章第三章 瓦斯治理瓦斯治理.56第一节 瓦斯抽采.56第二节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58第四章第四章 防灭火防灭火.58第五章第五章 煤尘防治煤尘防治.59第六章第六章 顶板灾害防治顶板灾害防治.60第七章第七章 冲击地压防治冲击地压防治.60第八章第八章 热害防治热害防治.61第九章第九章 井下紧急避险井下紧急避险.61本标准用词说明本标准用词说明.64附:条
10、文说明附:条文说明.651第一篇第一篇 总总 则则第第 1 1 条条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是在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规范、规程、规定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提升矿井安全保障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为核心,依托高科技采煤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升级应用,形成一套满足矿井设计、施工、生产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标准,以达到设计优化、施工及生产安全之目的。第第 2 2 条条本标准编制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思考、整体推进、追求主客观最佳结合”的工程哲学,应用综合集成创新的系统工程方法,实现矿井安全高效、节能环保;2、坚持“无人则安”的理念,通过系统简单化、采掘装
11、备重型化、管理信息化、控制智能化,实现减人提效、安全生产;3、坚持“五高”标准,实现全面登高,在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五高标准,做到源于国标,高于国标;4、坚持“四化”的建设方向,即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体现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系统管理的有机结合;5、坚持“安全发展”的思路,强调地质保障、矿井设计对安全生产的先导作用,可靠的技术装备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先进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对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6、坚持“绿色发展”的要求。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综合2利用、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绿色环保。第第 3 3
12、 条条本标准分 6 篇 30 章,共 330 条。从运用综合勘探技术成果,确保地质报告的深度精度,制定了矿井地质保障技术标准;从设计理念上本着简化系统、“无人、少人”的原则,制定了矿井开采设计及地面布置技术标准;从装备水平上体现机电设备的可靠及先进性,制定了矿井采掘装备技术标准;从主要系统环节上体现功能的适应性,制定了矿井主要系统设置标准;从信息化管理水平上体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制定了矿井信息化技术标准;从安全设施上体现防灾、避灾能力,制定了矿井安全技术标准。第第 4 4 条条本标准为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 1.5Mt/a 及以上新建井工矿。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执行国家及
13、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3第二篇第二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第第 5 5 条条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地质保障系统应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分析预测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综合勘探探测方法,依托信息化技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测资料数据库和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实现生产地质工作的模拟和动态管理,为矿井设计、施工、生产等各个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第第 6 6 条条矿井地质保障系统建设目标:1、建设能够指导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煤炭资源/储量、煤层、构造、煤质、瓦斯地质、顶底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的可视化系统;2、实现矿井开发地质条件的
14、量化预测与综合评价;3、形成矿井地质信息有机集成和资源共享,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地质技术支撑。第第 7 7 条条在传统地质手段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现代化技术和装备,构建现代化地质保障系统。第第 8 8 条条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对含煤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与厚度、矿井瓦斯(水)富集区、应力集中带等进行精细探测,建立矿井瓦斯、水害、热害、冲击地压等动力地质灾害的技术评价体系,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第第 9 9 条条获得完整、准确、可靠的地测资料,实现矿井多源地测信息的采集、输入、处理、存储、检索、输出、查询、综合分析与决策的数
15、字化、精细化与自动化。4第第 1010 条条 建立和完善矿井地测数据库和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地质体组构可视化服务系统,提高地质预测预报能力,实现地测工作的模型化和动态管理。第第 1111 条条 建立各类图纸的数字化处理系统,实现如下功能:1、地质、测量、水文等与其它相关专业图形的一体化管理;2、地质测量图件、资料的网络化上报、审核、流转;3、多层(生产技术层、矿井管理层、公司决策层)用户管理、查询与分析。第二章第二章 煤炭地质勘煤炭地质勘查查第第 1212 条条 煤炭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第第 1313 条条 煤炭地质勘查程度不低于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
16、Z/T 0215-2002)中勘探阶段的要求,并执行关于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2007】96 号)。第第 1414 条条 应掌握井田地层分布,详细查明含煤地层,尤其是煤层、标志层和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特征。第第 1515 条条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及厚度变化,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真实可靠地反映煤层形态。第第 1616 条条 应控制井田边界构造,其中与矿井先期开采地段有关的边界构造线平面位置应控制在 150m 以内。第第 1717 条条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的煤类、煤岩、煤质特征及其工艺性能,并做出相应评价。第第 1818 条条 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
17、,划分水文地5质勘探类型,预测矿井正常和最大的涌水量;对具有突水危险的矿井,应预测其突水量;详细调查周边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和开采情况,划出其采空区范围,并评述其积水、积气情况;详细调查周边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涌水量。第第 1919 条条 详细研究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煤层瓦斯、煤的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地温变化规律、岩浆岩体侵入及其成因分析,尤其是先期开采地段和首采区,并做出相应评价。第第 2020 条条 查明井田瓦斯地质条件,划分瓦斯带,评价瓦斯灾害因素。勘探阶段应有煤层瓦斯含量、坚固性系数、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等数据及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等资料,应有煤层突出危险性评
18、估分析。第第 2121 条条 查明井田工程地质条件及勘查区环境地质条件,并做出相应评价。第第 2222 条条 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有益矿产,有针对性地进行采样试验,圈定符合工业品位和可采厚度要求的范围,并对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和途径进行评价。第第 2323 条条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及厚度变化,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真实可靠地反映煤层形态;控制先期开采地段内各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对厚度变化较大的主要可采煤层,应控制煤层可采边界。第第 2424 条条 详细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 30m 及以上断层,详细查明初期采区内落差 20m(地层倾角平缓、构造简单、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 10m15m)及以上断层;
19、对小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对开采的影响进行评述。第第 2 25 5 条条 控制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主要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煤层倾角小于10时,应控制初期采区内等高距为10m20m 的煤层底板等高线。6第第 2626 条条 严密控制与先期开采地段或首采区有关的主要可采煤层露头位置及风氧化带界线。掩盖区内,煤层露头线在勘查线上的平面位置应控制在 75m 以内。第第 2727 条条 对先期开采地段和生产采区均应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查明区内构造、煤层形态和其它地质异常体,查清区内落差 5m 以上断层、小褶曲等构造形态及分布。第第 2828 条条 煤炭地质勘探报告应是包含各种勘探技术手段成果的综合
20、地质报告。报告应包括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相关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及其运用方法,便于动态管理和进一步开发应用。第第 2929 条条 矿井生产建设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及瓦斯地质工作,必须符合矿井地质规程(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及煤矿安全规程等的要求。第第 3030 条条 对于出现影响矿井设计的重大地质问题,应及时进行补充勘探,予以查明。第第 3131 条条 矿井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进行地质补充勘探:1、延深水平或新开拓区,勘探资料不能满足生产建设要求;2、因原勘探报告遗留有重大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勘探程度不足和发现地质构造形态与原地质报告有重大出入;3、扩大井田资源/储量;4
21、、因延深水平高级储量的比例达不到规定标准,不能满足设计需要;5、需要重新评定的可采煤层,为提高其储量级别或新增储量所进行的勘探;76、在已开拓区内为查明影响工作面划分的地质因素,或为确定采煤方法以及找煤方向等;7、在采区内为解决影响正常采掘和安全生产的各种地质、水文地质问题;8、为探明采区范围内煤层可采性等。第第 3232 条条 矿井地质勘探不低于矿井地质规程(试行)的要求。第第 3333 条条 除基本矿图和专用矿图外,矿井图件还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编绘“区内及周边小窑分布、采空区积水及积气图”、“新生界松散层等厚线图”、“ 采区水平地质切面图(单一煤层或缓倾斜煤层除外)”、“不稳定与极不稳
22、定可采煤层厚度等值线图”等图件。第三章第三章 设计阶段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地质工作第第 3434 条条 设计部门应提前介入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参与煤炭地质勘探设计和成果的审查。第第 3535 条条 煤炭地质勘探程度必须满足设计部门编制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展初步设计的要求。地质勘探报告不能满足设计部门确定井口位置、开拓方式、巷道布置、采区划分、开采工艺、制定安全措施等需要的,应按设计要求针对所存在的地质问题开展三维地震、水文、瓦斯等专项地质补充勘探工作。第第 3636 条条 井筒检查孔除应满足定向钻孔的一般性技术要求之外,应全孔取心,查明井筒位置完整地质剖面和分层测试分析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3、参数。第第3 37 7 条条 井筒检查钻孔应全部进行全孔数字测井;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有特殊地质任务的层位应进行井温、 水流量的测量及全波列与超声成像8测试。第第 3838 条条 斜井井筒检查孔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斜井井筒检查孔应能形成一条平行于井筒中心线的完整剖面,该剖面距井筒中心线不大于25m;2、斜井井筒检查孔不少于3 个,其中第一个钻孔应布置在井口附近,最后一个钻孔布置在井底附近;3、检查钻孔的深度不小于该孔所处斜井底板以下1520m。第四章第四章 建井阶段地质工作建井阶段地质工作第第 3 39 9 条条 建井阶段的主要地质任务是,系统编录所揭露的一切地质资料,增补修改地质数据库,运
24、用三维地质模型预测预报并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问题,编制建井地质报告和移交生产的全部地质资料。第第 4 40 0 条条 新建矿井开工前应进行如下工作:1、熟悉井田综合地质勘探报告,掌握井田地质特征及其与区域地质的关系,调查、核实勘探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2、了解矿井设计,分析与之有关的其它技术资料;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4、编制主要井巷工程预想地质资料,复查井筒检查孔资料。第第 4 41 1 条条 调查、核实勘探地质资料的内容应包括:1、钻孔位置和封孔质量;2、煤层露头、老窑、生产小井情况及其地面塌陷范围等;3、地表水体;4、邻近矿井有关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等;5、火区、高温区、
25、陷落柱、构造破碎带、老窑积水积气区等的情况。9第第 4 42 2 条条 应编制的主要井巷工程预想地质资料包括:1、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石门、运输大巷、总回风巷、首采区上(下)山、运输巷、回风巷、切眼等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及其文字说明;2、总运输水平、总回风水平的水平地质切面图;3、通过首采区的勘查线剖面图。第第 4 43 3 条条 掘进和揭煤前,必须进行瓦斯和涌水量基础参数的探测验证,并制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的措施和预案。井巷掘进时,必须按相关规程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随时补充、修改原有地质资料。第第 4 44 4 条条 建井时期取得的各种原始观测资料、标本
26、以及编录整理的台帐、卡片等,都必须妥善保管,作为编写建井地质报告的基础资料。第第 4 45 5 条条 建井时期的水文地质工作,应按 煤矿防治水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对于出现影响矿井设计实施的重大水文地质问题,应及时进行专项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予以查明。第第 4646 条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新井移交前,必须组成专门小组,按要求进行建井地质报告的编制、评审、验收和移交等工作。同时移交钻探、物探、三维地质模型、地质数据库以及其它(包括电子版、纸质和实物等)相关的全部地质资料。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第第 4747 条条 矿井生产阶段地质工作,必须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及时编制提
27、供各种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地质资料,并开展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第第 4848 条条 在采区掘进、工作面掘进与回采、新采区开拓和水平延深过程中,应测定煤层瓦斯基础参数,观测瓦斯动力现象,查寻瓦斯涌出10源,分析总结瓦斯涌出与其它地质条件的关系。第第 4949 条条 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和高瓦斯矿井的煤层,在延深达到 50m 以上或开拓新采区时,必须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及其它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参数。第第 5050 条条 当现有的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针对采区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地质问题进行矿井生产勘探。勘探竣工后,应及时编制专门的地质报告。第第 5151 条条 矿井新水平延深
28、时,应进行如下地质工作:1、详细研究延深区现有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核实原有储量的可靠性;2、预测延深水平首采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3、针对所存在问题,采用钻探和物探方法,查明与水平延伸有关的地质构造、层位、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第第 5252 条条 采区准备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地质工作:1、分析查明采区范围内主要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和落差,主要褶皱的形态、幅度、枢纽位置及其展布方向和长度,区内岩浆侵入体的类型和影响范围;2、掌握可采煤层的层数、主要可采煤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以及在煤层中有无冲刷带存在等情况,确定或基本确定各煤层的可采范围,特别是最上部薄煤层的可采性;3、掌握
29、区内可采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老顶)、底板的厚度、岩性、含水性以及各煤层的变化情况;4、查明与老采区、小窑等的空间关系和确定防水煤柱。第第 5353 条条 在掘进期间应进行以下工作:111、掘进前,对地质条件不清的区域必须进行超前探测验证,并根据情况制定灾害防治措施和预案;2、分析和预测影响回采工作面连续推进的断层和褶皱的形态。综采工作面必须用钻探、物探、巷探查明工作面内部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异常体等,确保工作面安全开采;3、根据实测资料预测工作面内煤层厚度、结构的变化情况。厚煤层或特厚煤层,应绘制工作面的煤厚等值线预测图;4、观测、搜集煤层伪顶和直接顶的岩性、厚度变化,测定顶板主要裂隙的发育方
30、向,为顶板管理提供有关的地质资料;5、观测并素描掘进中揭露的岩浆岩体,测定煤的变质带宽度,确定煤的变质程度与工业利用价值,研究并预测侵入体的位置、形态、影响范围及其对整个工作面的破坏程度;6、对于巷道揭露的煤层冲刷变薄带,要查明其类型、确定其影响范围;7、当开采煤层下部邻近煤层为临界可采薄煤层时,必须利用工作面巷道,按规定间距用钻探查明其可采性;8、核实工作面的储量。第第 5454 条条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进行如下工作:1、及时搜集工作面的采高和煤厚资料;2、采用观测、钻探和物探等手段,实测各种地质构造的位置、形态和性质;3、搜集采出煤量和损失煤量等资料,分析损失量的构成比例及原因;124
31、、在开采结束后 30 天内提出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报矿总工程师审定后,妥善保存。第第 5555 条条 在采区开拓、工作面掘进及回采前均应编制地质说明书, “地质三书”的编写内容及提交时间要求应按矿井地质规程的相关要求执行。13第三篇第三篇 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第第 5656 条条 矿井应简化开拓系统、加大井筒及巷道断面、提高采掘设备能力、提升自动控制水平、减少采掘工作面、减少用人、提高效率。第第 5757 条条 矿井地面工业场地布置应结合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按行政公共区、生产区及辅助生产区进行合理布置,总体要求应分区明确、连接顺畅
32、、系统简单、管理方便、环境优美。地面建(构)筑物应简洁实用、绿色环保、形式多样、美观大方。第第 5858 条条 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外部条件,本着“大型化”、“集中化”、“以面定产”的原则确定矿井建设规模;以先平硐、后斜井、再立井的原则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第第 5959 条条 根据不同的煤层赋存条件,本着系统简化的原则,合理确定大巷布置方式。除有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外,大巷均应沿煤层布置或以煤巷为主的布置方式。第第 6 60 0 条条 合理确定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采煤方法原则上一次采全厚;采煤工艺主要以大采高综采、 放顶煤综采、薄煤层综采和刨煤机综采为主,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同
33、时生产的回采工作面个数不宜超过2 个。采煤工作面设备配备应坚持高强度、大功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环节配套的原则,应有利于实现矿井综合自动化。第第 6161 条条 掘进工作面个数应以满足回采工作面正常接替和提高掘进装备水平为原则确定;掘进设备主要以连续采煤机、掘锚一体机、综掘机为主,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井下掘进矸石宜在井下处理。第第 6262 条条 矿井机修厂等辅助生产设施由矿区统一考虑、集中管理,矿井仅考虑大型设备的周转存放和日常维护。14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第一节第一节 开拓方式开拓方式第第 6363 条条 矿井建设规模 3.0Mt/a 及以上,表土层厚度小于 100m(沙
34、层小于 50m),当煤层埋藏深度小于 500m 时,主井宜采用斜井;当煤层埋藏深度小于 400m、煤层倾角小于 8时,其副井应采用缓坡斜井。第第 6464 条条 矿井必须至少设置主井、副井和风井三个井筒 ,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井筒数目。第第 6565 条条 风井井口位置宜选择在灾害发生时利于井下人员的撤离、缩短建井工期的区域。进、回风井必须均有安全出口。第二节第二节 大巷布置大巷布置及采区划分及采区划分第第 6666 条条 大巷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根据煤层(组)间距采用分煤层(组)大巷或集中大巷布置方式;2、当煤层赋存稳定,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好,煤层倾角 小于12时,
35、大巷宜兼做采区巷道,直接利用大巷布置回采工作面;3、大巷应布置在煤层或坚硬的岩层中,避开应力集中区和构造复杂区。4、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或极复杂的矿井,其中一条大巷要高于其它大巷,水害事故发生时,方便人员逃生和避灾;5、井下至少布置一组三条大巷,其中一条为专用回风巷;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至少布置一组四五条大巷。第第 6767 条条 主要巷道支护应根据围岩性质、强度、埋深及裂隙和构造15等情况合理确定,一般规定如下:1、当岩石硬度系数 f6 时,宜采用喷射混凝土或锚杆支护;2、当岩石硬度系数 f= 46 时,宜采用锚喷或挂网锚喷支护;3、当岩石硬度系数 f3时,宜采用挂网锚喷与锚索联合支护方式
36、;可根据围岩具体条件,采用混凝土砌碹、钢筋混凝土砌碹、型钢等加强支护。第第 6868 条条 矿井开拓延深到新水平,要根据巷道揭露的不同岩性、层位,及时进行围岩相关物理力学指标及松动圈范围等的测试工作,合理确定支护设计及参数,其中锚杆支护长度不得小于松动圈厚度。第第 6969 条条 主要巷道净断面,应考虑变形后满足行人、通风、运输、管线及设备安装、检修等需要。以胶轮车为辅助运输方式的 矿井,其辅助运输大巷净断面宽度不宜小于5.5m。第第 7070 条条 当煤层赋存条件简单,开采条件好时,应加大采区尺寸,工作面推进长度不宜小于 3000m;或根据工作面生产能力,以满足推进时间一年左右为宜。第三节第
37、三节 井筒及装备井筒及装备第第 7171 条条 立井井筒断面应根据提升容器、井筒装备、通风、降温及排水管线等布置要求综合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规定:1、井筒净直径不宜小于 5.5m,并按 0.5m 晋级;2、副井井筒直径应满足整体下放支架要求;3、当井下采用无轨胶轮车作为辅助运输设备时,其副井井筒净直径可按下表 1 选取。16表表 1 1 立井井筒净直径选取表立井井筒净直径选取表矿井规模(Mt/a)煤层厚度(m)井筒净直径(m)5.03.510.05.03.58.5第第 7272 条条 平硐及斜井断面应满足运输、通风、行人等需要。其中副斜井为缓坡斜井时,坡度不宜大于 7,净断面宽度可按下表 2 选
38、取。 表表 2 2 平硐及斜井井筒净断面宽度选取表平硐及斜井井筒净断面宽度选取表矿井规模(Mt/a)煤层厚度(m)净断面宽度(m)5.03.56.05.03.55.5第第 7373 条条 立井井筒施工方法的确定必须以井筒检查钻孔资料为依据。当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厚度大、涌水量大、流沙层较厚、有含水岩层时,宜采用冻结法施工。第第 7474 条条 平硐、斜井支护方式及施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断面形状宜采用拱形;当围岩松软易膨胀、压力较大时,可选用圆形、马蹄形;2、基岩段宜采用光爆锚喷支护方式;井筒穿过表土段、断层破碎带、含水基岩、软弱岩层时,应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型钢 挂网锚喷等支护方式;3
39、、井筒穿过含水表土层、含水基岩、断层破碎带,用普通法难以通过时,应采用冻结、注浆等特殊施工方法。第第 7575 条条 立井井筒装备应符合以下规定:171、罐道宜采用型钢组合罐道;2、罐道或罐道梁宜采用金属托架树脂锚杆固定;3、梯子间应采用玻璃钢梯子间,必要时可封闭梯子间;4、所有钢构件及连接件,必须采取防腐处理。第四节第四节 井底车场井底车场主要硐室主要硐室第第 7 76 6 条条 采用斜井开拓的矿井,不设井底煤仓时,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宜配备变频调速装置,且其输送能力应 不小于大巷胶带输送机的输送能力。第第 7777 条条 采用立井开拓的矿井应设井底煤仓,其形式及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底煤仓
40、应采用立式圆形仓。2、布置两个以上井底煤仓时,两煤仓间净岩柱应不小于 25m。3、井底煤仓有效容量按下式计算:Qmc=(0.10.2)Amc式中 Qmc井底煤仓有效容量(t); Amc矿井设计日产量; 0.10.2系数,大型矿井取大值,特大型矿井取小值。第第 7 78 8 条条 井下主排水管路宜沿副井井筒敷设;当副井采用缓坡斜井时,主排水管路应沿主井井筒敷设或打钻孔直排地面,需经方案比较后确定。第第 7979 条条 主井井底撒煤应实现机械化清理,井底撒煤应进入井下煤流系统。副井井底也应考虑排除积水和杂物清理方式。当主井装载采用半上提或全下放方式时,副井井底应采用泄水斜巷与主井井底沟通。第第 8
41、080 条条 箕斗装载硐室应避开软弱岩层布置在稳定岩层中;条件适18宜时,应采用全上提或半上提布置方式。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开采井下开采第一节第一节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及采煤工艺第第 8181 条条 矿井应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并积极推广智能化无人(或少用人)采煤工作面。矿井全员效率可按表 3 执行。表表 3 3 矿井全员效率指标表矿井全员效率指标表序号设计生产能力(Mt/a)工效(t/d.工)110.0 8015026.09.0508033.05.0305041.52.41530第第 8282 条条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缓倾斜煤层可采用走向长壁、倾斜长壁开采;倾斜煤层宜采用走向长壁开采
42、。第第 8383 条条 缓倾斜煤层,采煤工艺根据煤层厚度宜按表 4 选取。表表 4 4 采煤工艺选取表采煤工艺选取表煤层厚度(m)采 煤 工 艺20分层放顶煤综采、分层大采高综采7.120放顶煤综采、分层大采高综采5.07.0大采高综采、放顶煤综采3.64.9大采高综采2.03.5普通综采2.0薄煤层综采、刨煤机开采19倾斜煤层,根据煤层厚度宜采用放顶煤综采、普通综采或薄煤层综采工艺。第第 8484 条条 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应积极采用无煤柱开采;条件具备时,应首先开采保护层;严禁采用放顶煤开采、水力开采和非正规开采工艺。受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地面设施限制影响开采时, 应积极采用充填式开采。第二
43、节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回采工作面布置及装备及装备第第 8585 条条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矿井开采宜采用“一矿一区一面”或“一矿两区两面”;当采用“一矿一区两面”时,回采工作面应布置在不同煤层。按工作面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装备水平等指标,将回采工作面划分为特大型、大型、常规、薄煤层工作面和边角煤工作面五种类型。第第 8686 条条 当煤层赋存条件稳定、构造简单、平均厚度 5.0m 以上、倾角小于 8,且为低瓦斯矿井时,应按“特大型工作面”标准配置。具体要求如下:1、工作面长度不小于 300m,推进长度不小于 4000m。2、工作面生产能力 8.0Mt/a 以上,服务年限 1.0a 以上;煤层易
44、自燃时,可提高推进速度,工作面服务年限可适当缩短。3、工作面数量不应超过两个,宜采用“一矿一面”。4、工作面上下巷道均应采用双巷布置。5、采用大采高(或放顶煤)综采工艺。6、工作面装备要求:1)采煤装备应实现区域自动化,具备自动检测、自动控制与互控功20能;采煤工作面成套装备开机率不小于 90%;2)液压支架:采用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其支护强度不小于1.2MPa,支架宽度不小于 1.75m,并配备电液控制系统和自动喷雾装置;其中放顶煤液压支架应采用低位放顶煤支架,并具备远程控制放顶煤功能;液压支架应配置护帮机构,护帮高度不小于机采高度的 45%;3)采煤机:采用双滚筒、无链电牵引,装机功率不小
45、于 2000kW(放顶煤开采时不小于 1500kW),割煤速度不小于 8.0m/min,具有手动、无线遥控、远程监控、运行及状态参数实时上传功能,开机率不小于 93%;其中大采高工作面采煤机应配备破碎机构;4)刮板输送机:采用大功率、大运量重型刮板输送机,功率不小于2000kW,槽宽不小于 1200mm(放顶煤开采时前后刮板机功率不小于1500kW,槽宽不小于 1000mm),输送能力不低于采煤机平均生产能力的1.2 倍,并具有运行工况监测控制和信号上传功能;开机率不小于 96%;5)转载机:采用宽口卸料段的转载机,输送能力不低于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并具有运行工况监测控制和信号上传功能,6)破
46、碎机:采用锤式、宽入料口破碎机,破碎能力不低于转载机生产能力,具有出料粒度调整、运行工况监测控制、上传信号功能;7)当采用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时,刮板输送机与转载机宜采用交叉侧卸式输送系统。7、工作面巷道掘进应采用连续采煤机或掘锚一体机。8、工作面巷道煤炭运输采用长距离(中间驱动)带式输送机,胶带机宽度不小于 1400mm;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第第 8787 条条 当煤层赋存条件稳定、构造较简单、平均厚度 3.6 m5.0m、倾角不大于 12、无煤与瓦斯突出时,应按“大型工作面”标21准配置。具体要求如下:1、工作面长度不小于 300m,推进长度不小于 3000m。2、工作面生产能力 5.0
47、Mt/a 以上,服务年限 1.0a 以上;煤层易自燃时,可提高推进速度,工作面服务年限可适当缩短。3、工作面数量不宜超过两个,宜采用“一矿一面”。4、工作面上下巷道宜采用双巷布置。5、采用大采高综采工艺。6、工作面装备要求:1)采煤装备应实现区域自动化,具备自动检测、自动控制与互控功能;采煤工作面成套装备开机率不小于 90%;2)液压支架:采用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其支护强度不小于1.0MPa,支架宽度不小于 1.75m,并配备电液控制系统和自动喷雾装置;当煤壁片帮严重时,应配置护帮机构;3)采煤机:采用双滚筒、无链电牵引,装机功率不小于 1500kW,割煤速度不小于 7.0m/min,具有手动
48、、无线遥控、远程监控、运行及状态参数实时上传功能;开机率不小于 94%;4)刮板输送机:采用功率不小于 2000 kW、大运量刮板输送机,槽宽不小于 1000mm,输送能力不应低于采煤机平均生产能力的 1.2 倍,并具有运行工况监测控制和上传信号功能;开机率不小于 96%;5)转载机:采用宽口卸料段的转载机,输送能力与刮板输送机能力相匹配,并具有运行工况监测控制和上传信号功能;6)破碎机:采用锤式、宽入料口破碎机,破碎能力与转载机生产能力相匹配,具有出料粒度调整、运行工况监测控制、上传信号功能。7)刮板输送机与转载机宜采用交叉侧卸式输送系统。227、工作面巷道掘进宜采用连续采煤机或掘锚一体机,
49、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综掘机掘进。8、工作面巷道煤炭运输应采用长距离(中间驱动)带式输送机,胶带机宽度不小于 1200mm;巷道倾角小于8时,辅助运输应采用无轨胶轮车;巷道倾角大于 8时,辅助运输方式可采用连续牵引车、单轨吊、卡轨车等 。第第 8888 条条 当煤层赋存条件比较稳定、平均厚度2.0m3.5m,最大倾角小于25(煤层倾角大于 25时,采区巷道应采用伪斜布置,使巷道倾角小于 25),应按“常规工作面”标准配置。具体要求如下:1、工作面长度不小于 200m,推进长度不小于 1500m。2、工作面生产能力 2.4Mt/a 以上,服务年限 0.5a 以上。3、工作面数量不超过二个。4、工作面
50、上下巷道可采用双巷或单巷布置。5、应采用普通综采工艺。6、工作面装备要求:1)采煤装备应实现区域自动化,具备自动检测、自动控制与互控功能;采煤工作面成套装备开机率不小于 90%;2)液压支架:应采用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其支护强度不小于0.8MPa,支架宽度采用 1.75m,并配备自动喷雾装置;3)采煤机:应采用双滚筒、无链电牵引采煤机,装机功率不小于1000kW,割煤速度不小于 6.0m/min,具有手动、无线遥控、远程监控、运行及状态参数实时上传功能;开机率不小于 94%;4)刮板输送机:槽宽不小于 800mm,输送能力不低于采煤机平均生产能力的 1.2 倍;开机率不小于 96%;235)转
51、载机:槽宽和输送能力与刮板输送机相匹配,并具有运行工况监测控制和信号上传功能;6)破碎机:破碎能力与转载机能力相匹配,并具有运行工况监测控制和信号上传功能。7、工作面巷道掘进可采用连续采煤机、掘锚一体机或综掘机等。8、工作面巷道煤炭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胶带机宽度不小于1000mm;辅助运输根据煤层倾角选用无轨胶轮车或连续牵引车等。第第 8989 条条 当煤层赋存条件比较稳定、平均厚度 小于 2.0m,最大倾角小于 25(煤层倾角大于 25时,采区巷道应采用伪斜布置,使巷道倾角 小于 25),应按“薄煤层工作面”标准配置。具体要求如下:1、工作面长度不小于 150m,推进长度不小于 1000m。
52、2、工作面生产能力 0.75Mt/a 以上,服务年限 0.5a 以上。3、工作面数量不超过二个。4、工作面上下巷道宜采用单巷布置。5、应采用薄煤层综采工艺;当煤层赋存稳定,构造简单,顶底板连续完整,且硬度系数 f3 时,可选用刨煤机开采工艺。6、工作面装备应达到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1)液压支架:选用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强度不小于 0.8MPa,支架宽度不小于 1.5m,在最小支护高度时应有限位保护装置;2)采煤机:选用双滚筒、无链电牵引采煤机,功率不小于 800kW,割煤速度不小于 5.0m/min,具有手动、无线遥控、远程监控、运行及状态参数实时上传功能;开机率不小于 90%;3)刨煤
53、机:具备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参数设置及调整、定量推移刨煤功能;具备多点急停闭锁以及软启动功能,应选用变频一体电机驱动;24开机率不小于 90%;4)刮板输送机:槽宽不小于 700mm,输送能力不低于采煤机平均生产能力的 1.2 倍,开机率不小于 90%;采用刨煤机时,刮板输送机应与之相配套;应配置调斜千斤顶。5)转载机与破碎机:同刮板输送机相匹配。第第 9090 条条 边角煤工作面设置标准:1、当煤层厚度及顶底板条件适宜时,应采用连续采煤机进行开采;2、当煤层厚度大于 3.5m 时,宜采用轻型放顶煤开采;3、工作面长度和推进长度依据煤层赋存情况合理确定;4、回采巷道宜采用单巷布置。第第 9191
54、 条条 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条件较差的矿井应结合具体条件,合理确定工作面长度和推进长度,选用合适的采掘设备,对工作面及巷道加强支护。第三节第三节 巷道掘进巷道掘进及装备及装备第第 9292 条条 掘进工作面个数配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的一翼最多只能布置2 个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2、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双翼或多煤层开采时,最多只能布置 4 个掘进工作面;3、配备连续采煤机或掘锚一体机掘进的矿井,采区内采掘比不宜超过 1:2。第第 9393 条条 掘进装备主要包括连续采煤机、掘锚一体机、掘进机等成套综合机械化设备,其配置及性能要求如下:251、应具有无线遥控;2、应具有自动截割成
55、型功能;3、宜配置远程控制台,实现掘进机的远程控制;4、具有实现自动钻孔及快速锚固功能。第第 9494 条条 当顶板平整,整体性好,不易冒落,煤层倾角不超过 8时,煤巷掘进宜采用连续采煤机成套设备。第第 9595 条条 煤层顶板条件较差时,煤巷及半煤岩巷宜采用掘锚一体机成套设备,或带有临时支护系统的掘进机。第第 9696 条条 岩巷应积极采用岩巷综掘机掘进或岩巷液压掘进钻车作业线。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第一节第一节 工业场地布置工业场地布置第第 9797 条条 井口及工业场地严防洪水威胁,井口、变电所、通风机房、主、副井提升机房以及与井筒相连的风道、人行道等
56、重要建(构)筑物防洪标准应按 100a 一遇洪水位标高设计,300a 一遇洪水位标高校核。防洪标高应按洪水重现期的计算水位(包括壅水和风浪袭击高度)加安全高度。第第 9898 条条 矿井行政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绿化面积在满足工业场地总占地面积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第第 9999 条条 工业场地内主干道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12.0m,次干道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9.0m。第第 100100 条条 工业场地内主干管线宜按综合管沟形式敷设。26综合管沟内敷设管道包括热力管道、给水管道、排水管道(不含生活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压风管道和惰性气体管道(N2、CO2等)。综合管沟应满足人行、安装、检修等需
57、要。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公共设施行政公共设施第第 101101 条条 行政、公共建筑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合理布置、避免扰动原生态环境,为建设绿色矿山,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用美观,并符合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要求。第第 102102 条条 矿区规模大于 50.0Mt/a 时,宜单独设防灾救灾中心。第第 103103 条条 行政、公共区应设置停车场,对处在严寒、寒冷地区的新建矿井宜建设地面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场。第第 104104 条条 矿井应设置封闭式下井通廊;严寒和寒冷地区通廊应有采暖设施。第第 105105 条条 办公楼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设计和装饰体现企业文化、形象、标识
58、;2、设置综合管道井;3、四层以上设电梯;4、设置企业文化展示区;5、严寒及寒冷地区设室内庭院或休息区域;第第 106106 条条 矿井应设视频会议室、调度会议室、调度监控中心等,总面积指标取 800m21500m2,特大型矿井取大值。调度监控中心采取密闭、隔音、防磁、防振等措施。第第 107107 条条 矿井职工食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矿井职工食堂设冷藏间、集中餐具洗涤消毒间;272、厨房的主食、副食分开加工,生食与熟食分隔加工和存放,垂直运输的食梯生熟分设,熟食通道宜独立设置,避免穿过公共区域;3、矿井职工食堂有蔬菜堆放场所。严寒 、寒冷和高原缺菜区,设置菜窖;4、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地
59、区,单独设置少数民族职工专用食堂。第第 108108 条条 任务交待室、浴室、灯房联合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功能分区明确且联系方便;2、平面设计根据使用功能和作业流程合理布置,避免上、下井人流集中和交叉;3、浴室配备消除工作疲劳的设施;4、浴室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严寒及寒冷地区设自然通风道;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换气要求时,采用机械通风;5、更衣室内更衣柜数量按原煤生产在籍人员计算;6、矿灯和自救器采用自助式管理。第第 109109 条条 单身公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房间设卫生间和阳台,并配备电视、电话和网络等;2、设一定比例的探亲用房;3、五层以上设电梯;4、根据井下工人轮
60、休要求,划分区域采用集中式公寓化管理;5、选址考虑噪声、活动场地的影响,避免干扰轮休人员;6、建筑面积按每位职工 20m225m2考虑,特大型矿井取大值。28第四篇第四篇 矿井主要系统矿井主要系统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第第 110110 条条 矿井主要系统设备及其控制方式应确保先进、可靠,实现远程监控,主要固定岗位应具备无人值守条件。第第 111111 条条 井下煤炭运输应采用带式输送机连续运输,且必须使用阻燃输送带,并应配置二级破碎设备。第第 112112 条条 井下辅助运输宜采用一种连续运输方式;当条件具备时,应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方式。根据需要,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辅助运输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管理》 课件
- 2025卫生资格考试必考试题及答案揭示
- 2025年自考行政管理前沿研究动态试题答案
- 高级审计师考试的复习之道试题及答案
- 智能温室环境调控系统研发、生产及市场拓展服务合同
- 抖音生活类商家入驻平台合作服务合同
- 智能家居数据保密及用户隐私保护协议
- 海外房产投资风险评估与投资建议合同
- 家政公司家政人员安全责任与服务合同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2025版)
-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龙门吊安装拆除安全施工专项方案
- 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2023年)
- 如何做好医患沟通
- 2022年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课件
- 国开电大《应用写作(汉语)》形考任务1-6答案
- 穿孔机作业指导书
- 统考考生本科志愿样表
-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 新航道托福雅思培训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