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TOP小区分析思路_第1页
LTETOP小区分析思路_第2页
LTETOP小区分析思路_第3页
LTETOP小区分析思路_第4页
LTETOP小区分析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OP小区分析思路(自己整理)目录TOP小区分析思路(自己整理)11、掉线率11.1 指标定义11.2 指标分析及统计点介绍21.3 TOP小区分析流程42、无线接通率72.1 指标定义72.2 指标分析及统计点介绍72.3 TOP小区提取及分析流程103、切换成功率率133.1 指标定义133.2 指标分析及统计点介绍143.2.1 核心网原因导致切换出准备失败143.2.2 目标小区无响应导致切换出准备失败153.2.3 目标小区回复切换准备失败消息导致切换出准备失败173.2.4 eNodeB间切换出取消183.3 TOP小区分析流程191、掉线率1.1 指标定义无线掉线率=(eNode

2、B发起的S1 RESET导致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UE Context异常释放次数)/UE Context建立成功总次数*100%。1.2 指标分析及统计点介绍u UE Context异常释放次数测量点:如图1中A点所示,当eNodeB向MME发送UE CONTEXT RELEASE REQUEST消息,会释放UE的所有E-RAB。当释放原因不为“Normal Release”,“Detach”,“User Inactivity”,“CS Fallback triggered”,“UE Not Available for PS Service”,“Inter-RAT Redirect

3、ion”,“Time Critical Handover”,“Handover Cancelled”时,测量指标加1。u eNodeB发起的S1 RESET导致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测量点:如图2中A点所示,当eNodeB向MME发送S1 RESET消息时,根据包含的上下文个数,指标进行累加。u UE Context建立成功总次数测量点:如图3中B点所示,当eNodeB向MME发送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时统计该指标。消息中如果包括多个E-RAB,该指标也只统计一次。1.3 TOP小区分析流程TOP小区分析可通过OMC 920提取异常释放原因:

4、eNodeB发起的原因为UE LOST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 eNodeB发起的原因为切换失败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   eNodeB发起的原因为无线层问题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   eNodeB发起的S1 RESET导致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是否存在异常告警或传输闪断1)通过LST ALMAF查询站点实时告警,参考历史告警;2)通过DSP BRD 查询单板运行情况;通过提取两两小区切换,确定目标小区1)确定目标小区运行情况,是否基站故障或异常告警;2)检查邻区间参数设置是否正确;3)通过Mapinfo检查小区邻区配置是否

5、合理,进行邻区合理性优化;4)检查基站是否周边站点缺少,如为孤站,可视为正常;检查S1链路是否配置正确现统计中eNodeB发起的S1 RESET导致的UE Context释放次数均为0,如统计出现释放次数,需进行针对排查;参数是否设置合理1)查询掉线类定时器设置是否正确;(T310、N311、N310、T311、T301)2)如掉线率突增,查询操作日志,确认是否有修改,导致小区异常;是否存在高干扰1)通过Mapinfo查看小区PCI复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模三冲突;2)检查小区时隙配比是否设置准确(DE:SA2SSP7;F:SA2SSP5);3)如每PRB上干扰噪声平均值>-110dBm,

6、确认小区存在上行干扰,同时可通过后台跟踪,确认干扰类型;小提示:判断干扰类型时,可跟踪后台干扰检测,如果RB0-RB99呈下坡图,则为杂散干扰,如果为陡升陡降则为互调干扰,如果为上坡图,则为阻塞干扰,如果干扰仅在RB40-RB80,则为广电干扰,请大家知悉。是否存在高质差1)通过观察小区上下行丢包率是否正常,如丢包率偏高,基本断定小区存在质差;2)通过后台误码率跟踪,如BLER>10%,确定小区存在高误码;是否存在弱覆盖1)检查传输模式,是否为TM3,如长时间为TM2,确认设置正确的情况下,基本确定小区存在弱覆盖;2)对比64QAM和QPSK占比,如后者比例远大于前者,可确定小区覆盖异常

7、;现场测试及后台跟踪1)安排前场人员现场测试,同时后台通过信令跟踪,配合查找问题原因;2)如果确认问题后,需第三方配合解决,转发相关人员处理,做好跟踪工作,直至问题闭环。2、无线接通率2.1 指标定义无线接通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E-RAB建立成功率=(RRC连接建立完成次数/RRC连接请求次数(不包括重发))*E-RAB建立成功总次数/E-RAB建立尝试总次数*100%。2.2 指标分析及统计点介绍图1中【A点】(1)指标加1,不统计重发的次数。Case1:eNB下发RRC_Conn_Setup消息后,在T300定时器超时前,收到相同的UeID发起的RRC_Conn_Req(Setup丢

8、失,UE MAC冲突解决定时器超时后重发RRC_Conn_Req,UeID不变),记为一次重发RRC_Conn_Req消息。Case2:T300超时后,UE仍未收到RRC_Conn_Setup,UE重新搜网,发起初始接入,UeID是取0239的随机值或上层下发的TMSI。eNB侧记为新的一次初始接入,加1。Case3:发起Attach后会启动T3410定时器。如果UE发出RRC_Conn_Setup_Cmp后,ENB没有收到,UE会在定时器超时后重新发起Attach,ENB侧记为新的一次初始接入;RRC_Conn_Setup_Cmp丢失不会触发重建,发起重建的前提是安全已经激活。(2)如果RR

9、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信元Establishment Cause为“emergency”,指标加1。(3)如果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信元Establishment Cause为“highPriorityAccess”,指标加1。(4)如果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信元Establishment Cause为“mt-Access”,指标加1。(5)如果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信元Establishment Cause为“mo-Singnalling”,指标加1。(6)如果RRC Connection R

10、equest消息信元Establishment Cause为“mo-Data”,指标加1。【B点】当eNodeB下小区接收到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并下发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给UE时,指标加1。【C点】当eNodeB收到UE返回的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时统计相应指标,加1。RRC Setup Success Rate计算RRCSetupSuccessRate=()/(L.RRC.ConnReq.Att)*100%。图2、3中【A点】当eNodeB收到来自MME的E-RAB SETUP REQUES

11、T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时统计该指标。如果E-RAB SETUP REQUEST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中要求同时建立多个E-RAB,则相应指标按各个业务的QCI分别进行累加。【B点】当MME收到来自eNodeB的E-RAB SETUP RESPONSE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时E-RAB建立成功次数累加。ERAB Setup Success Rate计算公式ErabSetupSuccessRate=()/(L.E-RAB.AttEst)*100%2.3 TOP小区

12、提取及分析流程1. TOP小区提取暂按以下方式操作(仅供参考,请根据网络实际情况自定义):RRC请求次数大于50次接通率小于98%。在一周之类重复出现2次以上的小区。若前三种无法提取出TOP小区,可按RRC,ERAB建立失败次数,分开求和后降序排列筛选RRC和ERAB建立失败的TOP小区。2. TOP小区中RRC和ERAB建立失败次数原因值说明:对小区RRC建立失败次数: 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的次数,指标ID:1526727083;重点关注top资源是否足够,包括top用户数,传输、PRB等; UE无应答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的次数,指标ID:1526727084;关注质差、

13、干扰、无线环境等; 小区发送RRC Connection Reject消息次数,指标ID:1526728269;关注传输问题、是否拥塞、干扰; 因为SRS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的次数,指标ID:1526728485;重点关注SRS带宽、配置指示、配置方式、SRS ACK/NACK设置是否合理等;因为PUCCH资源分配失败而导致RRC连接建立失败的次数,指标ID:1526728486;关注PUCCH信道相关参数设置是否合理,CQI RB数配置是否合理等;流控导致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 消息丢弃次数,指标ID:1526728489;关注拥塞,业务流控相关参数是

14、否设置正确等;流控导致的发送RRC Connection Reject消息次数,指标ID:1526728490;关注拥塞,业务流控相关参数是否设置正确等;对小区E-RAB建立失败次数:因未收到UE响应而导致E-RAB建立失败的次数,指标ID:1526726717;处理建议:需排查覆盖,干扰,质差,ENODEB参数设置错误,终端及用户行为异常等原因。核心网问题导致E-RAB建立失败次数,指标ID:1526728276;处理建议:需跟踪信令,排查核心网问题(EPC参数设置,TAC码设置的一致性,对用户开卡限制,硬件故障方面排查);传输层问题导致E-RAB建立失败次数,指标ID:1526728277

15、;处理建议:需查询传输是否有故障,高误码,闪断,传输侧参数设置问题。无线层问题导致E-RAB建立失败次数,指标ID:1526728278;处理建议:处理建议:需排查覆盖,干扰,质差,ENODEB参数设置错误,终端及用户行为异常等原因。无线资源不足导致E-RAB建立失败次数,指标ID:1526728279;处理建议:排查TOP小区资源是否足够,是否故障引起,若存在资源不足问题,可考虑参数调整,流量均衡(小区选择,重选和切换类参数);2、结合现场调整天馈,流量均衡;3、热点区域,增补基站等;安全模式配置失败导致E-RAB建立失败次数,指标ID:1526728280;处理建议:需排查覆盖,干扰,质差

16、,ENODEB参数设置错误,终端及用户行为异常等原因。筛选TOP小区RRC建立成功率TOP、E-RAB建立成功率TOP条件相同:建立成功率<98%,连接请求次数极少。是否存在干扰1) 通过Mapinfo查看小区PCI复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模三冲突;2)检查小区时隙配比是否设置准确(DE:SA2SSP7;F:SA2SSP5)3)如每PRB上干扰噪声平均值>-110dBm,确认小区存在上行干扰,同时可通过后台跟踪,确认干扰类型;4)发送干扰组协助处理。是否存在覆盖问题1)检查传输模式,是否为TM3,如长时间为TM2,确认设置正确的情况下,基本确定小区存在弱覆盖;2)对比64QAM和QP

17、SK占比,如后者比例远大于前者,可确定小区覆盖异常;3)邻区告警、故障等导致TOP小区存在弱覆盖;4)天馈问题;5)无线环境差;6)基站规划、建设、施工问题;7)天线权值配置与现场天线参数不一致。8)核查参考信号功率是否偏低(常规设置92,122,需结合现场设置);是否存在高质差1)通过观察小区上下行丢包率是否正常,如丢包率偏高,基本断定小区存在质差;2)通过后台误码率跟踪,如BLER>10%,确定小区存在高误码;是否存在资源不足1)参数调整,流量均衡;2)天馈调整,分担流量;3)热点区域,增补基站;是否终端、用户行为异常结合用户投诉情况,安排前场人员现场测试,同时后台通过信令跟踪,配合

18、查找问题原因。3、切换成功率率3.1 指标定义(eNodeB间同频切换出成功次数+eNodeB间异频切换出成功次数 + eNodeB内同频切换出成功次数 + eNodeB内异频切换出成功次数 - 通过重建回源小区的eNodeB间同频切换出执行成功次数 - 通过重建回源小区的eNodeB间异频切换出执行成功次数 - 通过重建回源小区的eNodeB内同频切换出执行成功次数 - 通过重建回源小区的eNodeB内异频切换出执行成功次数) /(eNodeB间同频切换出尝试次数 + eNodeB间异频切换出尝试次数 + eNodeB内同频切换出尝试次数 + eNodeB内异频切换出尝试次数)*100%。3.2 指标分析及统计点介绍 核心网原因导致切换出准备失败源小区收到来自MME的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消息时,指标加1。3.2.2 目标小区无响应导致切换出准备失败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