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作者心理偏误举隅_谭业升_第1页
学术期刊编作者心理偏误举隅_谭业升_第2页
学术期刊编作者心理偏误举隅_谭业升_第3页
学术期刊编作者心理偏误举隅_谭业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术期刊编作者心理偏误举隅谭业升(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連尊】文章主要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生活中存在的四类心理偏误:有关编辑自我评价和学术信心的心理偏误,有关作 者投稿的心理偏误,有关论文选题和学术质量的偏误,编作交流中的偏误。以期望此种探讨可以帮助增强编作者的科 学工作意识,促进编作交流,进一步提升期刊论文质量和编作者的学术素养。关键词】学术期刊编作者心理偏误【丰同T晏壬】G232【文弐叮匚壬】A【之二密三】1003-6687( 2015 ) 08-089-04?1994-2015 China Acudcmk Journal EkxLronic Publishing Hogsl. A

2、ll rights reserved, http; AD0l:10.13786/14-1066/g2.2015.08.021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事业 发展(如职称晋升等)仍以发表期刊论文的数量和层 次为主要依据。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如何在此种形势下 积极提高思维能力,调整心理,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将 是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然而,目前学术期刊的 编作者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偏误,影响到编辑质量和学 术素养的提高,需要增强对这些偏误的认识,并积极纠 正。本文尝试以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 52种思维错误(2013 )一书为主 要依据(文中所探讨的偏误类型

3、和定义均摘自该书), 探讨4类编作者心理偏误:有关编辑自我评价和学术信心 的心理偏误,有关作者投稿的心理偏误,有关论文选题和 学术质量的偏误,编作交流中的偏误。下面分述之。一、编辑自我评价和学术信心的心理偏误 学术期刊编辑不仅是文字工作者,往往也会对某一 学科领域的研究有所了解,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学者或 专家,成为“学者型”编辑。需要批判性思维的编辑工 作者,也需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思考如何给自己定 位的问题。1. 权威偏误各领域的权威都愿意让人服从和相信他们,否则就 将其“逐岀天堂”(圣经第一章语)。但权威经常 也会岀错。岀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权威 我们往往会无意识地调低独立思

4、考的意识。编辑面对专 家尤其是知名专家的论文时,往往会比面对一般作者的 论文时粗心,这就是“权威偏误”。多贝里指岀,在许多航空意外事故中,副机长察觉 机长的错误后,受“权威偏误”干扰,不能及时指岀 和纠正,从而导致严重后果。近些年,几乎所有航空公 司的飞行员都会接受摆脱“权威偏误”的训练。同样,作为掌握文章“生杀大权”的编辑,也应培养学术 信心,训练和具备向专家和权威挑战的思维能力。编辑 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越自由,就越可能找出和纠 正学术论文中的失误。不论是在稿件评审和校对过程中 都应该降低或避免“权威偏误”的影响。为此,每年举 办的编辑培训似应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内容。2. 游泳健将身材错

5、觉【作者信息】谭业升(1974 ),男,山东莱芜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翻译学、期刊编辑。I 竭獰丈廈-EdiiZ FiiZ | 2015.8 I 实务 I 089多贝里指岀:一般人基于职业游泳健将体形完美的 印象,就错误地认为,游泳可以塑身。然而,体形完美可能并不是因为游泳锻炼的结果,而是因选拔时健将们 已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材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 是从事游泳运动的结果。(5-6) “游泳健将身材错觉” 将非因果关系判断为因果关系,甚至混淆选择的标准与 结果。同理,一家期刊是权威或核心期刊,可能是原来 地位高,进入了良性循环,具有充足的优秀稿源。但作

6、 为编辑,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也许自己远不如一般 期刊的编辑尽职尽责、具有探索精神。而面临越来越严 格的期刊考核和评价指标,核心期刊群的构成也会发生 变化。因此,“游泳健将身材错觉”警示我们,作为一 名编辑,不论服务于哪一类期刊,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 脑,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编辑素养。二、作者投稿的心理偏误作者从论文撰写到投稿再到录用或被拒,心理上会 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投稿的过程中也较容易岀 现三种心理偏误。分述如下:1. 挂大牌偏误“挂大牌偏误”实际上是“权威偏误”的一种体 现。一些年轻学者或后辈往往在投稿时将没有贡献的知 名学者或专家加为第二作者甚或第一作者。这是在利用 “权威偏

7、误”提高论文的命中率。然而,增加一位毫无 贡献的“大牌”作者,一方面被他/她窃取了成果,另-方面也可能对作者今后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 会在编辑心中,甚至在学术界留下“依附”印象。而一 旦出现学术规范问题,对作者自己和“大牌”都会带来 更加严重的后果,于此,学术界已不乏先例。一些国内 知名期刊已明确了请知名专家合作者作岀属实承诺的规 定,而在国际学术界,这属于学术道德问题,真正的学 者是绝不会在没有贡献的文章后署名的。2. 幸存偏误和过度自信效应“幸存偏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而 看不到失败,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多贝里经过 调查发现“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

8、岀去的作家”,“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 到成功概率有多小”。(1-2)同样,每一位学术期刊投稿 者都应该意识到投稿者和录用者之间的悬殊比例,做好 被拒的心理准备。与幸存偏误直接相关的是“过度自信 效应”的影响,即总是系统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预测能 力。就“过度自信效应”来说,重要的不是单个估计是 否正确,而是它会令你忽视“真正知道的东西”与“已 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论文 与某一篇已发表的论文水平相当,就心存侥幸。在发表 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只有虚心听取专家或学界同行的意 见,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才能增加录用的概率。笔者所在的编辑部在正式排校前,往往会让作者利 用

9、录用时间和发表时间的空档,进行最后修改,有时甚至 是大幅修改,这也是在克服“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3“车子不倒紧着推”心理偏误有一些作者在一家期刊发表了论文后,往往会在短 时间内连续不断地向同一家期刊投稿,这是受到了“车 子不倒紧着推”心理偏误的影响。一份期刊在发表了一 位作者的论文之后,编者会岀于容许不同声音和版面资 源有限的考虑,一般不可能在同一年内刊登一位作者的 多篇文章。从作者的角度看,建议他们将自己的成果投 向不同的期刊。当然,从编辑的角度讲,也应客观对 待,也许你会错失特别优秀的、有价值的论文。三、有关有关论文选题和学术质量的偏误1. 从众偏误从众心理,有时被通俗地称为“随大溜”心

10、理。是 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 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 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就算有数百万人说做某 件蠢事是对的,做蠢事也不会成为聪明之举。 (13)某一专业领域或课题的稿件发表得多,并不意味着 你可以从事这一领域或课题的研究,且能够得到认可, 也许你已进入了从众偏误的陷阱。而且,也许在编辑看 来,某一领域的稿件已经发表得足够多,应该有不同的 声音和研究课题岀现。2. 纠缠于沉没成本偏误090'I I :2015.8 实务在经济学领域,往往有纠缠于沉没成本的偏误。其 心理表现如:“我们已投入了这么多钱做宣传,要是现 在停下来,那

11、些钱就全都打水漂了。”投资越多,沉没 成本就越大,而将项目继续做下去的理由似乎也就越充 分。然而,这样即使“表现得坚韧”,事实却只是害怕 承认错误,“推迟疼痛”而已。1(17-18)在学术领域也同 样存在纠缠于沉没成本的偏误。基于对本人服务的学术 期刊投稿情况的考察,笔者发现,一些作者在一个课题 上纠缠不休,即使连连被拒稿,也仍“坚持不懈”。尽 管潜意识里分明知道这种研究不会产岀任何有价值的成 果,但只因已付岀了努力而不想放弃,且似乎如此也显 得在学术上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理性的思路应该是: ?1994-2015 China Acudcmk Journal EkxLronic Publishi

12、ng Hogsl.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A投入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确评判自己研究的价值 和未来研究的趋势。有时需要虚心地接受编辑或同行的 意见,搁置现有的课题,忽视已投入的“成本”。因为 与其花时间在一个即使成果发表了也不会引以为豪的研 究上,不如花有限的生命在有价值的课题上,应让自己 的研究内容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且如果暂时搁置某一 课题,还有可能有意外收获:在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 时,对自己以前研究的问题或许会有新的视角和看法, 或以往研究的部分成果可用在新的研究中。3. 故事偏误“故事偏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并排斥不 适合编进故事的内容。当今媒体

13、中,“故事偏误”就像 瘟疫一样肆虐。如一辆汽车在驶过一座桥时,桥突然垮 塌了,第二天在报纸上就会读到倒霉蛋的故事:他开着 汽车,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他的生平简历如何。如果 他幸存下来,且能够接受采访,还可以听到他叙述在桥 塌时的感觉。荒唐的是,这些故事没有一个是重要的, 重要的不是那个倒霉蛋,而是桥梁设计。这种媒体的不 良倾向就是“故事偏误”在作怪。(5°)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也应该警惕 “故事偏误”。因在学术论证中如果岀现“生动的故 事”,很可能会扭曲真相,影响学术判断。而作为作者 和研究者的应对方法是避免故事的细节,将故事拆解开 来,并思考这些故事

14、隐藏了什么,或者联系相似或相对立 的事件,设法透过现象看本质。4“司机的知识”偏误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在德国作巡回报告。不管被邀请到哪里,其演讲内容都大 致相同。他的司机渐渐对报告内容烂熟于心,于是便在 一次活动中,与他假装交换身份,为一群专家级听众 作了一次有关量子力学的长篇报告,丝毫没露出破绽。 基于这个故事,多贝里指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 识,来自大量时间和思考的付岀;另一种就是“司机的 知识”。这里的“司机”指那些装得好像知道一切的 人。他们会模仿别人,拥有华丽的词汇和似乎很有说服 力地高谈阔论,但其传播的知识却是空洞的。(57-59)有- 些学术期刊论文

15、作者就是“司机”,他们是典型的“套 话大师”,会变魔术似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炮制岀多篇文 章,似乎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而很让人惊讶的是,一 些期刊愿意给他们版面。学术期刊编辑尤其应该警惕真 知识与“司机的知识”的区分。真正的研究者掌握着扎 实的知识,对超岀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研究内容, 会实事求是地承认“不知道”。真正的学者会努力理解 和描绘一个复杂的问题和事实,有时也倾向于长篇大 论,阐明多个事件和例外。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学会辨别 岀“真知识”,以发现和鼓励真正的学者。5“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所 有思维错误之父,即在诠释新信息时,倾向于依从已 形成的观点、理论和信

16、念,却往往会过滤掉与自己的成 见、猜想相矛盾的、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的新信息。受 到“确认偏误”的影响是危险的。赫胥黎说过:“事实 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25-26)没有假设不行,可一种理论假设越是模糊,“确认偏误”就越强,越倾向于过 滤掉相反的证据。确认偏误在学术期刊论文中有两种突 出的表现: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 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一旁。如外语类学术期刊在 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有关“翻 译单位”的论文,就受到了 “确认偏误”影响。不断地 有作者抛出一种“单位”,再提供几个“证明”,就算 完成了一篇文章。如有人提岀语篇是“翻译单位”,于 是接下来就会

17、找出两三个支持证据,但他不会努力去挖 掘反面证据,而是忽略掉事实上在小于语篇的层面岀现 的“翻译单位”例子。如若提到其中的一种,他的文章 可能就会被扔进垃圾桶,因为编辑也同样有这种“确认 偏误”。再如,一篇有关汉学家翟里斯翻译的文章,主 要是谈翟里斯作为译者对中国文化的再建构和有贡献的 传播。文章举例说,翟里斯有意回避性描写的翻译是为 了建构“纯洁”的中国文化面孔。然而文章的作者却有 意回避了译者的一个注释,注释的内容说:中国是通奸 最盛行的国家。这种有意的信息过滤,显然是受到了“确认偏误”的影响。至于“确认偏误”的第二种表现,在语言学期刊中 就有过例子。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和问题曾经被语言学 者

18、当做“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而搁置一 旁,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用学在国内渐渐成了“显学”。聪明、成功的研究者和编辑者不仅想证明一种观点 或理论是对的,还试图证明它是错的一一有意识地寻找 反面证据。作者和编辑都应与“确认偏误”作斗争。四、编作交流中的“现成偏误”和“互惠 偏误”“现成偏误”指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思考问题,宁可 使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这当然是愚蠢的,因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我们更容易 看到、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或符合真理。(41-42)这一偏误在编作交流中的显著表现是,存在着一些这样的言 论和思想,“他经常和某家期刊的编辑打得火热,因此 也就经常被一

19、家期刊录用他经常写书评,经常被录 用他经常一稿多投,也没有问题”这些话是想 证明某种东西,但其实什么也证明不了,实际是犯了“现成偏误”。这种言论中提及的个例不能否定编作交 流的常规“图景”。互惠古来有之。其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 我。”科学家罗伯特 ?西奥迪尼在调查后发现,人们几 乎都不能忍受亏欠。如果在超市里有人主动跟你搭讪, 让你品尝葡萄酒、奶酪、火腿或橄榄,你就有可能进入“互惠偏误”,购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21-22) “互惠偏误”在编作交流中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作者利 用学术交流等机会对编辑施以“帮助”或“小惠”,或 以各类形式或名目“贿赂”,就是在利用这种“互惠” 的心理偏

20、误。“互惠偏误"在编作交流中还会有其他多 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编辑往往意识不到或许会对其学 术评判产生影响。如果作者同时是评审专家,那么编辑 就可能受到“互惠偏误”的影响,考虑到该作者为编辑 部门所作的贡献,而在裁决他的稿件时有所“照顾”。在约请一位专家主持某一栏目时,也可能对他/她所组织的团队或学生稿件有所“照顾”。在讲究礼尚往来的中 国文化背景下,要克服编作者之间的“互惠偏误”,确保 学术评判的客观公正,需要付岀更多的努力。有一个拉丁谚语说,“ Errare huma num est."(是人就会犯错误)。编辑和作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偏误,本文 列举的心理偏误也并不是全

21、部,但可通过不断地有意识地 学习、总结、归纳和反思,来克服、避免或降低心理偏误 的负面影响,从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改善编辑和作者间 的交流,不断提升编辑力和期刊论文的质量。参考文献:1德罗尔夫?多贝里.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M.朱刘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I 握毎丈廈-EdiiZ Me! I 2015.8 I 实务 I 091?1994-2015 China Acudcmk Journal EkxLronic Publishing Hogsl.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AI 握毎丈廈-EdiiZ Me! I 2015.8 I 实务 I 091?1994-2015 China Acudcmk Journal EkxLronic Publishing Hogsl.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ADeviati ons in the Psychology ofEditors and Con tributors of Academic Journ alsTAN Ye - she ng (Shan g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