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背俞穴研究进展_第1页
浅论背俞穴研究进展_第2页
浅论背俞穴研究进展_第3页
浅论背俞穴研究进展_第4页
浅论背俞穴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背俞穴研究进展 作者:金末淑,陈思宇,徐杉,何丽丽,黄建军【关键词】 背俞穴;针灸疗法;综述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对19942007年13年间“中国知网”(CNKI)有关背俞穴的文献资料100多篇进行检索汇总,从背俞穴的概念、位置、诊断、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如下综述。1 背俞穴的沿革 徐氏1对背俞穴的沿革进行了整理:在灵枢背腧中,记载了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其曰:“

2、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但未提及六腑背俞穴所在。素问气府论则见:“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直到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经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对于背俞穴的定位,至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把背俞穴定位于“夹脊相去一寸五分”,张景岳更加明确地定位“五脏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这两位医家对背俞穴的定位一直运用至今。 崔氏等提出背俞功能带的概念,指位于胸1棘突到骶4棘突下缘之间、脊

3、柱旁开2.5寸范围内的带状区域,其依据是杨上善的临床取穴要适病的原则,并结合岳美中、盖国才等对于背俞穴定位研究的成果。功能带的提出更进一步说明临床取穴不可固守死穴,而要灵活变通,根据患者实际的反应穴点进行诊治。2 背俞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一些异常变化,如皮肤色泽变化、形态变化(凹陷、隆起),按之有异物感(结节、条索状、半球状)及压痛,这些异常变化对诊断相应脏腑病证有一定价值。医生可参考体表反应的部位,推测可能有病的内脏,通过改善体表的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内脏病的目的。 王氏等在临床观察到,肺俞部位出现菱形结节时多为

4、急性肺炎,出现条索物时多为慢性支气管炎,出现扁平或椭圆结节多见于肺结核;胃痛患者在胃俞有压痛;胆囊炎患者疼痛除放射到肩臂,胆俞也有压痛;痔疮患者在大肠俞或附近有痔核点等。 刘氏认为,内脏疾病患者在体表特异部位有反射区,如内脏病变相应部位的脊柱两旁软组织压痛、肿胀,出现条索或结节,肌肉痉挛或萎缩,脊柱畸形或棘突偏斜,椎体肥大、压痛,其部位与督脉穴、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吻合。 崔氏等认为,呼吸系统疾病在胸35椎两侧出现反应,消化系统疾病在腰骶椎两侧出现反应,胆系疾病常在胸10夹脊穴出现压痛,肝病常在胸9夹脊穴出现压痛等。3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3.1 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背俞穴的治疗方法有毫针

5、、电针、针刺拔罐合用、温灸、拔罐、梅花针、按摩、挑刺、刺血、拔罐刺血合用、埋线、药物注射以及贴药等。一般急性痛症多用毫针配合电针,慢性病症多用温灸,皮肤病症多用梅花针和拔罐刺血合用,神智性病症多用毫针配合梅花针,药物注射和埋线疗法运用于各类病症。针刺时应谨慎小心,因为背俞穴邻近内脏重要器官。据古代文献记载,针刺背俞穴都较浅,均刺3分深左右。现今一般在十二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可斜刺5分1寸深;在十二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可斜刺11.5寸深,进针的方向是朝脊椎侧。3.2 治疗病证徐氏等采用背俞穴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56例,总有效率为96.43%。郁氏等采用头针配合背俞穴注射治疗120例脑梗死,结果显示,头

6、针配合背俞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头针组。郑氏等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头针治疗1 061例中风,总有效率为95.19%。何氏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180例,总有效率为98.33%。李氏等采用艾灸背俞穴治疗以胸闷、心前区痛、心电图有缺血改变为主症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李氏等10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例,总有效率为91.18%。李氏11应用按摩背俞穴治疗46例功能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94.3%。肖氏12采用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治疗高脂血症65例,总有效率为96.9%。朱氏13运用在五脏俞和膈俞穴上针刺加拔罐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36例,总有效率83.33%。田氏等14采用背

7、俞穴挑治法治疗顽固性失眠82例,有效率为100%。孙氏等15采用背俞穴药物注射治疗顽固性失眠28例,总有效率为93%。庄氏16采用梅花针叩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失眠42例,总有效率为100%。高氏17采用按压背俞穴治疗脘腹疼痛65例,总有效率为100%。林氏18采用按摩背俞穴治疗胃痛150例,有效率为96%。文氏等19采用挑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70例,总有效率为94.3%。刘氏20采用针刺背俞穴配足三里治疗急性胃痛,总有效率为97%。张氏等21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背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总有效率为93%。周氏22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腹痛107例,其中急性腹痛67例,有效率为97%,慢性腹

8、痛40例,有效率为77.5%。樊氏等23采用提拿背俞穴治疗腹痛500例,痊愈301例,显效129例,好转58例,无效12例。彭氏24运用背俞穴拔罐治疗慢性胃炎500例,总有效率100%。房氏等25采用针刺背俞穴与中药敷贴联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60例,总有效率为96.4%。徐氏等26运用背俞穴挑治拔罐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支气管炎36例,总有效率97.2%。王氏等27采用背俞穴刺络拔罐法治疗咳嗽43例,治愈率88.4%。马氏等28采用背俞穴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2 mL,2%利多卡因1 mL)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2例,痰热型治愈21例,好转5例;肺虚型治愈1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李氏

9、等29采用背俞穴埋线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52例,总控制率达96.1%。李氏等30采用背俞穴点刺放血配合大椎隔姜灸治疗感冒52例,总有效率96.1%。 赵氏等31采用背俞穴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郁证80例,总有效率为100%。郑氏等32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焦虑症患者58例,总有效率为91.4%。郭氏等33采用隔八珍饼灸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总有效率为93.33%。王氏等34采用电针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40例,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王氏等35采用梅花针叩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4例,总有效率为91.2%。张氏等36采用背俞穴药物注射配合常规

10、针刺治疗腰腿痛44例,总有效率为93.18%。张氏37以背俞穴为主,化脓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19例,无效5例。舒氏38采用针刺腰部背俞穴和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腰肌劳损156例,总有效率92.95%。陈氏39采用针刺相应背俞穴和起止穴的方法治疗指趾痛患者35例,总有效率为93%。李氏等40采用百会穴长时间留针配合速刺背俞穴治疗以腰背痛伴转侧活动受限、不能坐位或站立为主症患者101例,总有效率为88.12%。赵氏等41点刺加走罐治疗肩胛背肌筋膜炎患者80例,有效率为100%。王氏等42针刺背俞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5例(治疗组),且与钙尔奇-D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

11、15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P0.05),而对照组提高不明显(P0.05)。钟氏43采用背俞穴叩刺拔罐加耳尖放血治疗痤疮102例,总有效率100%。冯氏44采用耳穴贴压配合背俞穴点刺放血治疗痤疮20例,其中痊愈15例,显效5例。沈氏等45采用三棱针点刺背俞穴加拔真空罐治疗面部痤疮218例,总有效率100%。吕氏46运用消痤方合背俞穴埋线治疗痤疮100例,总有效率98%。余氏47采用艾炷灸背俞穴治疗肋间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76例,总有效率100%。王氏等48采用背俞穴刺血拔罐法治疗黄褐斑80例,有效率95%。张氏49于背俞穴药物注射治疗黄褐斑92例,治愈59例,好转

12、29例,未愈4例。尚氏等50采用背俞穴注射治疗黄褐斑85例,有效率96.4%。尚氏51采用面针及相应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黧黑斑100例,有效率99.0%。杨氏52采用半刺背俞穴与电针体穴和耳穴按压治疗荨麻疹65例,总有效率为98.5%。许氏等53采用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20例,总有效率90.0%。 总之,背俞穴被后世医家不断加以补充、发挥,并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在防治疾病中发挥十分显着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脏腑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疾患,应用脏腑背俞穴为主,配伍其他穴位,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4 背俞穴的作用机理4.1 经典理论方面的依据 背俞穴治疗疾病,其经典理论依据是: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转输于背腰

13、部并流注于全身的枢纽区域。灵枢背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出于背者。”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灵枢卫气:“气在腹者,止之背俞。”张介宾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十二腧皆通于脏气”。可见,背俞穴与脏腑有直接的联系,针刺之能直接调整脏腑功能的盛衰。4.2 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探讨 目前研究认为,背俞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阶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2,4,58。对体表的各种良性刺激不仅缓解了肌肉痉挛,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缓解了神经血管的受压,消除或减轻了躯体因素对内脏神经的影响,同时治疗的

14、良性刺激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稍及交感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良性的刺激可激发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调整功能,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的调节,调动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协同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抵御疾病的目的。 崔氏认为,人体的每一个全息元都包含了整体的信息,如脉诊、舌诊、眼诊、耳诊等都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体现着全息的思想,其中背俞全息和夹脊全息就蕴含了人体重要的生命信息,都能诊治相应内脏的疾病。5 小结 目前,以下几个方面尚待研究。对于背俞穴的概念,目前还存在着背俞穴与背部腧穴概念相混淆的现象,这将影响并干扰

15、对特定穴的研究。从背俞穴的发展源流来看,由阿是取穴法发展而来,临床上取穴时皆用压痛法在穴区周围寻找阿是点,且杨上善认为临床取背俞穴要适病为用的原则,更进一步说明临床取穴不可固守死穴,而要灵活变通,根据患者实际的反应穴点去诊治,由此,崔氏所提倡的背俞功能带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那么,背俞穴在反映病候及治疗脏腑疾病的疗效方面与其他背部的腧穴是否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需要临床进行对照观察和实验以进一步研究。应用背俞穴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对于同一种疾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临床观察报道很少,而且对于应用背俞穴和非背俞穴治疗的比较亦很少,这就需要在今后的临床中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背俞穴通过整体集合的联系方式,应有更广泛的功能和主治作用,并针刺、灸或拔罐治疗亦参与此整体集合的调节机理,但有关这种整体集合的本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在所查阅的100余篇有关背俞穴文献当中,临床研究居多,实验研究偏少,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水平,缺少深入的探讨性研究,且临床与实验研究未能很好结合。【参考文献】 1 徐晓红,郑 鹏.再论俞原穴及其配伍方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 20(4):1617. 崔承斌,王京京.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中国针灸, 2005,25(7):483. 王宛彭,纪青山.谈脏腑背俞穴J.山东中医学院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