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与风机系统能量利用性的评价与设计运行优化 - 图文-_第1页
泵与风机系统能量利用性的评价与设计运行优化 - 图文-_第2页
泵与风机系统能量利用性的评价与设计运行优化 - 图文-_第3页
泵与风机系统能量利用性的评价与设计运行优化 - 图文-_第4页
泵与风机系统能量利用性的评价与设计运行优化 - 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制必要时可以通过调整安装高度加以改善 , 但应计 入成本项作为优化计算的一部分内容来处理 , 这些 应根据现场条件和客观可能性适当完善数学模型 。 7 系统构建设计的优化 由于系统成本 Csys 的计算比较简单 , 下面主要 讨论系统构建方式对能耗部分的影响 。 传统分析以 作为经济性评价参数 , 在串 、 并联及工况调节等复 杂的系统工作中能耗计算难以进行 , 在 KE 的概念下 这一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 下面只通过两个举例来说 明构建方案的可优化性 。 表2 序 号 A B C D E m/h m IS50 - 32 - 160 1215 32 IS50 - 32 - 200 1215

2、50 IS50 - 32 - 250 1215 80 IS65 - 50 - 160 IS80 - 65 - 100 25 50 32 32 3 qv , H3 , 3 泵型 ns × 10 - 4 , K 3 10 - 5 , 3 , K 3 E E× % 间使用节流调节时两个方案 KE 变化是相同的 , 但对 并联系统 , 当 qv < q v 时可使用单泵工作并同样从 管路初始特性开始作节流调节至 qv = 0 . 8 , 此时系 统的 KE 曲线成 Acde 曲折线形 , 在 qv = 0 . 8 2 . 0 的 区间里 , KE , av (0. 8 - 2

3、. 0 将会比使用 F 单泵节流有明显 的降低 , 这是显而易见的 。 这种工作方式与一般的改 变泵工作台数的调节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 并不着意 泵的高效区工作 。 而是将泵 、 管、 阀三要素联合作用 实现工况的调控变化 。 优化设计就是在对各种可行方案按式 ( 22 进 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作比较选择 , 其中主要的工作 在于平均能耗系数的计算 , 而权重系数 k KE 和 k qv 可 能成为影响结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 必须掌握可靠的 数据 。 对变工况系统而言 , 如果泵的选型可以扩展到 表列以外的产品 ,KE min 工况并非必须与计算工况 吻合 。 由泵 Kb E 特性的递降性可知

4、, 较小的管路阻抗水 头可以补偿由于泵的效率降低导致的KE 上开 , 并 使系统仍能具有较之泵在 “高效区” 工作更低的 KE 水平 , 如图 7 中 b 点即是 。 袭用泵的 “高效区” 称谓 , 不妨可将此时的管路工作称为 “高效” 状态 。 泵的高 效区一般是在 0 . 90 , 虚拟特性上 qv 1 . 32 。 由 此也可知 , 传统理论关于泵高效区工作的阐述有明 显绝对化 , 对系统设计和运行可能产生某种误导作 用。 考虑到泵在大流置区工作的可能性 , 如图 2 所示 的 P - qv 曲线具有最大值的 “全扬程” 泵应该成为 首选机型之一 。 表 3 对几种不同系统 KE 特性的

5、差异作了比较 , 计算以式 ( 7 、 式 ( 8 、 式 ( 9 为依据 , h0 = 0 。 47 5612 33 5111 23 66 40 71 J/ m3 1178 1196 2150 1141 1132 1124 J/ m3 5169 9178 2010 4151 4124 3197 93 7515 F IS100 - 85 - 160 100 32 131 8016 例 1 表 2 中列出了几种型号 IS 系列泵的参 数 , 设系统的计算参数已经确定为 Hcom = 80 ( m , 在使用表列的 IS 泵的情况下 , qv , com = 1215 ( m / h 。 3 可有

6、 C 泵单机和 A + B 串联两个构建方案 , 后者计算 工况 KE , com = 15147 × 105 (J / m3 , 可较第一方案节能 约 2215 % , 但 Csys 会比较高 , 故可以根据应用情况按 式 ( 22 作优化分析确定方案 。 8 泵与管路匹配的优化 泵液系统可能有不完全设计和完全设计两种情 况 , 前者是指泵或管路一方已经确定 , 后者则是二者 均可有优化调整的余地 。 对流量型系统 , 计算工况就 是 qv , com ( 变流量时系指最大流量及变化区间 应是 已知量 , 此外管路 ho 也应是已知量 。 811 管中已经确定 , 作泵机匹配设计

7、此时阻抗水头可根据 qv , com 按式 ( 1 求取 , 故计 算工况泵的扬程流量均已确定 。 单泵工作可选用 3 3 < > K E 较低且 H 3 hcom , q v q 使匹配 v , com 的泵型 。 点工况 qv , com > q v3 有利于利用这一工况区 KE 曲线 比较平缓 , 对于工况的波动或计算误差不致过于敏 3 感的优势 , 但也不应使KE 有大的增 com 较之K E 加。 如需作串 、 并联等系统的构建优化 , 可按前述方 法分析 , 并按式 ( 22 的原则确定方案 。 187 图7 例 2 设 Hcom = 32 ( m , qv ,

8、com = 100 ( m3 / h , h0 0 , 工作范围 qv = 40 100 ( m3/ h 为满足动力参 数要求可由多种方案如 ( a F 单泵节流调节 ; ( b 两 台 E 泵并联节流调节 ; ( c F 单泵变速调节 ; ( d E 泵 加两台 D 泵并联节流调节 ,等等 。 不同的构建方案系 统成本和平均能耗系数都有所不同 , 存在很大的优 化空间 。 这里着重对方案 ( b 加以讨论 。 图 7 以虚拟 相对特性表示了两台泵的并联工作 , 并可假定其联 合特性与 F 泵一致 , 从而可与方案 ( a 作比较 。 A点 为计算工况 , 并以它为初始工况 , 则 qv 在

9、2 . 0 与 q v 表 3 系统工作方式 节流调节 泵管阀三要素调控 1 . 222 1 . 022 ( 两泵并联 , 对单泵相当于 q v = 1 . 0 - 2 . 0 等概率运行平均能耗系数 K E, av ( 015 110 K E, av , w 的极限范围 ( min max 应用特点 使用简便 , 大功率不经济 不需特别投入 , 系统不宜频繁调节 适于大功率 , 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偶合器只能单台配套 适于中 、 小功率 、 易于实现自动控 制 , 变频器可对不同机组切换使用 1 . 0 1 . 67 0 . 774 1 . 215 0 . 5 0 . 97 0 . 25 1

10、 . 0 液力偶合器调速运行 0 . 761 ( 已计入偶合器效率 , q v = 0 . 50 0 . 97 电机变频调速 0 . 625 ( 未记变频效率 处于 “高效” 工作状态 。 copt 出现偏大也是可能的 , 比 如当年均工作时间 t 较小时就有可能 。 813 完全系统设计 此时可将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考虑作多方案优选 分析 。 设流量变化区间为 q v q v ( 图 9 , q v 作为计 算流量 , 定工况工作可视为变工况运行在该工况权 重系数 k KE 及 k qv 等于 110 的特例 。 设计中可按传统 方法 完 成 初 步 设 计 , 在 此 基 础 上 作 h =

11、h1 , h2 , h3 等若干方案 , 匹配泵也可在 H , H , H , 等可能方案中作多种选择 , 机组构建也可以有 不同的选项 , 并在式 ( 22 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优化 组合 。 由于现场条件 , 泵的品种规格 、 结构条件 、 管材 尺寸等方面的制约 , 实际可选方案也是有限的 。 图8 812 泵机已知作管路匹配设计 此时 qv , com 不应作为已知量 , 否则管路特性确 定 ( 见图 8a 而失去优化空间 , 可将一个计算周期中 的总输液量 V cy 作为计算依据 , 但这应假定有一定 库容作为输液的缓冲方可成立 , 所以有一定的局限 性。 在假定成立的情况下 , 泵的

12、工作应按定工况考 虑。 此时以 H > ho 的不同工况作计算点所对应的管 路特性是不同的 , 实际上流速 c 成为了优化的设计 变量 , c = c ( A , 较小的流速将要求管径较大的管 路 , Csys 也随之增加 , 但每个计算周期中的能耗量 Ecy = KE , com V cy 将有所减少 , 二者的综合成本对于 不同的计算流速将存在一个最小值 , 与此对应的计 算流速应是优化速度 copt. 1 , 如图 8b 所示 。 这一速度 应以速度约束条件 ( 如果存在的话 为限 , 但可以超 越推荐经济流速的一般范围 , 出现这种情况正好说 明优化设计的合理性所在 。 如果 c

13、opt 偏小 , 管路可能 188 图9 综观所述 ,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 1 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基础在于按 KE 参数概 念系统的能耗水平计算是定量可进行的 ; ( 2 关键在于将单泵 KE 特性的递降性和KE 3 参数的极值性以及不同泵K E 参数的差异性有机 地结合应用 , 在管路设计中把对传统 “经济流速” 的 借鉴和对 “优化流速” 合理性的分析综合起来 ; ( 3 对传统关于泵 “高效区” 的论述作辩证的分 析 , 既不应舍弃 , 也不可绝对化 。 在 “非高效区” 不再 成为能量利用性意义上的禁区的情况下 , 生产厂家 应在泵的特性参数完善 , 汽蚀性能 、 工作可靠性等方

14、面有所回应 , 这是合于情理的事情 ; ( 4 与比较粗线条的传统经验型设计相比 , 优 化设计的过程可算是一种 “精细设计” 。 须知 , 从技术 层面而言 , 即使这种优化本身尚不完善而带有相当 的近似性 , 其结果也较之随意性很大的经验型设计 具有明显的合理性 。 但是 , 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有相当 的工作量以外 , 还必须克服可能存在的系统投资和 运行费用责利分离造成的人为困难 , 否则综合优化 较难以实现 。 系统 , 出口动能头可以占有不小的比例 , 如果利用扩 散管段减小动能头 , 可使一部分 “无用能” 得到部分 利用 , 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 对于闭式循环的系统也不 宜改用开式

15、运行 , 造成可用能的 “无用化” 。 管路出口 高于压水池液面也是不经济的 , 但在深入液面时应 防止停机倒流 。 10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若干新的见解和技术思路 , 片面性 乃至谬误之处恐难避免 , 但 KE 参数本身只是个导出 量 , 无须试验的证明 , 需要的只是工程应用的完善和 经验以及某些数据的积累 , 有赖于流体动力工作同 仁的共同努力 。 对此 , 作者满怀信心和期望 。 参考文献 1 关醒凡 1 现代泵技术手册 M . 北京 : 宇航出版社 , 1995191 9 系统运行中的优化 运行环节的优化空间相对有限 。 ( 1 由于设计者存在责任压力或是对系统老化 的担心等其它方面

16、的考虑 , 实际工作点可能会偏向 流量较大一方 , 对于不允许超过计算流量的系统 , 应 尽可能采用叶轮切割等措施加以调整 , 否则除非影 响到系统的可靠性 , 我们无须顾及泵的高效区工作 而增加管路节流 , 这样只会使经济性水平有所下降 。 ( 2 并联的泵机装置在转为部分泵工作时 , 除 了可靠性方面的考虑 ( 如电机过载 , 也不应使管路 增加节流而保证泵的高效区工作 , 可以利用上述三 要素调控的方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 ( 3 对于轴流泵等工作扬程不大 ( H < 10 m 的 ( 上接第 129 页 2 张景成 ,等 1 水泵与水泵站 M . 哈尔滨 : 哈尔滨工业 大学出版社

17、 ,20031 3 陆肇达 1 流体机械基础教程 M . 哈尔滨 : 哈尔滨工 业大学出版社 ,20031 4 李世煌 1 叶片泵的非设计工况及其优化设计 M .北 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11 没有高于 0. 1 m/ s的流动 , 这就说明了在吸热板 ( 最 高310 K 和环境温度 ( 273 K 差小于 37 K的情况下 , 吸热板和盖板之间的空气对流可以基本上被抑制 , 降低了吸热板向外界的散热 。还可以看出 , 随着速 度的增加 ,空气流道中的漩涡会逐渐增加 ,随着速度 的继续增加 ,漩涡又逐渐减少 ,漩涡的出现可以增加 吸热板和空气的对流换热 ,但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

18、, 漩涡并不能显示出太大的优势 , 因为内热源 500 W , 而携带出的能量达到492 W ,换热效果已经较好 。 通过模拟 , 当进口速度为2 m/ s 时 , 内部空气平 均流 度 的 平 均 值 为 2 . 4 s , 空 气 的 平 均 温 度 为 278 . 5 K , 空气热物性参数是 : = 13172 × 10 - 6 m2 / s 。 由于集热器在 Z 方向上是无限大的 , 按外掠平板的 对流换热计算 。 对于高度为 X = 1000 mm 的平板 , 取 出口处的平均速度 u = 4 . 1 m/ s , 此时 Re 最大 , 即 ux 4 . 1 ×1 Re = 104 < 2 × 105 , = 13 . 72 ×10 - 6 = 2 . 2 × 在层流区 ,所以假设空气流动在层流区是合理 。 阳能空气集热器作为采暖装置时 ,速度不可过大 ,在 目前几何尺寸前提下 , 速度不宜超过 0. 5 m/ s 。 进口 流速0.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