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_图文_第1页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_图文_第2页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_图文_第3页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_图文_第4页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章编号 :167121653(2009 0420094206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王 鹏(华中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处 ,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建国六十年来 ,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大致分为重点高校身份赋予 、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 大学 “ 精英阶层” 形成等三个阶段 。 政策实施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 , 但也存在着择 优重点和均衡发展 、 行政主导和大学自由 、 政府 “钦定” 、 盾 。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 政策 ; 困境 中图分类号 :G 640The R and Policy Q uagmire on Construction ofthe

2、First Class U niversity in ChinaWAN G Peng(Depart ment fo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Over t he past 60years , t he policy on const ruction of t h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 hree stages :vest wit h dignity of

3、 p riority university , state key const ructio n p ro 2ject ,and t he " alma st rat um" of university. Policy enforcement have positive role , but t here exist four conflict s , such as choosing excellent p riority and balancing develop ment , t he administ ration leading factor and univer

4、sity s freedom , " made by imperial order" f rom government and market competition , system falling behind and resource piling up. It should adopt co untermeasures from reinforcing t he system environment and const ructing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K ey w ords :t h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

5、 policy ; quagmire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 , 与我国高等教育 长期坚持的重点建设原则一脉相承 。 建国六十年 来 ,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国家重点大学建设 政策 , 1998年后 , 这一政策演变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 政策的确起到了 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和大提高的重要作用 , 但受 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特殊性和社会系统大环境的双 重影响 , 政策无论是实施还是制定都存在一定困收稿日期 :2009208216作者简介 :王 鹏 (1978- , 男 , 湖北十堰人 , 华中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 , 华中科技大学 20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

6、生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2009年 12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Dec. 2009 第 9卷第 4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9No. 4境 , 这些困境也在阻碍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 程 。 在此 , 有必要对六十年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政策做一系统梳理 , 并对政策困境做出深入分析 。 一 、 政策回顾重点大学建设自建国初开始实施 , 按照内容 来划分 , 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重点高校身份赋予阶 段 、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阶段 、 大学 “

7、精英阶层” 形成 阶段 。(一 重点高校身份赋予阶段 (建国初至 20世 纪 80年代初 建国初 , 党和政府为使国家迅速摆脱落后局 面 , 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支 撑作用 。 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 , 决定集中有 限财力办好若干所重点大学 。 19541963年 , 先 后确定了 4批全国重点高校 。1954年 10月 , 高等教育部发布 关于重点高 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 ,学 、 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 、 、 业大学 (科大学 , 6重点高校 。伴随着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全国高 校数量的猛增 , 1959年 3月 , 中央发布 关于在高 等学校中指定

8、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 , 将全国重点 高校数由原来的 6所扩大为 16所 。 同年 , 又整补 了中国医科大学 。 1960年 10月 , 中央再次发出 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校的决定 , 决定在原有 l 7所重点普通高校和 3所军委所属重点高校之外 , 增加吉林大学等 44所普通高校为全国重点高校 , 使重点高校总数达 64所 。 同时 , 中共中央转发了 教育部 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管理办法 。 在重点高校数量持续增多的情况下 , 1961年 1月 , 教育部提出 “调整 、 巩固 、 充实 、 提高” 的方 针 , 对重点高校实行 “ 四定” (定规模 、 定任务 、 定方 向 、 定专业

9、 。 同年 4月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批转了 教育部党组提出的 关于审定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的报告 。 1963年 , 经国务 院批准 , 浙江大学等 4所大学被增设为全国重点 高校 , 使重点高等学校达 68所 。 1(P 1114“ 文革” 十年 , 高校受到严重冲击 , 重点高校灾 难尤重 , 高等教育发展基本停滞不前 。 “文革” 结 束后 , 高等教育进入调整和改革期 , 恢复全国重点高校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 1978年 2月 , 国务 院转发教育部 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 校的报告 , 重新确定 88所全国重点高校 。 1978年至 1981年 , 经

10、国务院批准 , 又陆续恢复了 “文 革” 前原重点高校 4所 , 并新确立成都科技大学等 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校 。由于一些院校合并 、 调整 , 至 1981年底 , 全国重点高校为 96所 。 这一阶段的重点大学建设 , 主要特点是由国 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 直接指定若干 所重点大学加以集中建设 , 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 由 国家赋予高校 “ 重点” 的身份 。 但由于标准的模糊 性 , 重点高校数量一再扩充 。(二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阶段 (20世纪 80年 代初至 90年代初 ,。同 , , 特别是重点大学量和水平以缩短和发达国家差距的问题 。 1983年 5月 , 南京大学

11、名誉校长匡亚明联系浙江大学 、 天津大学 、 大连工学院三校的名誉校 (院 长刘丹 、 李曙森 、 屈伯川 , 共同讨论并起草了一份给中共中 央书记处的建议书 关于将 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 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 , 提出了 “像抓重点 经济建设项目那样努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 的设想。 建议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 视 。 1984年 4月 , 国务院通过教育部 、 国家计委 关于将 l 0所高等学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 请示报告 , 决定 “七五” 期间对北大 、 清华 、 复旦 、 上海交大 、 西安交大等 5所大学在 5年中各增加 重点投资 1个亿 , 列入 “七五” 期间国

12、家重点建设 项目 。 中央有关部委也对其下属的重点大学增加 投资 , 重点建设 , 如中科院之中国科技大学 , 农业 部之北京农业大学 , 卫生部之北京医科大学 , 国防 科工委之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此外 , 教育部和国 家计委还在上述高校之外的其他高校中 , 选择了 一批国家急需的 、 担负着重大任务 、 学术水平较 高 、 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和专业列入国家重点建 设项目 , 有步骤地支持其发展 。 1(P 11141987年 5月 , 国家教委发出 关于改革高等 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 , 其中提出要在高校中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 随后出台了 关于评 59 第 4期 王 鹏 :我国

1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 选高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和意见 。 1987年 8月至 1989年 3月 , 国家教委组织了首次高校重点 学科的评选工作 , 共评选出 l 07所高校的 416个 重点学科点 。此外 , 研究生院的建设也成为我国大学重点 建设政策的重要内容 。 1984年 , 22所大学获准试 办研究生院 , 到 1993年 “ 211工程” 启动时 , 批准 试办的研究生院达到 33所 。这些取得试办研究 生院资格的大学 , 集中了大部分发展学术研究的 资源 , 不但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心 , 而且成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 发展的基地 ,

14、成为构筑 “ 211工程” 之重点大学 雏形 。 2(P 19“ 像抓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那样努力办好一批 重点大学” 的设想转化为国家的战略性决策 , 是该 阶段重点大学建设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点 。 这一 做法对于 90年代中后期付诸实施的 “ 211,(三 大学 20世纪 90年代初至今 进入 90年代后 , 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的综 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 国家加快了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的步伐 。1991年 , 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 中正 式提出了 “ 211工程” , 并在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 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 (199

15、3年 1月 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 2月 两个文件中提高到党和国家决策 的高度 。 1993年 , 国家教委发出 关于重点建设 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 , 设立 “ 211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 。 1995年 , 国家计委 、 国 家教委 、 财政部联合颁布 “ 211工程” 总体建设规 划 。 “ 九五” 期间 , 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 “ 211工 程” 建设高校共 99所 , 后调整合并了 8所 , 2001年定为 91所 。 2005年又新增 12所 。目前 , “ 211工程” 已进行到第三期 , 预计还将增补高校 。 1998年 5月 4日 , 江泽民在

16、庆祝北京大学建 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 化 ,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 学” ; 同年 12月 24日 , 教育部在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正式提出重点支持部分高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 从而拉开了 “ 985工程” 的帷幕 。“ 985工程” 一期建设于 1999年启动 , 北京大 学 、 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 随后又确 定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 7所重点资助大学 。 教育 部在部署 “ 985工程” 首批建设的 9所高校时划分 了两个层次 :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两校争取进入 “世界一流大学” , 而浙江大学 、 复旦

17、大学 、 南京大 学等则定位为创建 “ 世界高水准大学” 。 一期的政 府重点投资也有明显划分 :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各 获得 18亿 , 均由中央拨发 ; 而其他 7所大学的投 资大致在 12亿 , 由中央和上海 、 浙江 、 江苏等地方 政府投资 。 工程自实施以来 , 已完成了一期 、 二期 (2004 建设 , 。 6所达 40所 ,“精英阶层” 。 “ 211工程” 对大学作了一个基本的 层次划分 , 构建了一个以精英大学为顶层的金字 塔构架 ; “ 985工程” 进一步将这个精英阶层划分 为三个层次 , 即世界一流大学 、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

18、 “ 985工程” 集中资源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 , 不仅确立了 “ 211工程” 推出以来逐渐形成的高等 教育机构分工 , 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在发展中 的层次和地位 。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工程仍在 进行之中 , 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金字塔发展模式 已逐步确立 (如图 1所示 。可以清晰地看出 :中 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 策 , 它的提出是循序渐进的 、 前后一贯的 。 二 、 政策困境(一 择优重点与均衡发展的矛盾政策主观上是想体现 “效益为先 、 兼顾公平” 的价值取向 , 但 “ 穷国办大教育” 的现实 , 使得政府 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保证有限的资源投入能

19、够 有最大的产出 。在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 , 大学 的择优重点发展策略是始终优先于均衡发展的 。 由此 , 择优与均衡的矛盾始终得不到完美解决 , 在 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妥协的姿态出现 。以 “ 985工程” 为例 , 最早确定 “创建世界一 流” 的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 , 在来自6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 图 1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演变和金字塔发展模式的形成 2(P 175“ 均衡” 的压力下 , “ 择优” 一再妥协 , 后来变成未知 的 “ 2+X ” 。 关于 “ 择优重点” 还是 “ 均衡发展” 的侧 重点 , 有关调查显示 , 国内受访专家的意

20、见基本上 分成两派 。 一派认为 , 均衡投入的前提是中央财 政经费必须非常充足 , 然而在现阶段总量有限的 条件下 , 正是这样一个工程的推广 , 才能缓解大家 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情形 。 重点投资当然会涉及 到社会公平合理的问题 , 但是考虑到教育经费投 入的效益 , 重点扶持大学发展恐怕不能因 “ 社会公 平” 而否定其意义 。另一派认为 , 由于 “世界一流 大学” 是我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急于赶超心态 的产物 , 因而往往带有好大喜功的倾向 , 是一种集 中资源堆砌明星大学的 “ 追求政绩行为” 。 而事实 上即使是重点投入也并不能让大学感到资源丰 富 。 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就曾表

21、示 , 重点投入也只是让北大得以 “脱贫” 。 2(P 184由于缺乏一个 透明 、 公开的评价标准 , 未列入重点建设的大学难免对政策产生质疑 :为什么 “创建一流” 的大学是这些 ? 为什么增加的是这一所而不是那一所 ? 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只是特定时期实现 特定目标的一种选择和手段 , 体现的是高等教育 “ 政治论” 思想 。如果一流大学建设并未带来 “先 富带动后富” 的良好局面 , 相反却以破坏公平为代 价 , 导致高校 “ 强者愈强 , 弱者愈弱” 的畸形发展和 “同质化” 发展 , 政府就应该深刻反思 “择优重点” 与 “ 均衡发展” 的政策取舍 , 并适当做出调整 。(二 行

22、政主导和大学自由的矛盾 政策具有鲜明的 “行政主导 、 自上而下” 的色 彩 。 中央政府先决定政策的方向及原则 , 颁布命 令后下转执行部门要求贯彻推动与实施 , 政府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发挥着掌控的关键作用 。 世界一 流大学建设同样是 “国家行政推动 、 大学贯彻执 行” 的模式 。 政策执行本着绩效原则 , 建立了一整 套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 行政主79 第 4期 王 鹏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导带来的后果 , 一是一流大学建设更多地表现出 以量化指标为价值取向的急功近利行为 , 阻碍了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 违背了大学的内在逻辑 。 二是大学的办学

23、自主权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干 扰 , 特别是行政管理对学术研究的越位 , 大学的学 术研究方向受政府需求和国家战略所左右 。如 “ 985工程” 的地方政府配套经费中 , 政府常对该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情有独钟 , 而 忽视大学自身的学科发展需要 。 这样的选择性投 资模式 , 使学术研究屈从于行政指令和资源杠杆 , 不符合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 。 三是大 学与政府地位的不平等 , 使大学只是被动贯彻落 实政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 大学的主张特别是学 术主张难以向上反馈给政府 , 对政府决策影响有 限 , 从而降低了政策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 因此 , 政 府在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24、的过程中一定要张驰有 度 , 既不 “ 缺位” , 更不 “越位” ,(14(三 政府 “,势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长期 重点建设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 马丁 特罗曾经区 分了两种高等学校的分层体系 。在第一种体系 中 , 等级是由政府分配给各高等学校的职能 、 权 利 、 特权和资源决定的 。高等学校的学术地位和 生死存亡是由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 的 。 在第二种体系中 , 高等学校的分层以各高等 学校的相互竞争为基础 , 高等学校通过市场竞争 获得有助于提高学术声望的条件 (如著名教授 、 研 究经费 、 捐赠等等 , 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 。 4(P 182

25、 显然 ,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主要是政府通过 政策倾斜和赋予特权来加以 “ 钦定” 的 。 随着高等 教育全球化 、 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 在高等教育发展 中引入竞争机制 , 培植国内竞争市场已成共识 。 我国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 能建成几所一流大 学 ? 什么时候能建成 ? 哪些大学能首先建成 ? 这 一系列的问题不应由政府说了算 , 而应该由各大 学自身发展的情况决定 。 政府可以有所侧重地扶 持一批大学 , 但更重要的是为大学培植一个公平 有序的外部竞争环境 , 确立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 和制度来引导大学的健康发展 , 以此催生出若干 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而一味政府 “钦定”

26、 , 不仅会使少数大学在政策的聚焦式关注和一贯支 持下失去忧患意识 , 造成其对政策依赖性强 , 相对 缺乏自主精神 , 而且会挫伤大多数高校的积极性 。 需知 , 政府 “ 钦定” , 既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 , 也是 一种束缚 , 它是以磨损自身应有的自我伸张能力 为代价的 。(四 体制落后与资源堆砌的矛盾无论从哪方面看 , 政策都有在保持现行高等 教育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 , 试图通过短期的资 源集中堆砌去建设少数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之嫌 。 这样果真能奏效吗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不同于 工业 、 农业 、 交通运输 、 建筑以及国防和航天技术 等工程建设 , 它的创建决不是在短期内投入

27、巨额 人力 、 财力 , 资源堆, 、堆砌为表征的 、 显性的数量型建设 , 不如说是一个 以体制转换与制度创新为表征的 、 隐性的质量型 建设 。 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 , 表面上看是资 源的竞争 , 实质上是大学体制之间的竞争 。办学 资源对于大学建设当然是必备条件 , 但必备条件 并不等于首要或唯一条件 。 20世纪 20、 30年代 的中国大学在资源上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巨大差 距 , 但在制度与理念方面却无愧于 “世界一流” 。 这是因为那时的大学敏锐地把握了世界一流大学 的本质 , 即先进的大学制度与精神 。 反观当今 , 国 内大学长期运行于一种政治化和行政性环境中 , 体制障碍

28、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 大学的行政 化管理和官本位现象日趋严重 , 大学的资源倒是 丰富了 , 但学术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却不升反降 。 虽然一些高水平大学都推出了一些大力度的改革 措施 , 但是 , 在整体自主环境没有充分建立的情况 下 , 这些改革都难见成效 。 可以说 , 在中国大学体 制还远远落后于现代大学制度安排之前 , 资源越 是堆砌 , 浪费可能越大 , 效果可能越差 。 只有以体 制创新为宗旨 , 走出体制迷墙 , 教育才能回归本 原 , 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才有希望 。三 、 政策因应西方国家一流大学兴起与形成的历史说明 ,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 , 这种制度8

29、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 4 期 王 鹏 :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回顾与政策困境 99 文明包括制度环境和现代大学自身制度两个方 5 ( P3 6 面。 针对以上政策困境 ,应从政策制度方面 加以因应 : ( 一 营造良性的动态竞争环境 阿什比曾说 ,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 物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与其生长的 环境密不可分 。我国大学长期存在的重点与非重 点的等级差别 ,很大程度上是用 “行政力” 来区分 大学的层次和水平 , 这不利于大学之间的平等竞 争和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限制了 “一流大 学” 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因此 ,国家在对少

30、数 大学进行重点 “关怀” 的同时 , 应建立多元化评估 体系 ,营造 “世界一流 国内一流 一般高校” 的 动态竞争环境 ,构建大学的竞争和淘汰机制 ,既给 建设中的 “一流大学” 以压力 , 也给后发的寻求发 展的非重点大学以动力 。这样才能赋予世界一流 大学建设长远的生命周期 。 ( 二 转变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在现行高教体制下 ,大学不具独立法人地位 , 造成大学对政府强烈的 “依附性人格” 。大学成为 政府的附属机构 , 各项办学事务都由政府直接干 预 ,严重束缚了大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因此 ,改 变这种沿用至今的行政主导模式 , 建立中国特色 的现代大学制度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