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DeltaNpα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_第1页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DeltaNpα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_第2页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DeltaNpα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_第3页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DeltaNpα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_第4页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DeltaNpα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人DeltaNp73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胡义杰 范士志 蒋耀光 李志平 陈建明 何勇 【摘要】 目的: 研究人DeltaNp73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对其成熟状态及其凋亡水平的影响. 方法: 用Adeasy系统构建人DeltaNp73基因重组腺病毒;并通过增强离心法将其转染至人脐血来源DC;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后DC的成熟状态以及DC的凋亡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了人DeltaNp73基因重组腺病毒并高效转染DC;人DeltaNp73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提高了DCCD83,HLADR的表达,并能显著抑制其凋亡水平. 结论: 人DeltaNp73

2、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DC,促进DC的成熟并抑制其凋亡,将有效地提高DC疫苗的抗原呈递能力. 【关键词】 DeltaNp73 重组 遗传 腺病毒科 树突细胞 树突细胞疫苗 0引言 免疫治疗是肿瘤目前极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 激活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实现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的关键. 树突状细胞能摄取特异性相关抗原、高水平的表达与抗原递呈有关的MHCI,MHC分子、多种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从而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通过分泌一些免疫抑制因子来抑制DC的成熟及其功能,甚至通过相关信号通路诱导DC细胞的凋亡1. 具有抑制细胞作用的DeltaNp73属于p53基因家族,其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量和阳性表

3、达率明显升高,是肺癌免疫治疗中较好的靶点. 我们拟通过构建DeltaNp73的重组腺病毒并转染人DC,使DeltaNp73在DC内稳定高表达、呈递,并探讨DeltaNp73高表达对DC活化状态及凋亡水平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材料真核表达质粒pcDNA3DeltaNp73HA由意大利罗马大学Gerry Melino教授和Vincenzo De laurenzi博士惠赠,含DeltaNp73基因cDNA全长约1700 bp. PAdTrackCMV,293T细胞,E. coli BJ5183,DH5大肠杆菌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提供. KpnI, XbaI, PmeI, PacI限制性

4、内切酶以及T4DNA连接酶;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盒;大小量质粒提取试剂盒、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RNA PCR Kit;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人白细胞介素IL4,人粒单核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TNF;AntiHA Tag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Tripure Reagent;MCCelLytics Mammalian Cell Protein Extraction Reagent,BCA蛋白质定量测定试剂盒;goat antimouse IgG/HRP二抗;PEantiCD1a,PEantiCD83,PEantiHLADR及

5、其同型对照;PEAnnexin V凋亡试剂盒. 根据GenBank中DeltaNp73 cDNA的序列,应用Primer 5软件设计针对其的特异引物并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 方法 复制缺陷性腺病毒AdDeltaNp73的构建复制缺陷性腺病毒AdDeltaNp73含全长人DeltaNp73 cDNA,由我科通过AdEasy系统构建. 50%组织培养转染剂量法测得病毒的滴度为1011pfu/L. 人脐带血来源DC的分离培养经产妇同意后,取剖腹产时新生儿脐带血,经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2分离出单个核细胞,37, 50 mL/L CO2孵箱孵育. 2 h后转移未贴壁细胞至另一离心管供

6、分离T细胞,贴壁细胞更换含有细胞因子IL4,GMCSF的培养基继续培养. 间隔1 d半量更换培养基,补充细胞因子IL4, GMCSF. 第6日收获未成熟DC;或者第5日换液时加入TNF,刺激48 h后即第7日收获成熟DC. 重组腺病毒增强离心法转染DC参照文献3,采用离心法增强腺病毒转染DC. 转染后DC中DeltaNp73的表达收集DC,腺病毒转染48 h的DC/AdDeltaNp73以及对照组的DC/Adctrl. RTPCR分析DeltaNp73 mRNA水平; Western Blot分析DeltaNp73蛋白表达水平. 转染前后DC表面标志物的变化收集DC,PBS洗涤细胞后,分别加入

7、待检测的CD1a,CD83及HLADR抗体及其同型对照;4避光孵育30 min后,PBS液洗涤2次后上机检测. 凋亡水平的变化转染7 d收集DeltaNp73腺病毒感染的DC;将细胞悬浮在1结合缓冲液中,调整密度为108/L;将细胞悬液和PE标记Annexin V混合,室温孵育10 min;离心,PBS洗涤细胞;使用1结合缓冲液重悬细胞;PI染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 统计学处理: 用 软件分析数据;P 2结果 的分离在诱导培养DC过程中,第5日在光镜下即可见细胞呈半悬浮生长,胞膜向外延伸出树枝状突起,CD1a+细胞约占29%. 加入TNF刺激48 h后其突起明显增多. 培养7 d时表型检测C

8、D83细胞约占91%,HLADR表达约占92%,均较各自未成熟组明显增多. 扫描电镜观察,胞质突起形成典型的树枝状,并可见DC的粗糙表面. 重组腺病毒转染DC以及DeltaNp73的表达采用200 重组DeltaNp73腺病毒有效转染iDC. 绝大部分细胞均出现绿色荧光的表达;最佳根据转染过后的效率以及对DC的细胞毒性综合优化为200.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证实通过200 重组腺病毒转染DC后,可以观察到DeltaNp73 mRNA及其蛋白在DC中的表达. 标志物的变化转染后的DC表面分子CD83,HLADR均较iDC表达水平增加,接近mDC水平. CD83,HLADR表达

9、的上调在AdDeltaNp73和Adctrl组间没有差异,提示DeltaNp73对DC表面分子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 凋亡水平的改变重组腺病毒转染DC 7 d后, DeltaNp73组DC存活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正常培养DC以及空腺病毒载体转染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DeltaNp73组DCs的存活率达%,显著高于另两组;而正常培养DC以及空腺病毒载体转染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DC是启动免疫反应最关键的抗原呈递细胞,但由于DC具有高度不均质性,其分化以及功能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且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分泌一系列的免疫抑制因子,致使DC功能失调,从而系统的影响免疫抗瘤效应. 我

10、们采用在体外诱导培养DC,经含全长DeltaNp73基因重组腺病毒修饰,探讨DC功能变化及进一步用于抗瘤的可行性. 首先,肿瘤可以干预DC的成熟状态;而重组腺病毒转染可促进DC的活化. 从多种肿瘤患者肿瘤中分离的DC,其共刺激分子CD80,CD86等均低表达,即表型主要为未成熟表型,其T细胞刺激能力明显减弱,体外诱导同源CD4+ T细胞无力;是否诱导T细胞的死亡4. 未成熟DC对成熟刺激因子GMCSF,TNF或CD40L均呈低反应性,提示并非缺乏成熟刺激因子,可能是肿瘤相关产物抑制了其成熟.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DeltaNp73对DC的成熟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重组腺病毒的转染,可以显著提高相关

11、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促进DC的成熟;而DeltaNp73的表达,却显著地诱导了HLADR的表达,提示DC高效表达MHC I类和MHC II类分子,为下一步的有效抗原呈递提供了基础. 其次,肿瘤患者体内易发生DC的自发性凋亡以及T细胞、肿瘤细胞介导的DC凋亡5;而DeltaNp73重组腺病毒转染可抑制DC的凋亡,提高其生存率. 相比于iDC,mDC更容易发生自发性凋亡6. DC与CD4+ 12下一页 T细胞发生抗原特异性作用后,DC立即进入凋亡过程;该过程部分受CD95CD95L信号通路的调节. 已经证实DC的生存期显著影响着在体DC诱导T细胞聚集增殖能力以及维持有效抑瘤免疫学效应的能力7. 通过

12、TNF受体修饰DC,可以显著抑制DC的自发性凋亡,使其生存期长于正常对照DC以及空病毒载体转染的DC8. 瘤内注射表达抗凋亡分子BCLXL的DC疫苗可以诱导更强的抗瘤效应;并证实与DC生存期延长相关9. 本研究DC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DC以及含EGFP病毒转染的DC,亦即DeltaNp73可以抑制DC细胞的自发性或诱导性凋亡,这将提高DeltaNp73修饰DC的T细胞聚集增殖能力以及有效抑瘤免疫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Uramoto H, Sugio K, Oyama T, et al. Expression of the p53 family in lung cancer J. A

13、nticancer Res,2017,26:1785-1790. 2 Morse HC, Kearney JF, Isaacson PG, et al. Cells of the marginal zoneorigins, function and neoplasia J. Leuk Res, 2001,25:169-178.3 Nishimura N, Nishioka Y, Shinohara T, et al. Enhanced efficiency by centrifugal manipulation of adenovirusmediated interleukin 12 gene

14、 transduction into 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J. Hum Gene Ther, 2001,12:333-346.4 Munn D, Sharma M, Lee J. Potential regulatory function of human dendritic cells expressing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J. Science, 2002,297:1867-1870.5 PinzonCharry A, Maxwell T, McGuckin MA, et al. Spontaneo

15、us apoptosis of blood dendri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J. Breast Cancer Res, 2017,8:R5.6 Lokshin AE, Kalinski P, Sassi RR, et al.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maturation and apoptosis of 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mediated by MHC class II J. Int Immunol, 2002,14:1027-1037.7 Ka

16、nto T, Kalinski P, Hunter OC, et al. Ceramide mediates tumorinduced dendritic cell apoptosis J. J Immunol, 2001,167:3773-3784.8 Yurkovetsky ZR, Shurin GV, Barry DA,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titumor activity of CD40L, RANKL, and 41BBL in vivo following intratumoral administration of viral vectors or transduced dendritic cell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