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回顾:作为传媒现象的准社会交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准社会交往研究的心理学缘起,解释准社会交往的“缺陷”论和“通用范式”论,然后对准社会交往作为传媒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准社会交往回顾使用与满足理论 一、准社会交往与“使用与满足”研究 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Wohl)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Para-socialInteraction,以下简称PSI),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即某些
2、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包括播音员、名人、虚构人物等)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由于其与真实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霍顿和沃尔将其命名为“准社会交往”。霍顿和沃尔最早是在电视的收视情境中发现准社会交往现象的,他们观察到当地方新闻播音员在节目结束时说“晚安”时,很多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回答“晚安”,就如家庭成员在睡前互道晚安一样。 尽管“准社会交往”这一概念起源于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心理学话题,但霍顿和沃尔的研究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心理学家很少关注这一概念。传播学者的相关研究也不多。20世纪70年代,大众传媒的相
3、关研究验证了准社会交往的存在,尤其是在“使用与满足”理论(McQuail。Blumler,Brown,1972;RosengrenWindahl,1972)提出后,有关准社会交往的研究才逐渐得以开展。 麦奎尔等人(MeQuail,1972)在一项有关英国电视受众的研究中发现,霍顿和沃尔描述的这一传媒现象就出现在受众对肥皂剧的反应中。在电视连续剧加冕街里发生汽车碰撞事件后,一位观众这样评述:“你感觉他们就象真实的道路交通事故,你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p.157)。研究者认为准社会交往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友谊(companionship)和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肥皂剧人物常
4、常使观众回想起他们所认识的人,而且观众会将剧中人物出现的情境和行为作为理解自身经历的途径。麦奎尔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人际交往”功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大众媒介能够提供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方面的满足,媒介提供的材料可以满足人们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结伴与结群的需要,人们独处时可以在媒介中“给自己找个伙伴”,并渐渐地“了解”媒介中的名流与角色,仿佛他们都是自己的私人朋友。换言之,准社会交往实际是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源于电子媒介的兴起带来的新的场景特征,这种场景特征与社会行为的通用规则相互作用,并改变了社会交往的特征。过去的社会交往的对象是真实社会
5、环境中的真实个人,而在准社会交往中,则替代为拟态环境中的虚拟人物,突破了真实社会交往中空间上的接近性和交往对象的熟知性。 二、两种范式 自此准社会交往开始在传媒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方研究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各个研究者都是基于个人的研究目的来框定自己的研究范畴,对于“准社会交往”概念和功能的理解也存在分歧。 如罗森格伦和温德尔(Rosengren and Windahl 1972)认为,当受众作用于某一媒介人物但并不认同该人物时,可将之称为准社会交往。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因为有关认同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心理分析理论,其历史比准社会交往长得多。罗森格伦、温德尔和麦奎尔等人都认为,准社会
6、交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替代性友谊的来源,因为这些受众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缺陷”,因而依赖于电视来弥补孤独。 同时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进行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准社会交往研究。该研究将准社会交往、认同的作用概括为“媒介交互作用”(Nordlund,1978)。然而,以瑞典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得到的数据未能支持“准社会交往作为社会交往之功能替代”的观点,这表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行的相关研究存在结论的不一致性(Rosengren,Windahl,Hakansson,Johnsson-Smaragdi,1976)。 这两项研究成果代表了长期以来在“准社会交往”研究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两种观点,即“缺陷
7、”论和“通用范式”论。缺陷论认为那些最有可能大量接触媒介、大量从事准社会交往的受众,往往因环境制约或人格缺陷,从准社会交往中寻求补偿以满足社会生活中未能实现的交往需要。一些研究也表明,孤独的人往往用更多的时间接触传媒,以改善其由孤独带来的负面情感(DavisKraus,1989,RubinsteinShaver.1982)。他们更乐意诉诸传媒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A.Rubin et al.,1985;PerseA.Rubin,1990)。 通用范式则认为,准社会交往来源于受众跟传媒人物的更普遍的情感联结过程,而不是为了寻求补偿(A.Rubinet al.,1985)。而且,受
8、众跟传媒人物的准社会交往与面对面的交往渠道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Rafaeli,1990;A.RubinR.Rubin,1985)。一些研究者指出,在后工业社会,看电视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Noble,1975;Schramm,Lyle.Parker,1961)。在电视普及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通常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电视的“依赖关系”,因为电视垄断了个体生活所必要的信息资源(DeFleurBall-Rokeach,1989,pp,297-326;Grant,Guthfie,Ball-Rokeach,1991)。 “缺陷”论和“通用范式”论似乎存在相矛盾的地方,实际上,自霍顿和沃尔
9、1956年提出准社会交往始,对人们准社会交往的动机和能力,就隐含两种相冲突的解释。他们指出,一方面,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的个体跟大众传媒产生准社会交往,以补偿其人际交往的缺失以及替代性地享受正常社会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准社会交往又为大多数人所吸引,需要利用观众的能力去理解、同化,并遵循日常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中同样的规则(HortonStrauss,1957)。第一种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准社会交往是出于对不充分的人际交往的补偿,第二种解释意味着准社会交往反映了一种更普遍的动机。事实上,如果没有某些交往技能是不可能进行准社会交往的,而这些技能只能通过真正的社会交往才能获得。 此后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验证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受支持的假设,都属于通用范式。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技能弱的被试,的确更多地看电视,这证实了缺陷范式所提出的补偿性传媒使用的概念。这些个体通过密集的、仪式化的、没有具体内容的传媒使用,来寻求社交补偿(DavisKraus,1989;RubinsteinShaver,1982;A.Rubinet al.,1985)。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同样这些个体,即使对他们所喜爱的人物角色,却表现出更弱的准社会交往。有趣的是,一些具有易于社会交往人格特征的个体,跟那些具有不利社会交往之人格特征的个体相比,前者的准社会交往意向并不更少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PCs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离子火焰检测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宿州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瓦当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 如何写工作心得体会
- 理解认识新质生产力
- 班级特色活动设计的原则计划
- 生物学专题讲座筹备方案计划
- 持续改进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计划
- 202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
- (二模)2025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飞行员劳动合同模板及条款
- 《劳动项目五:煮鸡蛋》(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劳动三年级上册
- 第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课件 2024-2025学年岭南美版(2024) 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2025-2030检测设备行业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三模)广西2025届高中毕业班4月份适应性测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矿业工程实务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物理试卷(含答案)
- 中级财务会计课件第四章 金融资产学习资料
- 2025年济南市中区九年级中考数学一模考试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