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主讲:黄万凌主讲:黄万凌目录目录 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第二节 十十 二二 经经 脉脉 第三节第三节 奇奇 经经 八八 脉脉 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点: 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序。 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 难点:难点: 经络的生
2、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概念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灵枢经脉篇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调虚实,不可不通”。 张从正: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李梃:李梃:“
3、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1.1.概念概念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通路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 (1 1)区别)区别经脉经脉络脉络脉位置位置深而不见深而不见浅而常见浅而常见形态形态粗大粗大细小细小循行循行直行(除带脉)直行(除带脉) 纵横交错纵横交错数量数
4、量主干主干 较少较少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分支分支 较多较多十五别络、浮络、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孙络 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2 2)联系)联系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 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同构成人体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完成体内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经络系统,完成体内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用,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用,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络。称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二、经络系统的组
5、成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别络(大络)别络(大络)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络脉络脉 浮络浮络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孙络孙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外连外连 连属部分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五脏六腑 第二节第二节 十十 二二 经经 脉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1.1.概念概念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三阴经。 2.2.命名原则命名原则:结合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结合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内为阴、外为阳;上为手、下为
6、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上为手、下为足;脏为阴、腑为阳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内侧内侧 手三阴经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外侧 手三阳经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内侧内侧足三阴经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外侧外侧足三阳经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上肢上肢-手手下肢下肢-足足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1.1.十二经脉的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
7、从胸走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三阳经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 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胸胸手手足足头头 2.2.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交接规律(1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2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部相交接。(3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经在胸部相交接。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
8、分布规律 1.1.四肢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手足六阴经手足六阴经手足六阳经手足六阳经上肢内侧手三阴经上肢内侧手三阴经下肢内侧足三阴经下肢内侧足三阴经上肢外侧手三阳经上肢外侧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太阴在前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少阴在后阳明在前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太阳在后 其中,需注意的是其中,需注意的是内踝尖上内踝尖上8 8寸以下,是厥阴在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头面部分布规律头面部分布规律: :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六条阳经经脉
9、,皆上循头面,故有故有“头为诸头为诸阳之会阳之会”之说。之说。 (1 1)手足阳明经脉)手足阳明经脉面部、额部面部、额部 (2 2)手足少阳经脉)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侧头部 (3 3)足太阳经脉)足太阳经脉头顶部头顶部 、后头部、后头部 (4 4)手太阳经脉)手太阳经脉头颊部头颊部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3.躯干部分布规律躯干部分布规律: (1 1)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从腋下走出。)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从腋下走出。 (2 2)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3 3)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前;太阳
10、经行于 后;少阳经行于侧。后;少阳经行于侧。 (4 4)足三阴均行于腹胸。)足三阴均行于腹胸。 (5 5)其中,)其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厥阴肝经。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
11、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后衔接的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后衔接的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肺
12、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到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流注次序歌诀流注次序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阴肺经(一)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至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肌,属肺,至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
13、,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外侧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交会,再折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突下与督脉交会,再折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
14、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三)足阳明胃经(三)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沿发际到达额前。 分支:从颌下缘分出,下
15、行到人迎穴,沿喉分支: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到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咙向下后行到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下行至足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
16、沿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四)足太阴脾经(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上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
17、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交于手少阴心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五)手少阴心经(五)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
18、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六)手太阳小肠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胛部,交会于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
19、下行,属小肠。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七)足太阳膀胱经(七)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起于目内眦,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顶部。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处,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处
20、,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再下行交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再下行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会于大椎穴,然后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腔,络肾,属膀胱。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分支: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支: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
21、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肾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八)足少阴肾经(八)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22、,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九)手厥阴心包经(九)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
23、,过腕部,入掌中,经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腕部,入掌中,经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十十) )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24、三焦。,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交于足少阳胆经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交于足少阳胆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十一)足少阳胆经(十一)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向上至额角,然后向下到耳后,再折
25、向起于目外眦,向上至额角,然后向下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再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向下经过下
26、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髋关节环跳穴处。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下行至髋关节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腓骨下端,浅
27、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四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于足厥阴肝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十二十二) )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
28、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相连目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相连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阴肺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第三节 奇奇 经经 八八 脉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
29、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1.1.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的概念 “ “奇奇”有有“奇特奇特”、“奇异奇异”之意,奇经是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二经脉的“别道而行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的八条经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跷脉、阳脉、阳跷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认为: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2.2.奇经八脉
30、的特点奇经八脉的特点及及生理生理功能功能 (1 1)特点特点: 有一定的循行路线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不直属脏腑不直属脏腑 无表里关系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2 2)生理生理功能功能: 密切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密切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督脉督脉阳脉之海阳脉之海 任脉任脉阴脉之海阴脉之海 冲脉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带脉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调节十二经脉的
31、气血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盖以人之气血常行十二盖以人之气血常行十二 经脉,其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奇经与肝、肾、脑、髓、胞宫等脏腑有较密奇经与肝、肾、脑、髓、胞宫等脏腑有较密切的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切的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
32、程中与脑、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叶天士:叶天士:“八脉隶于肝肾。八脉隶于肝肾。”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 (一)督脉(一)督脉 循行:循行:人体后正中线。人体后正中线。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 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 (二)任脉(二)任脉 循行:循行:人体前正中线。
33、人体前正中线。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三)冲脉(三)冲脉 循行:循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冲为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四)带脉(四)带脉 循行:循行:绕身一周。绕身一周。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脉。约束纵行诸脉。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 (五)(五) 阴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阳跷脉 循行:循行: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
34、,上至头面、眼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上至头面、眼部、交会于足少阴肾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上至交会于足少阴肾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上至肩部、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等。肩部、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等。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之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之功功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 (6 6) 阴维脉阴维脉 阳维脉阳维脉 循行:循行: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于足少阴经、任脉等;阳维脉行于下肢部,交会于足少阴经、任脉等;阳维脉
35、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督脉等。外侧、肩和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督脉等。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阴维脉阴维脉“维络诸阴维络诸阴”,主一身之里。,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阳维脉“维络诸阳维络诸阳”,主一身之表。,主一身之表。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系作用一、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 . .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经筋、经筋、 皮部皮部。 . .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经别。经别。 . .脏
36、腑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 (1 1)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系。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系。 (2 2)有的经脉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有的经脉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贯肝入肺络心。贯肝入肺络心。 (3 3)有的脏腑又有多条经脉循至。如联络肺)有的脏腑又有多条经脉循至。如联络肺的经脉有手阳明经、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的经脉有手阳明经、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 经脉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 (1 1)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阴阳相接,并与督)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阴阳相接,并与督、任二脉相连。、任二脉相连。 (2 2)十二经脉之间
37、通过经别、别络的联络。)十二经脉之间通过经别、别络的联络。 (3 3)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密)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密切联系。切联系。 (4 4)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一、沟通联系作用一、沟通联系作用二、运输渗灌作用二、运输渗灌作用 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 如如灵枢灵枢脉度脉度所说:所说:“经脉者,所以行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灵枢脉度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38、。三、感应传导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具有传递和通导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具有传递和通导作用。作用。 感应:又称感应:又称“得气得气”,刺激穴位,所产生的,刺激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的感觉。酸、麻、胀、重的感觉。 传导:又称传导:又称“行气行气”,得气的感觉沿经脉走,得气的感觉沿经脉走向传导。向传导。四、调节平衡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 经络通过接收、传递信息,调节气血运行,经络通过接收、传递信息,调节气血运行,协调阴阳、脏腑关系,使人体机能协调平衡。协调阴阳、脏腑关系,使人体机能协调平衡。 当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发生疾病时,当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发生疾病时,可运用针灸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可运用针灸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 实验证明:针刺穴位,对相关脏腑有调节作实验证明:针刺穴位,对相关脏腑有调节作用。用。第五节经络学说在中第五节经络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中的应用一、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街道篮球活动方案
- 虎年百货春节档活动方案
- 虎牙运营活动方案
- 街道团队活动方案
-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搭建方案
- 观看展览活动方案
- 美容产品跨境电商供应链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街道小学六一活动方案
- 虎字成语游戏活动方案
- 宠物行为训练线上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焊工理论试题库
- 塞尔达玩家测试题及答案
- DB42∕T609-2010 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 成人脓毒症患者医学营养治疗要点指南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HSE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 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 中药入库验收(中药储存与养护课件)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插接小鱼》课件
- 正规完整版债务重组协议标准版可打印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前后上下左右专项练习题(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